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中关系40年,从孤立到依赖

2012-02-20

环球时报 2012-02-20
关键词:美中关系美中尼克松

本报记者 于金翠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重新打开了美中交往的大门,时任美方首席翻译的傅立民(Chas Freeman)后来成为美国资深外交官。现已退休的傅立民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谈起40年前的这次“改变中国和世界”的访问仍记忆犹新,他认为,尼克松访华说明“美中能在差异中寻求发展,两国能开展互利合作”,而这种合作,让这两个曾经相互孤立的国家现在相互依赖。

环球时报:作为主要见证人,您怎么看40年前的尼克松访华?

傅立民:美中双方把尼克松访华看成战略转折点,但似乎都没有预料到这次访问之后的深远意义。我认为,中国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全球治理参与者和主要经济体,尼克松访华是最初推动力。在此后6年内,美中在联合公报的框架下进行了有限交流,也推动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这次访问改变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环球时报:您觉得尼克松访华给中美两国最大的“遗产”是什么?

傅立民:尼克松访华说明美中关系能在差异中寻求发展,两国能开展互利合作。现在中美之间仍存在一些严重摩擦,但双方的相互理解加深,差异减少,而各种层级的建设性对话正积极开展。

环球时报:中美两国40年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傅立民:合作取代相互孤立,美中从敌人变成伙伴。1972年之前,两国还没有建立双边关系,但现在已相互依赖。

环球时报:中美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分歧很大,如这次对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的表决。这些分歧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具体影响?

傅立民:美国在20世纪一直提倡建立一个“规则绑定”的国际秩序,美国自视能保护弱者,最好的体现是阻止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但现在,美国已养成一种习惯,绕开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的次数越来越多,经常表现的像是“强权产生公理”。这种情况下,安理会其他成员,比如中国,对此做出反应非常正常。毕竟中国不能在一个缺乏规则约束的国际秩序下发展。

美中之间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分歧,但就叙利亚问题而言,中国也希望能找到帮助恢复叙利亚国内稳定的方法,所以,美中应增加关于国际法原则的对话,探讨解决分歧的方法。

环球时报:近些年有很多关于美国是否在遏制中国的争论,您怎么看?

傅立民:我不认为美国在遏制中国且遏制根本不可能成功。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确保中国崛起不会使其周边感到威胁,引起地区紧张,增加冲突风险,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平衡中国的发展和带来的变化。从40年前的敌对到今天,中美双方已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中美都应该更现实和冷静。▲

猜你喜欢

美中关系美中尼克松
从“亚太”到“印太”:美国外交战略的延续与变异
新铁幕抑或新冷战:美中关系现状及中国应对之道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本期导读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