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特色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
——“中国苏区史”重点学科建设述略

2012-02-18学科组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本学科苏维埃社科

■学科组

凸显特色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
——“中国苏区史”重点学科建设述略

■学科组

“中国苏区史”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为整合科研资源、凸显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学科而设立的重点学科。该学科在第一周期建设的基础上,于2007—2011年继续进行第二周期的建设。经过学科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努力,本学科第二周期推出集体攻关专著一部,出版、修订再版学术著作8部,在国家级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篇,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人大报刊资料复印3篇,研究成果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著作特等奖(集体)、一等奖,“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党史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等奖项8项,顺利达成学科建设的周期目标,实现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人才的健康成长,在国内苏区史、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学界建立和扩大了学术影响。

一、点面结合,视野开阔,力行开放性研究

本学科按照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主攻苏区史、兼修民国史的研究定位,注重在研究中不断创新和拓展视野,呈现和强化学科特色。江西作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创建有井冈山、中央、赣东北(闽浙皖赣)、湘赣、湘鄂赣等全国最早、最大和最多的革命根据地,具有苏区史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中国苏区史”重点学科的设立和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全国苏区史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独特的地方优势和学术基础。同样,苏区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华民国史的重要历史内容,兼修和会通民国史,建立互为照应、融会贯通的视野和思维,把苏区史放在民国史和国共两党发展中国的政略、道路构想的大视野中去考察,有助于登高望远而深化研究。在此学科定位和学术思路下,学科组尝试打破过去的封闭性研究,致力于多方位、多视角、广视野的观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余伯流撰著的《中央苏区史》、《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等著作,以及《“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长征中“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架构及其重大历史作用》(后两文获《新华文摘》转载)等论文,是学科组突出江西苏区的区域优势,深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而由余伯流、何友良主编、学科组成员集体撰著的《中国苏区史》,余伯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何友良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庞振宇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苏维埃时期中共群团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何友良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发表的农村革命中的地方领导群众系列论文等,则是面向全国苏区,从整体上研究苏区史的重要成果。

在专攻苏区史的同时,学科组兼修民国史,参与编纂出版了《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地方组织志》、《永远的惨痛——江西省抢救抗战时期遭受日军侵害史料·口述实录》,发表了《庐山与民国政治》、《熊式辉与中正大学的创办》等论文。何友良提出会通民国史、深化苏区史研究的观点,并发表相应学术成果,将苏区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进程。其中《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一文,从理论上对苏区史研究的现状、方法与发展提出了新见。本学科也注重在历史大时空中叙述、分析苏区史,如《江西通史·民国卷》,就在民国史的视野下,将苏区史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以相当的篇幅进行叙述。《共产国际指导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功过分析》等论文,则是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宏观考察。

二、新老结合,协力攻关,推进团队型研究

本学科是一个由新老研究人员组成、规模不大的学术团队。以集体项目引领和提升青年科研人员,推进团队型合作攻关,是本学科加强建设的一个基本做法。在第一期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第二期撰写并出版了《中国苏区史》(上下册)。该书是在组织团队成员对原苏区进行全面学术考察的基础上,分工到人、各负其责而又多次研讨、反复修改而完成的全国苏区通史性学术专著。全书纵横交错,条块结合,全面展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南方苏区的丧失、长征胜利和苏维埃政权体制的转换以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程,深度考察苏区的各项建设、深层次矛盾与深刻教训、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以及中共在苏区时期局部执政的宝贵经验,既反映了本学科对中国苏区史的基本认识,体现了努力用整体的、纵深的历史眼光,在近代中国历史大趋势和国共两党发展中国战略思路的大视野中考察苏区史的基本立场,又有效推进了团队的学术建设与整体进步,特别是青年同志激发了自我加压、潜心钻研和虚心向学的精神,经受了比较严格的学术锻炼。该书的出版,是本学科推进团队型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效果还将在日后逐步显现。

三、内外结合,更新方法,倡导复合式研究

更新方法是深化研究的不二法门。在运用整体史、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之外,也借鉴和引用社会学、政治学等方法研究苏区史,是本学科建设在方法运用上十分用力的一种尝试。从政治制度、国家权力诸方面进行考察,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诸方面具体分析,找出形成苏维埃运动这一重大历史现象的复杂的综合的原因、完整的真实的面貌,并描述其结果与影响,从而将苏区史的研究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有助于深化苏区史研究。何友良早先撰著的《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是较早借鉴社会学方法研究苏区史的一部著作,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前行,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其最终研究成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鉴定为“优秀”,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近日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在研究方法上,党史学界长期偏重于革命史范式。近年来,一批学者践行一些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注重从社会底层民众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理解和描述区域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心理情感、价值信仰和人际交往,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诠释社会革命。本学科组成员也尝试由宏观的革命叙事向微观的叙事方向转变,对革命的乡村、下层民众及具体文化样式进行研究。如樊宾承担的省社科项目《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社会基础》以及论文《苏区节庆文化研究》,吴晓荣承担的省社科院课题《诱发与回应:共产党的动员、组织与民众的政治参与》以及论文《苏区标语文化研究》,在关注上层决策的同时,更关注下层民众对待革命的反应,以及节庆、标语在苏维埃运动中的文化效应。庞振宇将研究重点放到苏区群团建设,对各类群团组织的组成、运行、模式及效果进行细化研究,易凤林则对苏区时期各类教育,对教育中的领导人与普通群众,教育的实际效果等进行研究,后期加入的成员汤水清对苏区妇女问题的研究,都表现为努力运用历史细处的史料,以相当扎实的个案、具体的事件推进苏区史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学科组还注重对各苏区中心县域的实地考察,开展了“苏区万里行”。在两期建设期间,学科组专程奔赴全国各苏区核心县城和省会城市进行学术考察,先后走访10余省,苏区核心县城和省会城市50余地,行程数万公里,收获颇大,受益匪浅。通过考察,既收集、增补了一批急需的珍贵史料,也进一步增强了苏区史研究的感性认识与实证意识,为课题写作和学科建设夯实了基础。而且,在考察的过程中,与各块苏区史研究的专家进行座谈,捕捉到了前沿的研究信息和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比较视阈,将中央苏区与其他各块苏区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本学科的研究。

四、研鉴结合,增强使命意识,凸显现实性价值

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价值。中共党史是一门历史学科,又是一门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学科,把握好学科特性,以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是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党史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本学科组在研究中,始终牢记时代使命,将研究工作同政治与社会发展大局相结合,为时代与社会进步提供历史借鉴、历史智慧。如余伯流的《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就是总结中共苏区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尤其是执政党建设历史的研究,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为提升党在新世纪的执政能力,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该项课题最终成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鉴定为“优秀”。万建强也是牢记研究使命,建言献策,在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上,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王立霞】

猜你喜欢

本学科苏维埃社科
社科成功展示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社科成果展示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社科成果展示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人文社科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中华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