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讨——以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2-02-15苑士涛史少凡管计锁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河北保定07100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8期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数据库特色

●苑士涛,史少凡,管计锁(河北农业大学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1)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可分为萌芽、发展、巩固和提高四个阶段,现今正处于提高阶段。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现阶段农民既需要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又需要进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又需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这就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现实要求。[1]

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信息和先进技术,而科技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传播,又离不开图书资料信息工作。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优秀的信息服务人才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服务功能,在传播知识、输送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方面有独特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能促进馆藏资源向生产力转化,既是自身发展需求也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方法。

1 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概况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至今已有109年历史。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是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也是省重点骨干大学。学校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历史时期。

1996年9月6日以后的一个时期,中央、河北省、保定市的各新闻单位大规模地连续报道了河北农业大学弘扬“太行山精神”,坚持“太行山道路”的情况,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此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的办学模式,闻名全国,而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32年历程的“太行山道路”也在一代代师生坚持不懈的奋斗中,越走越宽。

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学校同年建立,是一个办馆历史悠久、文献资源丰富、专业队伍素质较高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百年农业图书馆,该馆积累了丰富的馆藏资源,集成了我国农业相关专业图书、期刊、报纸、论文等文献资料,内容涵盖了农、工、文、理、经、商、艺术、体育、信息等多个学科。图书馆在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凭借自身在信息资源、人才、服务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不断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方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2 借船出海,搭车出行

不同高校具有不一样的办学特色,河北农业大学就以“太行山道路”为办学宗旨,并不断深入和丰富其内涵。学校图书馆结合了学校的办学特点,并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2.1 与学校“三结合基地”合作

农业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建设工作,一直被各院校所重视,而且都在积极的进行推进。基地工作的建设与发展为各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基地所在地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2]

河北农业大学结合自己的教学专业,在校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遍布整个河北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为河北省“三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学校定期会有相关专业专家带队赴基地进行服务,图书馆经常随队前往,在和本校专家沟通后,携带与基地相符的技术和文化资料,针对所去基地的特色,制作相应的宣传和发放材料,同时因地适宜选派得力的信息服务人员,在农业技术专家讲授或解答农业生产中问题的同时发放相关资料,开展信息服务。实践证明此项工作非常受欢迎,当地农民不但能了解适合本地特色农业生产的技术信息,同时,还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所带信息资料,基本是一抢而空。

2.2 与“三下乡”活动结合

如果把“三结合”基地做为一个发光点的话,那么每年暑假学校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就是一个个面了。以2011年暑假为例,学校组织的以“高举旗帜跟党走,青春奉献‘十二五’”为主题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已经达到了30支社会实践重点立项团队,56支就业创业见习团队,500余支大学生回乡小分队,直接参加学生近3万人的巨大规模。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学校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后盾,积极与每个“三下乡”团队联系,根据其下乡重点,准备相应资料。此外,还培训团队人员,使其能熟练应用我馆的电子图书、数据电子资源,为广大基层服务。而且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三下乡”团队可以长期驻守,所以,有时间去推广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从而使农民能了解较新的农业科技、农业商务、农业政策以及文化和卫生信息。

2.3 与“一村一名大学生”合作

河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模式,创造性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得到国家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的批准,于2003年实现了首次单招。此项“工程”目的是培养适应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了解市场,直接服务于农村发展,定位农村,带领农民致富,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招生对象是身在农村的青年、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农村现任“两委”班子成员等。

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主动为每届同学进行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利用方面的培训,培养其农业信息检索素养,使其确实提高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能力。同时与之建立互动联系,为以后回到本村后不断的提供信息服务做好铺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位毕业生回到本村后,充当了“信息导航员”“信息咨询员”的角色,不但能传播农业科技信息还可以培养本村农民的信息意识。实践证明这些“农民大学生”回到本村后,成为了本村科技致富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带头人。

2.4 充分利用农村生源

河北农业大学农村生源占大多数,这些同学无疑是和农村直接联系的信使,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在培养未来的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学校图书馆从1985年起在全校大二和研一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提取、加工等素质,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讲授内容,做到了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飞速发展时期,重点讲授了网络和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及图书馆采购的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技巧。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深受全校同学的欢迎,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42899名同学选修了本门课程。

此外学校图书馆还定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报告活动,使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根据自己村镇所需要的信息来进行学习和交流,如来自山区的同学,可能需要了解山区果树、山区水利、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信息或知识,来自平原地区的同学可能要了解大田作物、经济作物等农业知识等等。当然,专题报告也不全部局限于农业生产方面,如和谐农村、环境卫生等方面也经常开展。

3 主动出击,自发出动

3.1 建立流动图书馆

流动图书馆是根据目标人群的需求,通过一定的交通工具,定期不定期的为读者送书的一种图书馆流动模式。

学校图书馆借鉴兄弟院校“流动图书馆”的模式,逐渐与县乡图书馆(室)建立网络联结,使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而且工作人员之间也有了交流经验的平台。

3.2 出版图书,整合信息

根据我省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河北省人民出版社合作,组织馆内年轻业务骨干,于2009年2月出版发行了“金土地·新村书屋丛书”,该丛书充分利用了馆藏农业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农村致富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或直接选用,或进行适当的改编,并从关键技术、资源优势、品牌效应、规模经营、循环经济等方面作出了简单点评,然后呈现给大家。该系列图书目前出书共35册,包括种植、养殖、经营等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各方面内容,由于针对性较强,该丛书深受广大基层群众的欢迎。[3]

此外,从1999年至今,学校图书馆信息部编写的“农业信息参考”也得到了广泛好评。该“参考”是通过查阅期刊、报纸、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包括行业动态、致富门路、农产品行情等)整理汇编成册,定期给全省各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各县(市)办公室免费邮寄,为农业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3 建设特色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是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整理、存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将本馆的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信息资源库。[4]

目前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按文献内容可以分为:① 校本文库。此类数据库主要收集储存本校产生诸如本校师生撰写的著作、论文、博硕士论文以及本校学报的文献资源。② 学科特色数据库。根据本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而建立起的文库。③ 地域特色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库的目的之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建设能反映当地经济、文化、地理情况的特色数据库也成了许多高校的首选。④人文特色数据库。许多高校从名人与本校的关系或从历史文化关系入手,建立特色库。⑤ 其它特色数据库。高校馆除了建设上述四种特色库以外,还建有:馆藏特色资源库、随书光盘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4]

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已经建立了两个校本文库(博硕论文库和教师著作文库)和8个学科特色数据库(太行之路网站、中国枣专家智能系统、河北省奶业科技信息网、中国苹果病虫害防控信息网、植保信息交流网、国家蛋鸡北方体系、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信息网、喷灌信息网),这些特色资源针对性较强,开通后受到了广泛欢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去扶持,农业院校图书馆与新农村建设有一种天然的科学纽带关系,[5]它根植于农业和农村,有其特有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集农业、科技、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优势,同时结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主动出击,自发出动,借船出海,搭车出行,有针对性地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自己馆藏各种资源能最大化的实现社会共享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的事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1]刘陆军.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 (3):93-80.

[2]陈广义,等.农业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农林教育版),2003,5(2):16-18.

[3]祖芳宏,等.安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J].情报科学,2010,28 (8):1272-1276.

[4]张雪莲.论高校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构建原则 [J].图书馆,2011(4):119-121.

[5]王淑霞.关于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127-128.

猜你喜欢

河北农业大学数据库特色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特色种植促增收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