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
2012-02-18张凤华
■张凤华
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
■张凤华
农村文化;文化冲突;文化和谐
农村文化是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产品,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习俗、价值观等。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来,中国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劳动力就业、公共财政支出等经济方面着力固然重要,但农村文化发展的脚步能否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同步有特别的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问题日益显现,另一方面是只有文化上完成城乡一体化,才有实质意义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从学界研究看,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农村文化问题成为关注热点。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的描述性研究;二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视角对农村文化进行的个案研究。这些研究非常有价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矛盾及其背后的机理,分析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从文化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一、冲突: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国在计划体制下采取的“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战略,造成了农村发展整体滞后的局面。基于农村落后的事实,从现代化意义上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走向现代、与城市隔离趋向与城市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冲击到农村文化领域,原有的农村传统文化模式不能有效地规范农民群体和个体行为而陷入矛盾,农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等融合过程中必然出现矛盾和冲突。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冲突主要有:
(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冲突
农村与城市有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必然有不同质的文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来自城市文化的碰撞和冲击。
中国农业社会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农耕技术进步缓慢,社会变革滞缓。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勤劳踏实,比较关注眼前利益,胆小守旧,求安稳,知足常乐,不敢冒风险,创新意识不强,惯于守业而不敢创业。而城市市民受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侵染,加之商品交换的需要使得市民容易走出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到新的社会空间去寻求生存与发展,故城市市民独立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较强。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比较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市场经济不发达使得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这使得农民家族观念很强。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与外界联系少,农民比较孤立、分散。而城市信息灵通、交通便捷,现代化的大生产使得市民重视合作、注重人际交往、包容性强、家族意识不浓。
农业生产遵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对每天从事农业劳动的具体时间要求宽松,农民时间观念淡薄,效率意识不强,悠闲自在,从容不迫。城市生活呈现一种快节奏的状态,城市居民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较强。
商品经济是契约经济、法制经济。在城市生活,必须遵守社会秩序和各项规章制度,故市民法律意识比较强,不少市民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遇到争议纠纷,往往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如果说农村文化是本土文化,那么西方文化就是外来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广大农村也被卷入全球化的大潮,城乡一体化又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农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农村文化与西方文化这一外来文化必然发生交流、碰撞、冲突,正如亨廷顿指出:“某些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产生冲突的倾向。在微观层面上,最强烈的断层线是在伊斯兰国家与其东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在宏观层面上,最主要的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以穆斯林和亚洲社会为一方,以西方为另一方之间,存在着最为严重的冲突。”[1](P199)农村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
在中国农村,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家长制文化还大有市场。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往往是父亲,子女无条件维护父辈的权威和尊严;在家族中,以辈分和年龄决定人的地位,服从族长的权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动摇了封建家长制文化的根基,但封建家长制文化余威犹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后,封建家长制文化又一定程度上死灰复燃。而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推崇民主、平等、竞争的西方文化逐渐侵染农村,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中逐步接受了自主、平等和竞争观念,家庭成员平等、男女平等、自主决策与尊卑界限明确的封建家长制文化产生了冲突。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国农民长期秉承着勤俭、简朴的优良传统和“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美德。但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西方文化中的“金钱至上”功利主义思想也影响和改变着农民。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铺张浪费、炫富比阔;一些农民为了追逐个人利益,甚至损害国家利益、他人利益。“金钱至上”的西方文化与“重义轻利”的传统文化在农村交汇、碰撞。
(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
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倡导的、发挥主导作用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现阶段的主流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具有农村地域、传统、风俗及农民职业等特征的文化属于亚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下乡”的进程,农村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这两种不同品格的文化交汇必然有矛盾和冲突。
主流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崇尚民主、科学。而中国农村文明与愚昧、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共存。少数农民信仰迷茫,精神空虚,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信念淡化,热衷修建庙宇、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
主流文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倡导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如今的农村人,手里有点闲钱就凑在一起打麻将娱乐,其他形式的赌博活动也屡禁不止,因赌博造成打架斗殴、邻里不和、妻离子散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主流文化提倡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在农村仍有市场。
二、城乡一体化中的文化冲突机理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等具有不同的品格,具有差异性。差异就是矛盾,是潜在形态的矛盾,对立、冲突是由差异发展而来,文化冲突因文化差异而萌发。分析文化冲突的机理首先得了解文化差异的形成机理。
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物质生产及其条件是文化差异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它根源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孕育出不同品格的文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82)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以城乡文化为例,农业生产及乡土社会,塑造了乡土文化。构成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是不能挪动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依靠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也不能随便流动。“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3](P6)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气候的变化,春种秋收只能顺其自然,年成丰歉由天而定。农业生产及其条件使得农村文化具有勤劳、节俭、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等特质。与农村不同,“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4](P104)。城市人口主要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城市具有工业集中、商业繁荣、交通发达、信息灵通、流动性强、经济实力较强等特点,城市社会熔铸了平等、竞争、开放、法治、逐利等特质的城市文化。
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是文化差异产生的现实依据。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经过长期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P273)。而实践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多样性来自于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中介的多样性。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是异质的文化,是彼此之间有差异的文化。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需求,并锻炼和改造着实践中的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6](P494),这些又进一步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
文化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也是造成文化差异性的原因之一。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其一,文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历史和现实都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未必是较高的;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马克思就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7](P51)故即使在物质生产及其条件相同的社会也可能存在差异性的文化。其二,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后人是在前人积累的文化基础上,增添新的文化要素,对文化加以改造和发展,故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仍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彼此有差异的文化在相互隔离、各自独立发展的时候不会发生冲突,但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型的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启动,又加速了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进程。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遭遇城市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等的交汇、碰撞和冲击,从而引发文化冲突。
三、和谐:城乡一体化中文化发展的趋向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交汇进而引发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文化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和条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文化自身的调整与创新,农村文化将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经过交流、交锋、交融,相互适应,相互融合,逐步走向和谐。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发展趋向是农村文化发展走向和谐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8](P22-2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但可以这样理解:城乡一体化是通过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使相对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表现在:城乡生产力分工和布局逐步优化,城乡产业发展互补;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公平分配等。城乡生产方式的一体化必然引起城乡生活方式逐步趋同。农村居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享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农村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逐步缩小。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又会引起城乡居民思维方式变革。农村居民逐渐摆脱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养成讲卫生、爱清洁、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农村文化在保持自身合理特质的基础上,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中吸取先进元素,创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和谐发展。
实践的多样性决定文化的多样性,但实践又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包含的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具有普遍性。不同类型的文化是不同环境中的人们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具有差异性,但不同类型的文化都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认识和追求,这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共通性、普遍性,故各种文化在交流、冲突中得到理解,走向和谐成为可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主流文化都是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都有着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美好追求,这些共识使得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具有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趋向。
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冲突打破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封闭、僵化状态,激发了农村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失衡、价值失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在文化创造中是能动的,在文化冲突中,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解冲突,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
首先,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从地域空间看,城市文化及西方文化对农村文化而言都是外来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我们要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也要尊重差异,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化解冲突,促进农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毕竟代表了现代文明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发挥城市文化的示范作用,从城市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果,建设新农村文化。
其次,科学认识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广大农村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和有益的文化资源,我们要科学认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给农村传统文化增添时代内容,在统筹城乡中建设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新农村文化。
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在文化建设中起着凝聚共识和引领导向作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农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广大农民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尚。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广大农民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广大农民的思想,这是化解文化冲突,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费孝通.乡土中国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文化冲突因文化差异而萌发。不同的物质生产及其条件、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及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是文化差异性及文化冲突形成的机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文化自身的调整与创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由冲突走向和谐。
G122
A
1004-518X(2012)01-0227-04
张凤华(1965—),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湖北武汉 430079)
【责任编辑:王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