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理论逻辑
2012-02-18宋福范全家悦
■宋福范 全家悦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1]正因为如此,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永久主题。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理论逻辑,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规律办事。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能否解决好这个课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建设的成效。
一、中国共产党何以必须保持先进性
先进性,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指的是一事物相比较它事物确立起来的长处和优势。党的先进性,指的是政党相比较它赖以建立的阶级基础,相比较群众团体,在组织的内在本质以及外在表现等方面展现出来的长处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由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决定的,是由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只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党才能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永立时代潮头、不被历史所淘汰。
首先,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先进性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决定的。本质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面貌的根本属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邓小平有过深刻的阐述。1956年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邓小平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P217-218)邓小平的阐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但是,人民群众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必须有一支掌握科学理论的先进组织来领导。只有在这样一个先进组织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其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即领导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是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面貌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承担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使命和职能,就决定了它与人民群众和其他组织相比,必须具有先进性,必须成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其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P285)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真正成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组织,才能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从自发走向自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承担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使命和职能,决定了它的根本宗旨,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次,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先进性是由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时代变化了,党的先进性必然体现为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4](P11)这一论断决定了新时期党必须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从一个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转变为执掌政权的执政党。从革命到执政的转变,意味着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角色、环境、任务的转变。只有不断根据实践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党的先进性内涵,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党在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和领导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成为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作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实践表明,一个政党要实现自身的先进性,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和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始终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水平,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何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党的先进性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提了出来,并在随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推进这方面的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不仅领导俄国人民成功地建立了人民政权,而且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革命和建设。各国共产党在建党实践中都秉承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始终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应该讲,各国共产党都紧紧抓住了党的先进性这个党的建设的中心问题,始终围绕解决好这一问题进行党的建设,并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一方面在主观上重视党的先进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自身的先进性却逐渐削弱以致最后丧失。分析原因,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党的先进性缺乏正确的理解。由于对党的先进性理解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许多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甚至出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动机和效果背道而驰,并最终引发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因丧失先进性而丢掉政权并自行瓦解的悲剧。因此,我们在谈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时,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问题,从而确立衡量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尺度。
如前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问题。他们强调:“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P285)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特征。这启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内涵,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层面来加以科学把握。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其理论品质和理论创新上。品质是内在的、潜存的,同时又是稳定的、深刻的。一个政党的品质优劣,构成一个政党处世作为的基础,成为人们评判一个政党的基本依据。政党的品质怎样,首先表现在它的指导思想是否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一个政党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本身就具有不可超越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实践活动的人,归宿点是人类的解放。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提出突破“人对物的依赖”的发展阶段,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而马克思主张的理想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提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更普遍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理论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内在品质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理论品质上的先进性,还存在于党所具有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中。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具有超越其他政党或群体的优势和长处,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够说是先进的,才能够成为其他团体和社会民众效仿的榜样。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其优秀的理论品质,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但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的、僵硬的、刻板的教条,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其实践能力和实践作用上。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发展的依据,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和实践行为上,体现在能否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能否推动社会的进步上。实践能力是政党先进性的重要部分和基本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理论品质的延伸。作为政党先进性的内涵之一,政党能力包括政党及其党员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凝聚能力、动员能力、工作能力、处事能力等。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不是看口头承诺,不是靠自我表白,关键在于实际作为和实践表现。在一段时期内,一种认识认为只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就有了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样一种先进性。事实上,这种认识注重了主观条件但忽视了客观结果。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判断一个事物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要看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看其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4](P13)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规律,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也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我们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使我们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党自身存在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又使我们党与这种要求有若干“不适应”、“不符合”的状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显得尤为紧迫。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规律,在新形势下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需要理顺党内关系、党群关系和党政关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一,理顺党内关系,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内关系的理顺是党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理顺党内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但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角度来说,最终要落实到不断增强党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来。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凝聚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改革和建设中去,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和体现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4](P12)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保持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思想方法和精神状态的问题。解放思想,强调的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从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强调的是人们必须探求主观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人们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与时俱进则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置于变化的时空中,强调人们的主观认识要通过创新,实现与客观实际的动态统一。说到底,是在动态的时空中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和精神状态,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理论武装为核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经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自成立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理论创新工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思想理论基础。其二,以发展党内民主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内民主作为全体党员以平等权利参与决定党内重大事务的制度,是党自身建设能够取得成效的根本前提和关键环节。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第二,理顺党群关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阶级性、群众性与党的先进性密切相连,党群关系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5](P104)在执政条件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是党实现自身先进性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党保持先进性是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根本条件,同时,人民作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依靠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P273)在执政条件下,社会阶层和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新时期党必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好以下两个课题:一是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党才会有坚如磐石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否则,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新兴的社会阶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我国出现很多新兴的阶层,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三,理顺党政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执政条件下,处理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首要的便是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般地说,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指的是执政党在领导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运用国家政权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及其这种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它包括党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水平和能力;包括党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水平和能力;包括党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建立科学领导机制、抵御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等等。这种水平和能力贯穿于党的领导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要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执政意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同时,要增强执政意识,不断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二是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把发展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核心问题。三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中来。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四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五是强化党内外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防止权力滥用。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于腐败现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1]胡锦涛.在2002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3-06.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