APP下载

陶艺烧制过程控制及艺术价值探索

2012-02-27彭晓辉

艺术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陶瓷

彭晓辉

摘要:陶艺是“泥与火的艺术”,陶艺工作者是否参与了“火”的艺术过程?窑火直接影响到陶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烧制过程控制和烧制方式的把握程度对陶艺作品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陶瓷;窑火;烧制;艺术价值

0引言

我国现代陶艺起步晚,长期以来艺术瓷产区的细致分工导致了今天许多陶艺工作者对烧制环节存在较强依赖性,认为烧成就是烧窑技师的专职。由于受装备和技术瓶颈的限制,烧制环节的重视又显得力不从心。在各大艺术院校中,陶艺工作室的燃气炉的使用率较低,大致原因归结为:1)烧制技艺掌握不够;2)燃料补给困难;3)燃烧释放的有害物质让人远离。最重要的还是重视烧制环节不够,“火”的艺术不是凭空而来,作品因为有了火痕才体现其艺术价值。陶瓷坯体经过窑火的烧炼后才能最终称为陶艺,火无疑是陶艺最本质的艺术语言。加大烧制实验探索,加强劳动保护,总结经验,从而推动泥火艺术的不断演进。

1确定烧制气氛,选择烧成方式

陶艺作品有氧化焰烧成和还原焰烧成,作品的颜色因烧制气氛差异,显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烧制次数有一次烧成和多次烧成,多次烧成的陶艺作品周期长、成本高、效果稳定、成品率较高。不论选择何种气氛和方法,陶艺作者须亲自参与或监制整个烧制过程,并且记录关键时段数据供以后学术研究。

1.1烧成气氛

陶艺烧成最多用到的是还原焰,因釉色丰富,可控性强,所以占据着绝对优势。氧化焰烧成,即是烧成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形成氧化焰气氛。在氧化焰气氛中,熔融状态的釉液中的氧化物色料,会呈现最高价的氧化物颜色。如铁呈琥珀或锈红色;铜呈绿色等等。还原焰烧成,即窑内氧气的供应受到限制,燃料提供的炭素显得更多。在还原焰气氛中,窑内的炭素与氧只能化合成一氧化碳,必须强烈地从釉液内金属氧化物中吸收氧气,以获取更多的氧,作为化合成二氧化碳的补充,这样,釉中的金属氧化物便还原为代价氧化物。如铁的硅酸物还原为灰绿或紫黑;铜还原成红色的单价铜等等。当然,还原程度若介于氧化性和还原性之间,则称为“中性”焰。

1.2烧成方式

无论生坯还是釉坯,所有的作品都应完全干燥后入窑焙烧。湿坯不能入窑焙烧,否者可能造成炸坯,或者使釉坯分离,造成釉面不平。一次烧成,即将施过釉的坯体放入窑内,以高温一次烧制完成。一次烧成法只能装施釉的陶瓷作品烧成一次。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节省时间和能源。只要烧成的成品破损率不是太高,那么它就是陶艺作品烧成中最经济的方法[1]。二次烧成,即是第一次将坯体放入低温窑内素烧后,再取出施釉,重新入窑高温烧制。第二次高温烧制,又称釉烧。素烧的目的为了使坯体牢固,更便于施釉、搬运等。

2区分窑炉种类,烧制实验试片

烧制陶艺的窑炉以小型的电窑、燃气窑为主,因它操作简单,便于掌握。目前的电气窑价格昂贵,一般陶艺家较少用到。实验窑烧制试验试片是在泥料和釉料数据不明了的情况下所作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深厚艺术修养。

2.1电窑和燃气窑

电窑炉烧出的陶艺作品品质较稳定,但单一的效果阻碍了火的艺术的发挥,真正艺术价值较高的陶艺作品用电窑烧造的较少。电窑的窑壁和窑底装有电热丝,窑壁和窑底、窑盖由两层衬砖砌成,衬砖为绝热耐火材料。这种绝热耐火材料含有较高的氧化铝,所以具有耐火性或高温下抗熔性。电窑的热能来自电力,须适量通风,以保证适量的氧气供给。电窑最适于烧制氧化焰气氛的陶瓷制品。电热丝非常脆弱,应避免与窑具和作品接触。

一般燃气窑由高级保温材料制造,烧成方式为倒焰窑式,即火焰向上再折回向下,炉温易保持—致,适于烧还原焰。燃气窑通过常压喷嘴或吸入液化气式喷嘴燃烧液化气。如果使用罐装液化气,应将气罐与窑炉隔离。为了保证气压力足夠,需用两个气罐。燃烧火焰不要触及坯体,所以需认真考虑喷嘴的布局。当装满窑时,作品与窑壁之间至少留下5cm的空隙[2]。目前陶艺作品的烧制使用燃气窑呈上升的趋势,因其方便、干净、温度易控制,受到许多陶艺工作者的欢迎。

2.2试片烧制

试片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前预知陶艺作品烧成的结果,由于许多釉料和泥料由陶艺家自己配置,烧制温度和釉色的不确定性致使先烧制小样成为一种安全理性的做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釉色效果丰富、自然。小型试片烧制一般用实验窑,也有和其他正式作品一起烧制的试片。

烧制试片实验的步骤:1)将干燥的泥坯小样上釉,将上釉的方式和釉层厚度数据记录下来,也可以在上釉前在坯体反面用刻刀记录上釉的有关数据,比如:编号和温度等。将所有试片拍照;2)将上完釉料的试片按氧化和还原的气氛分类分别按高度放置于相应的实验窑,将装窑场景拍照,必须能看见试片的窑位分布;3)根据要求设置烧制温度曲线,并在烧制过程中按10分钟间隔记录温度等关键数据,同时将观火孔火焰颜色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4)烧制结束后让窑炉自然冷却,待温度降到100度以下时开窑取样并拍照记录结果。

3预设升温曲线,严控烧制过程

窑炉的升温曲线与窑体结构有直接关系。常用倒焰窑的结构分三部分:窑体、燃烧器和通风设备[3]。还与窑体尺寸、炉体材料等都相关。一般讲,要综合最少以上参数,才能确定该电窑的升温曲线。烧制过程中,某些时段曲线的平滑程度直接影响成瓷的质量,升温的过程需要配套的计时器、压力表、温度仪等仪器设备的配合使用,成瓷的艺术效果除了和升温曲线有关外,还与坯体本身的结构、质地、窑炉中摆放的位置气氛都有关联。烧制过程控制中监测是必须的,有直接听窑中的声音,也可以用医用听诊器监听有无爆裂的异响情况,为以后缺陷预防研究提供数据。观色,从多个观火孔分别按时间段观测并用相机记录,可以为颜色和温度的对应比较分析提供影像资料,研究出观色测温的感官手法,为艺术成瓷的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途径。

3.1温度测量

测温锥依耐火度的不同而编号。使用时,将测温锥插在耐火的泥块内,使温锥的正面与台面成82度斜角,放置在测试窑温的地方,并能通过窑外的窥视孔看到它。当窑温升至某一温度时,此锥便开始向前弯曲,直到锥的顶端弯至接触耐火的泥块平面,这是指示我们某一温度已到[4]。实际使用时,往往同时放置两根或两根以上号码相连的测温锥,当前一号码的测温锥完全弯曲而后一号码的测温锥刚刚开始弯曲的时候,则表明已达需要的温度。

热电偶除了测试窑温之外,还须保持恒久连续的温度记录,那么上述的测温锥就不适用了,需改用热电偶。热电偶是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丝,在某一端熔合,另一端接在电压表上。当接合处加热时,因两种金属丝对热效应的不同反应,会在另一端产生相当微弱的电压,并只能由电压表测量出来。透过测量到的电压的大小变化,与标准温度比较之后,就能正确指示出窑内温度。

3.2素烧和釉烧

一般陶器和炻器的素烧温度在800度-900度以下。如低于800度,则坯体内的化合水分未排除,碳份分散作用未完成。如超过900度,坯体会变得过于坚硬,使坯体不太吸水以至施釉时出现困难。在升温中,决不可将窑门完全密封,应利水气散发,几小时后使坯体内所含的化合水在400℃以上散失。再烧至800度,化合水全部散發出去。烧成后,窑炉和坯体自然冷却。等温度降到100度以下,便可开窑取出素烧过的坯体[4]。

釉烧有低温和高温之分,一般低温约在800度至900度。高温将受窑本身的限制,普通电窑可烧至1250度,燃气窑可达1350度。烧制初期升温缓慢,在500度-600度之间,升温速度要稳定,否则,极易造成脱釉现象。600度之后,火力可以加大,直至烧制成功。窑火的过程中会有因窑位或釉料的差异产生窑变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极具偶然性,比起人为装饰的效果更具艺术研究价值,釉烧的重视是对装饰的语言的丰富。调整与变革,最终不是排除装饰,而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找到更合理、更具时代性、更具结构意义的装饰与形式[5]。

4现代陶艺本性,火的艺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的出现,发挥了火的功能,不仅在制作上改变了原材料的性质,还标志着人类在与自然漫长的实践中获得了一项新的跨时代的创造。火在陶艺中的作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今天,陶器的发明,学者认为是古人用火烧结了覆在篮子表面的泥土,并且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第一个发明。虽然这是个特殊的案件,但它明确反映火最初在陶瓷艺术中的作用,今天延续的这种古老的烧成方式成为陶艺家表现缅怀历史题材作品的一种常用技法。

4.1观念和个性

陶艺作为一种文化,为各国人民所喜爱。东方陶艺力求形式完美,做工精致,西方陶艺则追求意境,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陶艺家都追求艺术,以自己的作品来展现自己的个性[6]。现代陶艺的突出特征在于它是观念的表达,在潮流中孤独的陶艺工作者意识到这种觉醒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这种需要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在泥、火之间的“感觉”,这种艺人情结,是一种真诚,它使陶艺作者回归到艺术的本质形态,因而具有别样的魅力。从现代艺术史的角度看,正是陶艺的这种特性,使它在观念至上的当代艺术主流中独树一帜[7]。西班牙陶艺家萨诺维斯·科拉迪的作品《窑烧之夜》,把烧制温度和还原气氛掌握得恰到好处,“火”的艺术演绎得惟妙惟肖,呈现出天然的情趣,烟熏、针孔、气泡、等传统陶艺的瑕疵,却成为现代陶艺的崭新语言。陶艺从构思到成品,不仅具备一般艺术的属性,而且还要接受火的再创造,通过温度和气氛控制来表现创意和个性。

4.2火痕与艺术

在国外,众多陶艺家热衷于探讨窑火在陶艺留下的痕迹与肌理,并使之成为陶艺装饰重要内容。美国陶艺家保罗·苏特纳创作陶艺时善于保留过程中的偶然性效果。为此,苏特纳不断做烧成试验。他创造性地将烧红的陶艺投入到堆满许多植物、报纸和其他有机物品中,当烧制产生的嘶嘶声响伴随时闪时灭的火焰和时黑时白的阵阵浓烟的热闹场面沉寂消逝之后,从灰堆中扒出的作品显现出非人力所为的丰富而神奇的斑斓色彩,这就是乐烧[8]。乐烧作品因接触的火位不同,所呈现的火焰痕迹也大不一样,古拙、惊艳的美感自然散发。这也是陶艺工作者为它着迷的原因之一。陶艺创作中常用的烧成方式还有柴烧、盐烧等。不论哪一种方式,烧制过程的千变万化使得陶艺风格效果迥异,极富个性的火痕在每一种烧成方式中都可以体现。不仅如此,这类烧成方式的艺术魅力还在于烧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此以烧成进行装饰的陶艺作品的效果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9]。

5结语

陶艺作品的烧制不再是烧制技师的事,陶艺作者要重视窑火的作用和窑变的魅力,要注重陶艺本体语言泥与火的技艺掌控。因此,要转变观念,火的艺术就是要陶艺作者参与烧制过程,掌握火的艺术规律,将烧制和其他成型等环节并重,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气息特征的现代陶艺佳作。将烧制融会于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之中,泥土作品经过烧制后才能冠以陶艺的美名。窑火控制是一项技艺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现代陶艺烧制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掌握烧制技艺,提高艺术院校燃气窑使用率迫在眉睫。同时呼吁主管部门向自愿学习这一技艺的老师或学生予以政策性倾斜或适当经济补助,聘请有水准的烧窑大师传授经验,进而推动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

参考文献:

[1][2]杰奎姆·曼宁·切维利亚·克莱门特.现代欧陶艺教室——施釉技法[M].董苏学,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58,19.

[3]胡国林,周露亮,陈功备.陶瓷工业窑炉[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6.

[4]刘宏伟.现代陶瓷器皿造型与陶艺[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91-92.

[5]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73.

[6]洪雅.2005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作品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06.

[7]杭间.一个陶艺家如何面对本土和世界——作为陶艺学者的陶艺家白明”[J].画刊,2005(03).

[8]白明.外国当代陶艺经典[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188.

[9]刘颖睿.浅论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从成型到烧制的无限”[J].艺术探索,2010(01).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陶瓷
漂亮的陶瓷彩绘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