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信息平台建设研究*——以广东河源地区为例
2012-02-15周文
周 文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河源 517000)
周 文 男,1981年生。馆员,副馆长。
地方文献对于一个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人物、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一个地区的地方文献建设不仅受到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高度重视,一些其他文化机构和学术团体也参与其中,这一方面形成了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研究规模急剧扩大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却使得整个地区的地方文献建设陷入一片混战、资源浪费的困境。[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地区信息调研过程中,与各文化机构和团体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办法集中力量开展地方文献建设,提高建设效率。笔者试从信息平台建设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1 地方文献建设面临的困难
1.1 主体多样,缺乏统一规划
在对河源地区的调研中,发现地方文献建设的主体较多,有各类图书馆、学术团体、民间文化机构、寺庙等等。在建设过程中,各个主体都希望自己能建立一个大而全的文献资源库,文献搜集的面很广,但是文献建设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文献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各个主体积累的地方文献都只是简单的资源罗列,无法凸显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优势。从读者利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会觉得资料杂乱无章、无从下手;另一方面,资料的参考性不强,有些主题的资料,由于缺乏统一的梳理,往往还会出现各家资料论述自相矛盾的情况。上述情况,极大地打消了读者利用文献的积极性。
1.2 小团体思想重,共享阻碍大
由于地方文献属于特色文献,往往会作为一个主体的标志性成果,在展示建设者形象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文献建设者都会在自身特色上下功夫,而对现有资源的挖掘上不够深入。大部分主体在文献共享的态度上都趋于保守和谨慎,如河源地区有6所县级公共图书馆,还有客家文化研究学会、文昌城研究社、佗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工作小组、花朝戏剧团等一大批学术和文化团体,其中有90%的机构都在积极开展地方文献的建设,但在这些开展地方文献建设的机构中,仅有两所公共图书馆有较强的资源共享共建意识,其他的机构对资源共享还心存顾虑。这种情况实际上极大地阻碍了二次文献开发工作的开展,对文化资源品牌建设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3 文献分布散,形式多样,不便于集中
在地方文献的建设过程中,既有单点式建设,也有囊括全貌的建设,除非是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心位置,单个点的研究已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否则,都会尽量选择较大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由于文献持有者的多样性,再加上地域发展的差异,使得文献的分布十分分散,要在地域上集中文献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文献为非正式出版的纸质文献,还有部分实物,文献集中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1.4 文献建设深度不够
以河源地区为例,从目前地方文献建设的成果来看,大部分的所谓文献建设仅仅处于资料收集层次,各建设单位都尽可能多地收集本地的各种文献,其中有一部分单位将收集上来的资料作了分类或简单地划块存放,有些文献资源量相对少的单位甚至连分类也不做,将各类资料杂乱无序地存放在一起。不能根据研究的热点、难点和资料的统一性来调整文献建设策略,也不能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文化产品开发。
2 运用信息平台建设地方文献的优势
在破解地方文献建设困境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系方面作了很多的探讨,已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果从技术方面考虑,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从而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作业的集成化人机系统,[2]地方文献信息平台作为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在解决文献建设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1 协调规范优势
协调是地方文献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人力物力投入、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等,都需要有力的协调作保障。传统的协调工作需要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或是定期集中召开会议完成,这种沟通协调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在信息平台中,可以通过一对多同时征求意见或是网络会议的方式,充分就某一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的结果以会议备忘等正式文本保存下来,既方便又快捷。
在当前的地方文献建设过程中,由于往往要涉及多个主体,需要通过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各方的行为,这些规范包括组织规范、业务规范等,多以政策性文件或是业务指南的形式出现,文本的执行力要打很大的折扣。在信息平台中,基本的组织结构关系已经融入系统的各个模块中,各方在系统权限的约束下行动。各种业务规范被系统的操作规则取代,系统用户只有按照规则操作才能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因此,规范的执行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2.2 资源整合优势
信息平台在地方文献建设过程中具有3个方面的资源整合优势:一是能使开展文献建设的各个主体知己知彼,通过平台的信息,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二是能够实现资源互补,由于信息平台的共享性,各用户所建设的文献资源都属于整个系统资源库的一部分,从而使资源建设从“有无”的争夺向精深尖的方向转移,文献资源的整体质量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三是能及时地争取外部资源,信息平台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环境,具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从而突破地方文献建设小圈子的限制,能够通过外部信息及时调整建设策略。
2.3 技术应用优势
一方面,信息开发、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等工作所涉及的技术可以直接作为应用工具嵌入系统之中,可以节省各个文献建设主体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产生的硬件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平台的交互性很强,可以通过远程教授的方式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使得新技术的推广更加及时、便捷。
3 平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3.1 平台的基本特征
首先,地方文献信息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而且是能开展公共应用服务的平台,是集信息发布与业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在该平台上,一方面可以参照门户网站的模式,实现传统的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传输等功能;另一方面,要在系统平台中集成联合办公、资源库等模块,可以直接完成业务流程。
其次,地方文献信息平台是以B/S架构为基础,能实现单点登录的多应用系统集成平台。B/S架构是目前开发公共应用平台的主流架构。由于B/S架构具有分布性的特点,使得不同类型的文献建设主体能同时进行合作,各主体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而且,由于B/S架构的共享性强,可以实现各主体之间以及内部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
3.2 平台的功能
首先,平台具有信息交换功能。这方面的功能近似于门户网站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各种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传输和交换,这些信息主要起到参考作用。[3]一方面,通过与外部开展信息交换,收集有关文化发展政策、文化研究前沿动态、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情况等方面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制定文献建设策略;另一方面,平台要保证读者有足够的地方文献获取意愿,除了通过优化版面、加强宣传引起读者关注之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保证文献资源的易于获取性。
其次,平台成为联合信息开发工厂。这是地方文献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信息开发作为整个地方文献建设的重中之重被信息平台以业务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这个业务流程分为信息调研、决策、建设任务分配、建设任务执行和成果汇总等步骤。参与建设地方文献的各个主体将本地的文献建设情况提交到信息平台中,同时汇集外部学术论述、使用反馈信息等,形成调研资料库;在调研资料库的基础上,各主体召开网络会议,对地方文献建设进行科学决策,规划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确立实施项目;根据各主体的研究实力和资源拥有情况,分配工作任务;各主体利用信息平台完成工作任务,并及时反馈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总结的经验;最后,对各主体形成的产品进行汇总、整合和发布。
第三,平台是信息资源的仓储基地。在信息平台中,各参与主体要想使自己建设的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建设成果提交到信息平台对外发布,这样,各个主体提供的文献资源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管理员对各主体提供的资源进行体系化整理,使资源处于有序的存储状态,方便读者利用。另一方面,信息平台收集的各种外部信息和评论形成了一个参考资源库,供文献建设实际工作进行参考。
4 实施平台建设的建议
4.1 要以区域共建共享为基础
信息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以区域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基础。因为信息平台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在一个开放的、有多用户参与的环境中应用。在区域共建共享方面,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体系最好;在共享规模小、层次不高的局面下,只要区域内的多个潜在用户具有共建共享意愿,就能使共建共享工作和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互相推动的关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从2008年开始推动河源地区的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建设,到2011年,已基本形成了“三馆合一”地区中心馆的共享模式。[4]在建设客家文献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各成员馆和参与单位都希望能有一种管理方式,可以使大家步调统一、方便快捷地开展工作。经过研讨,认为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条得力可行的措施。
4.2 获取政府部门和科技企业的支持
在规划建设信息平台的过程中,河职院图书馆积极寻求文广新局和软件开发企业的支持。政府部门的支持主要是为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一定的经费,同时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科技企业的支持主要是解决技术问题,可能的情况下还能争取到建设经费。河职院图书馆曾在广州图创公司的支持下开发了一体化虚拟学习系统,在信息平台合作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5]
4.3 标准问题
标准问题主要包含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两个方面。标准的制定由共享成员馆共同完成,主要考虑标准的科学性、通用性问题。标准的实施一是由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和权限进行控制,二是通过联合办公模块进行远程培训和教育。
4.4 版权问题的解决
版权问题的解决是地方文献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地方文献的流通范围较小,大多数的版权问题都没有解决,而且大部分是因为文献作者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要实施版权保护,而在建设地方文献资源库的过程中,由于利用率提高,文献作者的版权意识增强,地区图书馆系统无力解决版权问题,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电子文献资源商的力量,由资源商出面解决版权,图书馆作为联系文献作者和电子文献资源商的受益方获得文献的利用权。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建设客家文献资源数据库的过程中,借助超星数字公司的力量,使双方共同拥有了大量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
[1]杨卫东.集群视野下的市域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实施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94-95.
[2]王虎,张骏.管理信息系统[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9-10.
[3]林晓玲.潮汕地方文献资源网共建共享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1(3):54-56.
[4]邵魁德.关于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源大学城和河源市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为例 [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94-96,111.
[5]赖盛红,邵魁德.一体化虚拟学习平台系统的设计[J].图书馆学刊,2008(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