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自觉
2012-02-15刘长盛
刘长盛
(康杰中学,山西运城044000)
今天,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发展,针对这一趋势,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指出:“文化自觉,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概念,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是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种跨文化的理论新视野。它不承认文化之间像国界之间那样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而是认为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一个文化场,文化中心在向四周扩散的时候,形成许多重叠;文化自觉理论要求各个文化要“自美其美”,同时也要“美人之美”,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自觉所讲的内容,从民族意义上,即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发展的自觉。具体而言,就是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以奥林匹克)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理性地把握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辩证统一,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概述
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因素。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劳动工具的技能技巧,都依赖于合适的动作、方法和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这些基本技能和身体活动,虽然不能被看作是“体育”,但其中孕育着“体育”的因素,是体育的萌芽状态。从时间维度划分,可将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的主要职能是“祀”与“戎”。围绕着“祀”与“戎”,学校体育、军事体育和娱乐体育都有很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促使军事体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同时娱乐体育发展也很迅速,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秦、汉、三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基本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为经济、文化和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娱乐性、民俗性休育活动、导引养生术、学校体育和军事武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不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活动内容上,传统体育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的基本格局。而到了两晋至隋唐五代,玄学对儒家正统礼乐观的冲击,北方骑射民族的剽悍尚式,都为这一时期体育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如唐代的击鞠、蹴鞠、拔河、武举制与外国的体育交往。北宋至清末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北宋以后传统体育出现了一些新发展,即武术体系形成,消闲娱乐活动兴盛,养生保健内容丰富。与此同时,民族融合也丰富了传统体育的内容。清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尤其1840年外敌入侵,使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由盛转衰,甚至湮没了。随即,一些近代体育项目传人中国,并与中国古代延续下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并行发展。
2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关键影响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随之而来的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否定封建社会的重大革命。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稳定的社会济经结构受到激烈的冲击,发生了不断的动荡和变革。洋务运动是最早接触并引进西方体育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式军队的训练和新式学堂的训练与教学,而许多西方近代体育的项目就是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被引进的。中国的改革力量试图用西方的现代化代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次革命引起的传统体育文化变迁,不同于中华民族历史上任何一次体育文化的变迁。历史上的体育变迁多属文化内部的自我调适,而这次的变迁是体育文化体系中现代体育系统(以古希腊为主题的西方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系统的取而代之。应该明确的是:这种文化取代现象主要是发生在属于“主流”或“大传统”范围内的体育文化上层领域,它在当时基本上还没有触动基层的民族传统体育领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次社会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铲除了私有制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尤其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引起自上而下最彻底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也导致体育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中国体育史上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体育的发展时期。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不仅触及处于主导地位的新型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而且大规模破坏了基层的民间传统文化。这次文化革命除了曾引起政治和思想的混乱之外,同时也严重摧残了业已残存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当时,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承袭了前苏联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这种全盘照搬的过激行为至少造成了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发展和广泛传播,二是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忽略了参与主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从而使得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受到质疑。而“文化大革命”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期间民族传统体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文化形态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象人类个体一样有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文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不同的形态之下,而各个地域和民族由于地理、人种等原因,在文化的发展演进中进度不一样。文化转型是每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度时的过程,这种转型是必然的。如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的载体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文化本身演进来看,正在由传统的本民族文化向现代性全球化文化演变。而在对待文化转型的态度上,应是理性平和的,要“自美其美”,同时也要“美人之美”,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而形成文化多元发展的繁荣局面。当然,文化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与人们的当时的意识状态成正比,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和独特的文化思想背景,形成了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体育文化。通过对中西体育文化的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许多差异,如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追求静态美,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更注重动态美等。此种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转型经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转型。
在当代文化转型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彝族的民间舞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对彝族的一些传统东西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形式。比如可以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了当地的民族风情,通过开发与利用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体育文化的转型发展就是要在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审美情趣上进行继承和发扬,使之走出传统,发现传统。
4 以文化自觉的理性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全部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仅是一种过去成果的积淀,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主动过程,它体现了人类追求创造、创新与发展的价值向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是对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综合的宏观思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要求人们,以别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状况和现代体育的总体趋势作为一个大的参照系,看民族自身在其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具有多大的能量,从而更好地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更好地与世界文化潮流,与全球性的文化大趋势保持前进的步调。
(1)文化自觉作为一种对文化历史的深刻反思,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认识基础。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就是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统体育文化历史及其现象和成果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其经验,评估其价值,把握其趋势,从而达到认知上的清醒和自觉。要做到既不自大,也不自卑。
(2)文化自觉作为一种对文化品质的不懈追求,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提供了实践途径。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就是指树立新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社会效益为文化生产的价值观念,“要切实做到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间去”。“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任务很重”。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反映在思想的自觉上,同时也要落实到行动的自觉上。
(3)文化自觉作为一种对文化图强的努力奋斗,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提供了宽广视野。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就是在文化建设上树立世界眼光,争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体育地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需要从国际的广度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这是对文化创新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在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应当具备“忧患意识”和自觉意识,勇于冲破“狭隘封闭”的束缚,拿出大气概和大手笔,瞄淮世界舞台和国际市场,去宣传、展示和开发历史悠久、品质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综上所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抛弃历史文化传统,抛弃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文化生命之根,将无法在世界文化的交汇冲突中生存下来。真正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就必须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号召力、凝聚力,必须了解、认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脊髓,提炼打造出全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达到天下大同,才能创造出最为绚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图景。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
[3]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卢渝.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创新[N].光明日报,2006-3-20.
[6]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