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2-27崔凌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物流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科教工学常州

崔凌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CUI Ling-xiao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能够建立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普遍脱节,学生在 “应试教育”体制下,毕业后在企业的适应能力差,工作技能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而产学研合作使高校及时掌握地方产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场发展需要来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和工厂一线,使人才的培养更具适用性和针对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就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改革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拟结合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科教城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各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 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科教城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和常州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几所学校在园区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按照 “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取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1 工学交替模式

科教城内入驻企业涵盖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生物、能源环保等行业,五大行业与高校专业对接,可以说科教城 “工学交替”具有先天优势。学生的学习分为校内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两大部分,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深化了课本所学知识;再把实践锻炼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里来,应用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工学交替模式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把学生的书本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教城内各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工学交替,自己的学用结合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自己在企业的实践中也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1.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是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学校为用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到企业上岗后立刻能上手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设置时要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时要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实训安排时要立足岗位技能。这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

近年来,科教城高校内的订单班相继开班,如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华威世纪集团”订单培养班根据华威世纪集团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由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授课,共同考核,校企共育了一批熟悉电子技术与产品应用、具有一定销售技巧的复合型人才。为华威集团销售系统储备了针对性与适用性并重的人才。

1.3 “2+1”顶岗实习模式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都采用了学生前两年进行校内课程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2+1”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在毕业前一段较长的工作适应期,能让学生从学习情境顺利过渡到工作情境,深化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实践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这种方式实用高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可以让他们深入企业,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1.4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科教城已建有电工电子、商务实践等实训基地,这种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了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上课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了。另一方面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同学形象的说:以前我们是 “学”功夫,现在是 “练”功夫。

2 各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分析与比较

2.1 工学交替模式

在缺乏良好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工学交替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动力,产学研合作并不积极,合作无法长期持续;低年级的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时,往往是以参观、座谈等形式为主,只能获取一些对行业和岗位的感性认知,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即使是进行岗位实习,由于时间较短,企业也无法将一些重要的工作职责交给他们,学生操作的仍是一些简单重复、无需灵活处理的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学生没有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深层次锻炼,工作中也没有奖励机制,让学生对工学交替产生了一些想法,影响了学生工学交替的积极性和对本专业的信心。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实习时间又短,还需要将昂贵的设备提供给不熟练的实习生使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付出。

2.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学生的培养与岗位的契合度很高,学生能力与知识结构符合企业的需求。但学生的参与面较窄; “订单”对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也带来了一定的约束和局限,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过于单一和狭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而快速发展的企业用人需求也会给 “订单型”学生的前途带来一定的风险。

2.3 “2+1”顶岗实习模式

“2+1”顶岗实习模式与工学交替不同,学生有长约一年的企业正式岗位工作时间,有助于学生增强独立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快速成长。但这种模式简单地把人才培养割裂为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两个部分,强调的是学习和工作两个方面,没有形成学中有做、做中有学的完整、系统、全面、深刻的教学体系。

该模式在科教城高校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方面与企业沟通不够,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老师参与实习较少,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学生反映这种模式不是实习而是就业,只是提前了毕业的时间等等。

2.4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企业在共建过程中有一定的收益,因此动力较强,而且这一模式学用结合比较紧密,效果不错。但也有一定局限性:投资额较大,无法大面积推广;某些专业由于专业特性,难以借鉴;仍然无法完全仿真企业环境,如商务实践实训基地,即使软硬件设备再先进,也无法做到完全模拟商贸环境中 “人的因素”,而这恰恰是对管理专业学生最重要的。

比较各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发现各种模式的特点如表1:

表1

3 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3.1 以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础

科教城各高校要改变产学研合作中 “学校一头热、企业不主动”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方所具备的人力资源优势、设备优势和科研优势,为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提供支持。双方的合作从之前的单纯是企业在 “协助、帮忙”变为校企双赢,互为所需。政府也要建立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和制度体系,如给予配套的信贷、税收、经费补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真正的把培养人才的担子挑在自己肩上。

3.2 以构建灵活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为抓手

在进行工学交替、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时,要从具体专业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认识规律等方面出发,在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确定灵活恰当的教学活动安排,使产学研合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提出并实践了 “分布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交替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中;工学交替内容定位于不同的课程目标与需要;同一目标的工学交替学生分布于不同的企业。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确定学生的成长规划目标,有力保证了工学交替的学习效果。

3.3 以确立严格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

在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时,要注意加强控制与组织,以完善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培养工作的顺利展开。建立与课堂教学同样规范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监督与激励,提高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4 以培养经验丰富的校企教师队伍为根本

注重指导教师——包括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富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验的教师,确保校企合作教学取得实效。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高,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与波动,及时做好沟通交流与心理辅导,有及时处理学生异常情况的经验与能力;有较强责任心,能定期不定期做好实地巡回检查与电话联络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强化实习指导,及时与企业协调沟通。

3.5 以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

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才的质量,因此在教学组织时一定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将产学研合作落在实处,避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沦为纸面工程。

[1]邬星根.产学研合作——高职特色办学的成功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5(4):103-104.

[2] 王兆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商科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45-46.

[3] 代国忠,刘爱华,蒋晓曙,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117-118.

猜你喜欢

科教工学常州
《科教导刊》征稿函
常州的早晨
盐工学人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