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理想和理想的教师

2012-02-15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眼界规律理想

■刘长兴

最近,接到一项任务,是让谈谈“教师的理想”。思来想去总是觉得这是一个难题,不好找到“标答”。因为教师的“理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追求,尽管是“自我”的,且是“精神”的,但绝不是孤立的,它肯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教师的理想”必然会有一个演变的轨迹:先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的传统;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家又众口一词改成了“又红又专”;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关于“教师的理想”表达也“多元”起来。要是来个“征稿”,“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社会尊重”、“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一年入位,三年成熟,六年骨干”等,肯定目标多多、角度种种。谁也不愿让自己的“理想”再被“概念”化、再被“统一”了。于是,一个突发奇想产生了。这个“命题”不是也可以换换“目标”、调调“角度”吗?如果把“教师的理想”变成“理想的教师”,讨论起来不就容易一些了吗?虽然此命题不同于彼命题,但是讨论“理想的教师”还比较现实,且有话可说。如果讨论深了,两者还能一致起来。因为做好社会“理想的教师”,更能实现自我“教师的理想”。

分析近年来的“舆情”,人们对于“理想的教师”最为集中的企望,大概就是三个方面。

一是操守要严些。这里所说的“操守”是指职业道德。有人说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细细品味真是言简意赅。不仅体现了职业的内在责任,也展示了职业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严”在其中已经不言而喻。其实,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所制订的规范,更凸显出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征。然而,无论怎样的规范也还是道德要求,并非法律规定。所以,“自觉”又成了“操守要严些”的关键所在。

例如,教师的有偿家教就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学生家长尽管多有“不爽”,也是奈何不得: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咱家的孩子要是落下,不就吃亏了吗?周围的“煽呼”,包括教师的“引导”,更让那些本来“没根”的家长更加“没根”了。砸锅卖铁也得找“班”上!尽管“煽呼”的未必有意,“引导”的更属个别,但是社会怨气不能小觑。有人说“敬业、爱生、奉献”是教师的“符号”,虽然这个论点有些“现代”,可是这种精神早已“流行”。有一个农村高中的故事,恰好就是这个“符号”的生动诠释。这所高中叫王口中学,录取分起点也就300来分。显然,这分儿要在市区上高中肯定“没门儿”。可在“王口”,都是乡里乡亲的,你能不收?就是这样的学生,经过教师们三年的“敬业、爱生、奉献”,居然全部“上线”,还有四成考上“二本”。他们为这些学生付出的何等巨大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在他们看来,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责任是无法用时间和金钱计算的,也不该用时间和金钱计算。他们就是这样向农民宣示了教师的“操守”。应该说,正是有了无数个“王口”,如今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才会尊重有加。

又如,教师的穿着打扮,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家长们,好像关注度更高。有人直言:这边你要“走光”,那边他准“走神儿”。话是过于“直”了点儿,理儿还真是没错儿。咱们不是学过心理学吗?学生就是有好奇心。“职业女性”这种称谓已经听惯了,其实男性也有“职业”,虽然这是一个偏正词组,但在大家眼里,用做修饰的“职业”才是“主角儿”,因为这是身份的界定。有了“职业”身份,必须要有与之相符的“职业”形象,教师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你的形象总是在影响着学生。说小了,影响他的学习;说大了,影响他的成长。时下,人们的衣着、饰品越发“新潮”:这也矮了,那也低了;这也戴了,那也挂了,谁也管不着,谁也不能管。分享创新的成果,感受开放的幸福,理所应当。可是咱们毕竟被“职业”了,而且又不同于其他职业,外在形象和内在责任同属“操守”,真不要小看了。

二是效率要高些。这里所说的“效率”,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近年来,社会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总是微词不断。甚至有人做过一些统计,说是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个中原因自然很多。其实,咱们针对自己在观念、管理、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没少想办法。高效教学作为决策已经出台四年,先进经验作为典型已经宣传若干。但是,社会减负呼声仍然不见“降温”。 提高咱们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的确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了。当然,教师这个“职业”怎么干也是干,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还可能少“落包涵”。看来,“自觉”同样是“效率要高些”的关键所在。

四年前,听到大港第五中学有个“健康课堂”的说法,那时存疑颇多。课堂何以“健康”,是否文字游戏?结果几年下来,合理的“投入”与丰厚的“产出”,还是让他们连续赢了“中考”。当然不能只看“中考”,可也不能不看“中考”,毕竟它现在还是一把社会常用的“尺子”。面对现实,他们坚持了一个理念:不“耗”时间,不“拼”体力,要讲兴趣,要找规律。校长说:“成绩固然重要,健康更加重要。‘健康课堂’的内涵就是,让符合规律的课堂帮助学生遵循规律成长。”一年前,又听说天津第五十五中学在搞“生态型教育”的探索,同样大惑不解。“生态”贴上“教育”,是否牵强附会?原来,这是他们结合生态学系统平衡、协同进化、良性循环的原理和机制,在为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环境、创新管理制度、落实高效教学、构建学校文化。这是他们针对学校教育的生态“乱象”,进行理性思考以后,确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工作策略和办学模式。校长说:“人的发展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有规律的。只有敬畏规律、尊重规律、呵护教育生态、顺应教育生态,才有可能办好学校。”其实,这两个学校都想到了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规律”的力量。办好学校需要符合规律,教好学生应该遵循规律。而其中的规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应该说,这正是提高效率的源头。如果每所学校、每个学段、每门学科的教师,都重视教育教学的“规律”,理解“适合”的意义、探索“适合”的方法、落实“适合”的目标,那么“投入”和“产出”就能统一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之中,减轻负担和保证质量也会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眼界要开些。这里所说的“眼界”,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的范围,甚至不再局限于教育的范围。因为现在的教师与过去的教师相比,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变化的因素也错综复杂:有的来自经济发展,有的来自社会进步;有的来自国内改革,有的来自国际变化。咱们要是一味“宅”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肯定难以适应这些变化,更难理解这些变化。所以,作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只有站在专业之外看专业,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才能深层了解、透彻理解如今这样推进素质教育到底“为什么”、到底“是什么”。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事儿也不能算“规定动作”。看来,“自觉”也应该是“眼界要开些”的关键所在。

最近,偶读两篇文章,很觉震撼。一篇是《环球时报》刊发的《希拉里将来中国谈南海》。按说,别人家里的事儿,你美国管得着吗?可它偏不。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带头儿找茬儿,“盟友”跟着忽悠。对咱们指手画脚、围追堵截的新闻,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咱们的国力强些了、日子好些了,羡慕嫉妒恨也就来了。本来没它什么事儿,可它准要“挑事儿”。同一问题“双重标准”,已经成为它的“习惯”。如果把它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论拉个清单,谁也不难看出,对于“老大”地位,它并不忧虑现在,但担心失去未来。所以,针对咱们的不断崛起,它就制造“中国威胁论”。看到咱们的和平发展,它就推销“颜色革命”,反正不安好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应该说,这是很有针对性的重大教育政策。咱们如果不打开眼界,看透这些问题,怎么能够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另一篇是国务院参事、经济学家汤敏发表的文章《中国如何不被甩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纪之交,第三次工业革命已为大势所趋,其突出标志是“数字化制造”和“新材料应用”。18世纪晚期,因为自恃世界“第一”,固守闭关锁国政策,以“机械化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咱们没赶上。20世纪初期,先是推翻帝制,接着军阀混战,以“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咱们又错过了。由此酿成的苦果至今历历在目。文章指出,如何才能不像一些人所预言的那样,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再次被甩出呢?首先是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真的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焦虑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谈论的不只是教育,但是教育居于“首先”,足见地位至关重要,也足见现实亟待变革。其实人们早有“意识”,可惜一直限于“意识”。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应该说,这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主题。咱们如果不打开眼界,理解其中的联系,就不能准确把握国家的任务要求。

当然,做“理想的教师”不止“操守”、“效率”、“眼界”这三个方面,更不止所谈的这些话题。但是,上述的建议应该比较值得咱们思考和讨论,特别是在当前。如果“王口”的教师们也能在“操守”更严的基础上,继续自觉追求“效率”高些的方法和“眼界”宽些的途径,他们同样能够成为社会“理想的教师”,进而也会实现自我“教师的理想”,别看他们还在农村学校工作。

猜你喜欢

眼界规律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巧解规律
大看眼界
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