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设想
2012-02-15佟卫华
佟卫华
(沈阳市沈北新区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21)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建设、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责任。数据库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现代化信息咨询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随着当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图书馆今后发展品牌服务、提高地位的必由之路。[1]
沈北新区是锡伯族的第一故乡,锡伯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身独到的鲜明特色,由于受到历史、地域和现代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因此,保护和发掘锡伯族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并以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形式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1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1.1 语言文字传承的危机
由于本地区锡伯族长期以来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错杂居,主要用汉语交流,而且懂锡伯族语言的老人大都已过世,锡伯族民族语言文字存在消失的危险。[2]
1.2 原始资料少而分散
由于锡伯族人口少,老艺人渐少,加之从事锡伯族研究的专业人才和在民族研究部门工作的锡伯族学者凤毛麟角,全面收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精力只能相对集中在忠实记录、精心整理上,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3]
2 数据库建设意义
2.1 建设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历史的必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速记录和保护开创了新的途径。建设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把这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地、全方位地、真实地加以记录,可实现使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的目的。[2]
2.2 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2]
2.3 是加快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地处锡伯之乡的沈北新区图书馆,应当承担对当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为建设文化沈北、生态沈北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2.4 是图书馆特色化的需要
自建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锡伯族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信息资源,不仅能有效地为本区域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还能促进不同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 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3.1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锡伯族人口虽少,但由于文化底蕴丰厚,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较广,内容庞杂。在数据库建设中,其内容的分类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的内容加以收集、整理:
①口头传统:故事、歌谣、神话、传说、念说;
②传统表演艺术:歌舞、音乐、器乐、戏曲、吟咏、说唱、文体娱乐、 嘎拉哈竞技等;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婚丧礼仪、生活礼仪、西迁节、抹黑节等;
④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民间医药、喜利妈妈、海尔堪等;
⑤传统手工技能:锡伯族民族服装、饰品及其制作技术、民间美术、绘画、雕刻、刺绣、书法、古文书等;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6]
3.2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清华同方TPI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TPI是基于非结构化文档管理而开发的大型智能内容管理系统。该系统以FTS全文检索数据库为核心,采用流行的B/S浏览器的检索方式和先进的3层C/S架构,能够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支持网页的动态发布,是一个面向内容管理的最佳应用、管理和信息发布的工具。TPI系统是围绕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内容设计的,实现了数字资源加工和采集、数据库发布与检索、数字资源管理一整套流程,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取的网络化和管理的分布化;同时可提供数字参考咨询、网上用户教育、个人数字图书馆等特色服务。[1]
4 数据库的前景展望
4.1 带动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锡伯族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依托载体,有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锡伯族民族文化,这必然会提升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层次,使其在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4.2 带动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政治平台,宣传优秀锡伯族民族文化的窗口,本地区特色旅游的名片,从而推动本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5 数据库建设的问题
5.1 资源收集的原则
传统既是割不断的,又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我们所保存的应该是那些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资源。
①濒危优先。是指遗存在少数的高龄老人记忆中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如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将随着老人的故去而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
②独有优先。是指锡伯族独有的而非与其他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由于锡伯族人口少且与其他民族杂居,其独有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同化的威胁,所以应优先保存。
③无形优先。那些没有物质载体的文化,应优先保存。[3]
④去粗取精。锡伯族文化发掘、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甄选、辨别、剔除、净化的过程。
5.2 建库人员素质
数据库的建库人员需要掌握多项技能,要熟悉图书馆业务、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此外,参加专题数据库建设的人员还要工作认真、有很强的责任心。通过建库,可以培养一支既能熟练应用图书馆专业技术,又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专题知识的多技能人才队伍。[1]
5.3 严格执行著录标引标准
文献标准化是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重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特别是在描述语言和标引语言方面,必须尽可能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标引标准、规范控制标准及协议进行标准化、逻辑化组织。[10]
5.4 知识产权保护
在建设锡伯族非物质文化数据库时会涉及著作权的问题,尽管中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但限于为馆藏需要的复制,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并且只允许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法定许可的情况也不包括图书馆。所以,图书馆要将作品数字化,已超出合理使用的范围。因此,建设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工作就要得到著作权的理解和支持,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签署授权协议。
5.5 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特色数据库除了以权威性、特色性、实用性、科学性、共享性等为其评估指标外,“可持续性”也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做好数据的修正、更新和维护工作,是数据库保持其生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及时对数据进行修正,可确保数据库质量;通过不断的更新,可保持所含信息的新颖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详细的备份制度,定期对系统和数据进行备份,经常查杀病毒、优化系统等,可保证和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协调性和运行效率。[1]
[1]刘芳.弘扬先进文化 开展公共服务——图书馆廉政文化数据库构建方略[J].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讨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2008.
[2] 孙海英,王宇佳.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09(9).
[3] 白晶.赫哲族文化遗存数字化抢救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