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的时空变化的统计考量

2012-02-21潘瑜春王国刚

统计与决策 2012年23期
关键词:省域纯收入居民收入

刘 玉,潘瑜春,王国刚

(1.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0 引言

宏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针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态势和成因机制等[1-4],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得出大量启发性的结论。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针对案例区的某一方面,将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置于同一框架下的研究还比较少[5];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6-8],全国尺度的综合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时段较短,长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不足[2];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公理法、社会安全函数和模型法[9],其中因子分解和回归相关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研究中应用广泛[10,11],而综合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省域尺度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时空变化研究略显不足。因此,本文以人均GDP、区域居民纯收入为指标,系统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关系;以省域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空间特征,以期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区域居民收入结构提供科技支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区域居民纯收入的计算

人均GDP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发展程度,已广泛的应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12],本文即采用区域人均GDP表征区域经济增长。从居民生活水平的角度看,选择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更具有实际意义[13],因此本文采用区域居民纯收入指标来表征居民的收入状况。统计年鉴上只统计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统计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二者粗略计算居民人均收入,公式为:

式(1)中,URRIi表示i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元/人),URIi表示i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RRIi表示i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Pi表示i地区农村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

1.1.2 相对差异测算

为了消除发展基数的影响,本文选取变异系数来量化区域人均GDP、居民收入的相对差异。

其中,yi为i地区人均GDP(居民纯收入);yˉ为不同地区人均GDP(居民纯收入)的平均值,n为研究单元数。

1.1.3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是检验具有空间位置的某要素观测值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观测值是否显著相关联的常用指标,已广泛用于空间数据挖掘、流行性病学、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研究中[14,15]。空间自相关分析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16]。本文采用Moran’s I统计量进行空间关联分析[17],计算方法不再赘述。

1.2 研究单元划分、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需数据主要包括人口统计数据(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并参照各省市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对数据进行校对。个别省域的数据有缺失,如青海省只统计了1984年以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文基于1984年的数据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模拟确定1978~1984年间的数据。海南省成立于1989年,前期的数据资料不全;加之海南省四面环海,与其他省份没有陆地相连,在进行空间特征分析时不包括海南。本文最终选取30个研究单元,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特征

2.1.1 区域经济增长的时序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40507亿元,人均GDP相应的由381元/人增加到25575元/人,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由图1可知,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人均GDP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将人均GDP的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的缓慢增长阶段,1992~1997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97~2003年的恢复增长阶段和2003年以来的加速增长阶段,呈现拉长的“W”型。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①1978~2009年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28.2:47.9:23.9调整为10.3:46.3:43.4,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1%~49%之间,1990年最低(41.3%),2006年最高(48.7%);③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1982年达到顶峰后波动性下降,由1982年的33.4%降到2009年的10.3%,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④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上升,由1978年的23.9%上升为2009年的43.4%;⑤总体而言,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趋势明显。

图1 中国人均GDP及其省域Moran's I估计值和变异系数变化

2.1.2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

基于变异系数将省域人均GDP的差异变动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0年间,变异系数快速下降,到1990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0.60);1990~2002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市场经济阶段,非均衡的发展策略促使区域差异扩大,变异系数波动性上升到2002年的0.71;2002年以来,中央着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政策,通过减免农业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促使省域经济差异缩小,变异系数明显下降。总体而言,省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这与陈秀山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1]。

省域人均GDP在空间上基本呈连片聚集分布,表明邻近省域的人均GDP可能存在空间关联。选用基于邻接的“Polygon Contiguity”规则,计算了中国30个省市人均GDP的Moran′s I估计值及其相关指标(图1)。30个研究年份中,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全部为正,检验值(p)从1980年开始都小于0.05,即统计显著性高于5%;Global Moran′s I值在不断增加,自1984年以后都大于0.2,2008年达到最高值0.444,说明总体上空间自相关性在提高。人均GDP比较接近的省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即人均GDP比较高(低)的地区,其周边地区的人均GDP也比较高(低);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性增大,表明多数临近省域人均GDP的空间差异在缩小,人均GDP接近的省域在空间上的趋同性增强。地区之间内部空间差异的缩小,使得总体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图2可知,1980年省域人均GDP差异不大,分布格局不甚明显;2009年省域人均GDP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增强。

图2 1980年和2009年中国省域人均GDP空间分布

2.2 居民收入增长的时空特征

2.2.1 居民收入增长的时序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收入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37.58倍;各省域农民收入增长显著,1978年各省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在300元以下;到了2009年,除甘肃仅2980元外,其余各省域都在3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增长13.45%,明显快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12.5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双轮驱动下,区域居民纯收入增长了62倍。

图3 中国居民纯收入及其省域Moran's I估计值和变异系数变化

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图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异系数>区域居民纯收入的变异系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在1978~2009年之间,居民收入的变异系数波动性上升,居民收入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根据变动结果,大致划分为1978~1993年差异持续扩大阶段,这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规律决定的[18];1993~1998年收入差异缓慢下降阶段;1998~2006年基本不变阶段;2006年以来的差异缩小阶段。总体而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是地区居民纯收入差异的关键因素,切实提高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是缩小地区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表1 1983年和2009年省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分类

2.2.2 居民纯收入增长的空间特征

30个研究年份中,居民纯收入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全部为正,统计显著性高于5%;Global Moran′s I值在不断增加,自1984年以后都大于0.2,2008年达到最高值0.424,说明总体上空间自相关性在提高,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接近的省域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图4表明,1980年省域人均居民纯收入差异不大,分布格局不甚明显;2009年省域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东中西之间的差异格局明显,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增强。

图4 1980年和2009年省域人均居民纯收入空间分布

2.3 区域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分析

2.3.1 区域经济增长与居民纯收入变化的时序特征

图1和图3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区域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规律性较强。图5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区域人均GDP之比于1983年达到最高值0.53,此后一直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2009年达到最低值0.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区域居民纯收入的变化趋势与此类似。旨在进一步揭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关系,本文利用1980~2009年的序列数据,并基于Microsoft Excel系统,对中国人均GDP(xi)和居民纯收入分别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如下拟合公式:

式中:xi表示i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URIi表示i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RIi表示i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URRIi表示i年区域居民纯收入。式(3)-(5)表明,居民收入与区域人均GD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农村居民纯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小(R2也最小)。同时也说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居民分配结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而且城乡居民间的绝对收入差距扩大将不可避免。

图5 1978~2009年中国居民纯收入与人均GDP之比的变化

2.3.2 区域经济增长与居民纯收入变化的空间特征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探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居民纯收入变化的总体态势,基于分省数据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分析二者变化的区域差异。从分省数据看,地区居民纯收入占区域人均GDP的比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图6表明,1983年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区域人均GDP的比值在0.22~0.91之间,总体而言南部比重高于北部、西部比重高于东部;与1983年相比,2009年的比重明显下降,总体呈现由南向北阶梯性下降的趋势。

图6 1983年和2009年中国居民纯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根据各省域居民纯收入和人均GDP与中国年均水平的比较,将30个省级单元划分为四种类型(表1)。Ⅰ类高增长高收入型:共9个省域,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水平高;Ⅱ类高增长低收入型:吉林省和山东省,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居民人均纯收入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Ⅲ类低增长高收入型:2009年没有省份划入这一类型;Ⅳ类低增长低收入型:共19个省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东部的河北、东北的黑龙江,这些省份的人均GDP和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粮食主产省被划入这一类型。

计算表明,大多数省份属于高增长高收入型和低增长低收入型。可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经济、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机制尚未有效构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因此,应按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展政策和体制改革,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功能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和统一的空间市场体系,获取区域分工效益;完善区域差距调控和跨区域转移支付体系,将地区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增加到2009年的25575元/人;人均GDP的空间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人均GDP较高的省域在东部地区集聚,人均GDP较低的地区在中西部地区集聚,总体上空间自相关性在提高。

(2)居民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区域居民纯收入与人均GD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其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农村居民纯收入是造成地区居民纯收入差异扩大的关键因素。

(3)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地区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居民分配结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而且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4)本文采用全国和省域层面的数据,系统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和地区人均GDP的时空耦合关系。然而,居民收入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权计算得到,与切实的居民收入有一定差距;数据采用全国和省域尺度,相对忽略了区域内部的差异,多尺度的综合研究有待加强。

[1]刘胜强,周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1).

[2]刘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因子解析[J].地理学报,2008,63(8),

[3]唐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5),

[4]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5).

[5]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6]范金,袁小慧,徐浩然.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异与消费潜力研究-基于江苏农村细化SAM的乘数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1).

[7]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2).

[8]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

[9]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

[10]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阐释[J].管理世界,2005,(11).

[1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12]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

[13]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J].经济研究,1996,(11).

[14]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1),

[15]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等.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

[16]马荣华,蒲英霞,马晓冬.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7,

[17]姜世国,滕骏华(译),王法辉(著).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8]白志礼,王青.我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变动趋势与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3,14(10).

猜你喜欢

省域纯收入居民收入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空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实证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基于云平台的省域交通服务热线系统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