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代表团的“谨慎”不是孤立的
2012-02-22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0日当着南京市代表团的面,公然否认存在“南京大屠杀”。日媒称中方代表团对此反应温和,未做驳斥和抗议。到昨晚,南京方面称他们当即作出了“回应”,他们另外在中国微博上发表了抗议名古屋市长言论的公开表态。南京方面后宣布与名古屋暂停官方交往。
中国互联网上出现抗议名古屋方面以及批评南京代表团的大量声音。由于中日历史问题的敏感性,公众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假设日本媒体的细节描述大体真实,南京代表团的反应的确在外交上不及格。由于代表团多为非外交专业人士,这里有一定技术性原因,但显然不是全部。
在中外交往中,外方主动触及敏感话题,并当面说刺激中方话的时候,比中方做同样的事要多得多。外方,特别是西方人好辩论,并常有道德优越感,而且不怕中国人不高兴。尤其是如果那样做符合当地舆论的偏好,他们更愿意冒得罪中国人的风险。
中国人总体上要拘谨得多。官员们在国内说话谨慎,这个习惯很大程度上被带到外交场合。“外交无小事”的教导几乎所有官员都至少听说过,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人。加上本来中国人就不喜欢惹事,规避外交麻烦成了官员们很多时候的下意识选择。
日本媒体只是公开讲述了一个令我们吃惊的细节,其实在每天中外官民的海量接触中,外方颐指气使的事情大概还有很多。中国人的被动是文化性的,集体性的。
这样的谨小慎微已经与中国今天的外交环境和目标不相称。走上风口浪尖的中国需要敢作敢为,中国对外接触的规模之大也已经不允许我们为一些细节徘徊不前。外交完全进入了“现场直播”时代,我们的真实性格和决心都一览无余。
整个中国外交得自信,中国的具体对外接触者才会自信,才会对名古屋市长的类似挑衅不暇思索地强硬回击,其他的“名古屋市长们”才会有所顾忌。
其实“外交无小事”只是中国对外关系的认真表现,还有另一句相反的话,今天的中国应特别强调,那就是“外交无大事”。这句话不是策略,而是一种气魄,是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不断被勒索时的处世态度。只有相信“外交无大事”,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好一点或是坏一点,都妨碍不了中国前进,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件“无小事”的事,找回从容。
真实的自我表现,往往是最佳的外交表现。它轻松,不用装,把自己的诉求能表现得最完整和彻底。它与外交技巧不矛盾,它是实现具体外交策略的庞大根基。我们照顾别人的感受,但我们自己的感受决不比别人的感受更不重要。
今后遭遇名古屋市长挑衅的类似场合,中方理应针锋相对,并主动向媒体披露,把对挑衅者的谴责推向公共领域。迄今为止中国官员敢于这样做的很少,几乎所有中外摩擦都是外方向媒体披露后,中国人才知道的。
放松一些说话吧,各级各地的官员们。你们放松,舆论才会逐渐跟着放松。整个中国都太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