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 改善民生整体样态中的重要变量
2012-02-15李培志
李培志
文化民生: 改善民生整体样态中的重要变量
李培志
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阶段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本质上说,文化民生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实践上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以快速提升,伴随着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层面的民生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于是,在我国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民生的实践便显得格外重要。
一、文化民生在当下的凸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当下,我国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进入了攻坚时期,客观来看,我国在取得经济领域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领域的发展并没有同步跟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可以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发挥文化的功效,使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携手前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一定意义上,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饰品”,而是必须将其放在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谐共进的地位来对待。为此,做实文化、养成文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求。
从发展趋势来看,增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新的发展共识。文化民生不仅是从整体上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面对世情、国情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显然,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共同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有效支撑,而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的生成与建构则需要坚实的民众基础来保障、需要文化层面的民生保障来夯实。只有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时刻感受到本国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感受到本国文化所带来的生活乐趣和价值认同,并自觉地通过日常生活表达本国文化的机理与模式,那么可以说,这种文化是有前途的、有感召力的、有生命力的。当然,文化的养成是需要一个精心、漫长的培育过程,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用制度化的形式建构文化空间,形成并践行具有国家意志的文化建设策略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民生的重要面向。
近年来,改善民生已成为我国改革与建设的重大课题。实践表明,由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民生问题所聚焦的面向或者说面临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有所侧重。民生涉及到人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既有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的指向,也有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关怀。一般来说,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不仅文化自身需要发展,而且在我国改革与建设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里更需要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以此,不断推进改革与建设的前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就民生领域而言,近年来,随着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也在进一步凸显,可以说,我国民生领域中的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民生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高。总之,文化民生在当下的凸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国改善文化民生的历史过程,既涵盖了我国民生领域中的结构和层次的提升进程,也体现了文化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具有不同社会表达的认识过程。
二、文化民生的社会价值
文化民生是观察整个文化发展基本面的重要抓手,它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文化民生具有公益性、公平性、普惠性、外在性等特点,相对于一些价值理念而言,文化民生更具有可视性即“看得见、摸得着”,特别在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方面,它能够把文化建设的状况用具体、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做“实”文化。在实践中,文化民生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重在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来看,文化民生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既有文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与维护,也有文化生活的指导、组织以及文化共识的建构、文化先进性的表达等。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文化民生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及参与文化活动、创作文化作品、体验公共文化等。可以说,文化民生既包括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又涵盖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所讨论的文化民生,其关注点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其重要指向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于文化民生的认知与把握:首先,必须从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来看待文化民生,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为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出发点;其次,文化民生既关涉生存需求,也关涉发展需求,重视文化、善待文化才能发挥好文化民生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功能;再次,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重要公共职责,使社会全体公民在程序和机会上获得公平、结果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基本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更加注重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文化的视角、理念进行政策制定,以此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国的经验表明,虽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有诸多共识、共同之处,但由于各国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等方面不尽相同,文化民生所具有的价值追求也会有所差异。可以说,各国的文化民生一般均具有本国特色。
我国文化民生的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与建设的逻辑呈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民生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与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内在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本文化设施,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①可以说,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改善文化民生的实践既是推进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从实践价值上看,社会主义的文化民生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提升其理论的解释力和建构力。
三、文化民生的现实挑战:老问题与新情况
近年来,我国文化民生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有目共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消费增长迅速。总体而言,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现“村村通”。②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民生领域也面临诸多问题。从实践来看,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民生面临着老问题与新情况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存在总量供给不足、农村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均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协调、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性差异较大、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老问题。比如,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2010年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46册,远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人均1.5-2.5册的标准;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③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文化民生也面临挑战。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如何满足流动人口的基本文化需求,构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成为当前文化民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类似情况还有,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我国当前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我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新的挑战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之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何深化管理,如何保障正常、高效有序运行,如何创新服务方式。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必然面临着扩大和提高的挑战,如何动态把握、调整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和标准也是一项新的课题。
总之,在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文化民生已成为民生领域中的新亮点。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民生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面对着老问题与新情况的双重挑战。
四、文化民生的路径选择:从理念、实践到文化自觉
(一)让文化民生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改善文化民生,认识必须先行,让文化民生理念成为社会共识。无论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还是从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实际反映来看,对于文化民生理念的认知还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地方或者单位,实践文化民生理念及策略需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不仅要转变惯性思维、深刻认识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而且也要重视文化在民生领域中的特定价值和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在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形成共识后,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文化利民惠民的相关政策,并确保文化民生的社会主义实践顺利开展。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文化民生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当下文化,重视文化民生理念,研究新阶段民生的新动态,着力发挥文化民生在改善民生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按文化民生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来涵养文化,以文化民生为载体,夯实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让人民群众着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总之,重视文化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其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来把握,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倡导文化民生理念,开展文化民生的相关制度设计。
(二)以改革突破、政策创新推进文化民生实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改善文化民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机遇,文化民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当前,应着力通过改革突破、政策创新推进文化民生的具体实践。可以说,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实践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既需要从社会政策的整体视角把握文化民生的长远规划,又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实际有重点优先安排一些文化惠民政策。如,从整体来看,加强文化民生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必要。文化民生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和社会功能,为此,政府在发展文化民生事业中不能缺位,当前应着力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打破文化民生领域里条块管理的弊端,避免“碎片化”问题。具体来说,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层面文化民生的系统规划,制定文化民生的国家级规范、标准、目标等具体指标,并用这些具体指标指导各地的文化民生实践。与此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相关部门的资源与力量,建立多方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各政策、法规间的协调与链接,有序推进基本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另外,从具体举措来看,根据当前文化民生的实际,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应着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后的经费投入问题,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序、高效运转;二是逐步完善文化民生的评估机制,一方面通过评估体系能够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考核,另一方面通过评估体系能够对整个文化民生建设情况进行有效测量,能够合理适时地调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范围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着力健全文化民生的投融资体制,发挥政府在文化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四是用改善文化民生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实发挥文化民生利民惠民的优势,用文化民生的方式方法着力解决我国在当下社会服务与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五是在保持已有优势服务的基础上,发挥并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不断加强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改进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六是加强流动人口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流动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时、便利、有针对性满足特殊人群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等。
(三)在践行文化民生中培养、提高文化自觉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培养、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诉求。可是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的却是经济发展维度的惯性与实现文化自觉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为此,关注民众的文化需求,寻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契合点,培养、提高文化自觉,形成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互动发展的鲜活场景,便成为文化民生的又一重要指向。文化自觉不仅对于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具有不可或缺的建构意义,而且对于国家的兴旺、社会的文明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民生直指日常生活世界,它细腻、真实、生命化的特性能够生成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化因子,而这种文化因子能够为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总之,文化民生是培养、提高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
总之,在我国着力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大环境下,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程,文化民生已成为我国当下改善民生与文化发展的有机契合,成为具有鲜明时代印迹的民生实践。文化民生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民生保障的结构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能增进人文关怀、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的创造力与欣赏力。
注释: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66页。
②③文化部计财司编辑:《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2011年8月。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