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2012-02-15张云峰
张云峰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系统,以同伴、同伴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三种核心期刊年刊《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学校卫生》在2009年至2010年间刊载的论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研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的相关论文13篇,占总论文的22.03%。在认真查阅原文的基础上,对所检论文进行研究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分布
2.1.1 文献期刊分布 三大期刊对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研究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2009—2010年,《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学校卫生》各自研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的文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8%,5.08%,1.69%(见表1),其中《心理科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两个期刊对研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的文献所占的比例最高,此外,一年中,《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比另外一种刊物发表的研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的文献百分比都高,充分说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的研究受到了这两种杂志的青睐。
2.1.2 文献主题分布 根据文献论文内容的主要特征,结合同伴关系的相关理论,可以将检索到的论文分别归入四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影响(包括吸烟、吸毒、运动行为)、对学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在校学习成绩)、对社会能力的影响(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情绪、性格)。其中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的文章四篇,占30.07%;对学业发展的影响的文章三篇,占23.07%;对社会能力的影响的文章三篇,占23.07%;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文章两篇,占15.38%。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果与当下父母对子女各方面的关注程度基本吻合,现在父母比较注重子女的行为特征以及子女的学业问题。
2.2 主题分析
2.2.1 对行为取向的影响 研究结果普遍认为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可以影响到他的同伴,而同伴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着自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青少年行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家庭因素、自身个性特征、同伴关系等与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关系在诸多因素中显得尤为重要。国外的研究也为此提供了科学的佐证,Dubois等对自尊和社会支持所作的研究发现,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但为何同伴关系的影响会集中体现在青少年时期,深入研究后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有着与其他时期所不同的典型特点。
同伴之间不良的行为特征会严重影响对方的行为取向。假如有一个吸烟者(吸毒或是做出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他的同伴也可能会做出同样的举动。研究表明,同伴吸烟行为、同伴吸烟认知和同伴提供吸烟机会对初中生吸烟态度影响最大。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看,同伴吸烟行为、同伴吸烟认知和同伴提供吸烟机会作为榜样效应,为吸烟初中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机会,所以,这三个因素能直接影响吸烟初中生,均数得分排在前三位。另外,从分数排在后三位的“模仿心理”、“表现欲”和“同伴压力”可看出,吸烟初中生更多地将自己吸烟的原因作外部归因。赛克斯认为当青少年违背了社会规范或社会要求时,多将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个体的自尊、运动成就认知将会影响青少年对于体育运动的情绪体验、参与动机,进而影响行为投入。大量研究已指出,结交朋友是青少年参与和坚持体育运动的重要动机之一;在运动环境中的同伴关系和参与动机之间相关。此外,运动环境中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同伴间的互动,除了影响运动技能、行为动机外,还深刻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在运动环境中的同伴互动,青少年能够学习到包括合作、计划、组织、谈判、解决问题、灵活性和即席创作等多种社会经验。目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方面的影响涉及青少年吸烟、吸毒、网络、运动等行为的研究较多。积极的同伴接纳与友谊,对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在同伴群体中,良好的同伴接纳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兴趣与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同伴接触过程中的知觉,对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具有改善作用。被群体接纳的学生,其行为特征表现为友善、有责任心和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则会出现攻击、破坏、退缩等不良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同伴有积极的良好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反之则会对同伴造成不好的影响,并且影响到同伴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取向。
2.2.2 对社会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交际能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观的获得以及社会技能、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相关因素的探讨,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从而为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奠定一定的基础,同伴接纳水平高的儿童青少年,亲社会与社交行为水平也较高。目前,同伴关系对其社会能力的影响主要是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地位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认为早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2.2.3 对学业的影响 有关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较为一致地得出高同伴接纳或受欢迎的社交地位与高学业成绩相联、高同伴拒斥与学习困难相联的结论。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拒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时,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同伴接纳和拒斥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的学业成绩越高,他们的同伴接纳水平就越高,而同伴拒斥水平越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越低,他们的同伴接纳水平就越低,同伴拒斥水平就越高。实际上,学习是在校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情况也自然成为家长、教师和同伴评价他们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有关对儿童青少年个人知觉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课堂纪律等与学习有关的内容一直是中小学生描述同伴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在赋予学业成绩极高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好坏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为同伴所喜欢。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校投入是决定个体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Feinstein和Symons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对个体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按照能力分班特别有利于高能力的学生。Fertig着重研究了同伴异质性对成绩的影响,并发现同伴异质性会降低个体的成绩。同伴关系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个体成绩,而同伴群体的构成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最优组织结构。
2.2.4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情绪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对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个体社会行为的发展,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增进个体积极有效的行为。目前研究中,情绪调节与人际交往的研究普遍表现出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如Gross通过实验探索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会互动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会对社会沟通和互动产生消极的影响,重评则产生积极的影响。潘苗苗和苏彦捷对四岁幼儿的研究发现,情绪观点采择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有关;年长组儿童的攻击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只有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这表明了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的建立或破坏。同时也表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能更多的以建设性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样,良好的同伴关系对情绪的调节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它会使青少年尽早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
在处理情绪问题时不同类型的同伴关系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受欢迎学生更多的使用了放松、认知应对和情感求助策略。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能及时利用放松策略对情绪带来的冲击加以缓解,有效地避免了剧烈情绪下的失控行为对消极情绪的影响,积极认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消极情绪的产生根源,而错误的归因则可能引发消极事件的发生。受欢迎的学生遇到情绪问题时,会选择寻求同伴的帮助,这也是一种促进与同伴沟通交流的有效策略;而被拒绝的和不受欢迎的学生更多地使用了压抑策略。他们在集体中不受人们欢迎,遇到情绪问题时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或者过于希望在集体或同伴面前表露出自己最佳的一面,不愿意轻易示弱,他们会尽力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尤其是消极情绪。而经常被同学忽视的学生较多地使用了回避策略。他们在班级不受他人的关注,似乎对集体和他人没有什么影响力。由于不自信和同伴的忽视,他们只好采取退缩的策略,或者他们缺少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不知如何恰当地表露和释放自己的情绪,为避免打击和排斥只好回避远离。
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到有争议组的学生,本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比其他组学生更多地使用了情绪表露策略。情绪表露一般被归为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但情绪表露是否能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合适情境下适度地表露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对于积极情绪而言,主动分享和外露可能对于个体的同伴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对于消极情绪的作用可能是相反的。同伴关系对情绪调节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情绪调节对同伴关系也同样有一定的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比较重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研究,而且做了一定的相关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对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相关论文还是比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还只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交往问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问题行为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中最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相对更少,心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动作,所以要加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研究。
(2)该领域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应该进一步分析其因果联系,确定同伴关系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的作用。另一方面,应从总体上综合有关理论,分析其重叠性和差异性,以便同伴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整合。
(3)对同伴关系的跨文化研究重视不够。对同伴关系的研究应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方法、手段,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添新的知识、改变结构框架,从而发挥出新的功能和效应。
[1]王强,柳静.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热点分析[J].理论月刊,2005(1).
[2]杨士隆.犯罪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美芳,陈会昌.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26(6).
[4]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
[5]潘苗苗,苏彦捷.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2(2):349 ~351.
[6]郑杨婧,方平.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S4).
[7]王振宏,郭德俊,方平.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J].心理科学,2004,27(3):602 ~605.
[8]王佳宁,于璐,熊韦锐,齐晓栋.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师生对学业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32(6):1439 ~1441.
[9]吴晓玮,葛明贵.初中生社交归因学业成绩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
[10]胡伟,林丹华,汪婷.父母、同伴因素与工读生吸毒行为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