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奏折“写死”一个大臣

2012-02-11游宇明

百家讲坛 2012年8期
关键词:太平军奏折咸丰

游宇明

在晚清,吕贤基也算是个人物。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从庶吉士开始,一步步做到工部左侍郎。他为人真诚正直,敢针砭时弊,皇帝对其印象很好。然而,這样难得的一个忠臣,最后却被自己的一封奏折“写死”了。

咸丰二年(1852年)某天,时任翰林的李鸿章去琉璃厂淘古董,碰到一个老乡,说起被太平军大肆攻占的安徽老家,两人就开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说你这人没有心肠,咱们家乡被糟蹋成这样,你居然还有闲心在这儿看古董!李鸿章叹气:我一个小书生,没权没钱没兵没力,能做什么?老乡说:你写封奏折,请朝廷向安徽发兵,阻止太平军进一步扩张,总能做到吧?李鸿章点点头:这个倒是可以。不过当时他只是个新进的翰林,就算写了奏折递上去,皇帝也未必当回事。干脆,借一回别人的势吧。

于是,他想起了另一个老乡—吕贤基。他跑到吕贤基家里,稍稍寒暄几句,就直入正题:咱家乡遭了这样大的难,作为高官,您应该上个奏折,请朝廷派兵救助,到底派谁,兵分几路,我查了地图,心里有个谱儿,我可以写个草稿给您参考。吕贤基回答:这是好事,但我最近有些忙,干脆你写吧,写好了由我署名上递。

李鸿章回到家,查了许多资料,连夜写完奏折并送至吕府。奏折内容具体,文辞优美,字里行间还带有对故乡浓浓的感情。吕贤基没有修改,署了自己的名字,就直接交上去了。

第二天午后,李鸿章便去老乡家听回音。刚走到吕家门口,就听到里面传出一片哭声。李鸿章问怎么回事。吕贤基说:你的奏折写得太好了,皇上非常开心,一开心就派我回安徽办团练,协助军务。然而吕贤基是文臣,从来没打过仗,何况当时安徽的局面非常乱,也很难招募兵员、解决军饷,心里自然慌得很。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李鸿章赶忙安慰他。吕贤基说:你也不用抚慰我了,奏折是你写的,你对军事如此了解,你得跟我一块去!第二天,吕贤基给皇上谢恩,同时奏调翰林院李鸿章随行。

安徽的形势比想象的还乱。太平军在那儿攻城略地,捻军也在那儿与朝廷作对,吕贤基办的小型团练完全不是太平军和捻军的对手。八个月后,吕贤基和李鸿章就被太平军围困在舒城。李鸿章狡猾,借口“老父有病需回家侍奉”,开溜了,留下吕贤基在舒城死守。吕贤基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未能扭转危局,最后投水而死。

吕贤基无疑是被那封奏折害了。没有它,吕贤基不会被派回家乡办团练,也就不至于兵败自杀。不过,从深处说,真正害了吕贤基的是咸丰。

后人理解,咸丰叫吕贤基回乡组建团练,可能是要设一个局,嘲笑书生只会高谈阔论,不会实践。不过从史实来说,这种说法很有问题。因为得知舒城失守后,咸丰就说:“贤基素怀忠义,必能大节无亏。”听说吕贤基自尽,又“深悼惜之,赠尚书衔”,还命令有关部门在舒城为其建专祠,拔擢其子,称其“品行端正,居官忠直,名副其实”,前后言行一致,态度诚恳。咸丰派吕贤基具体操办这件大事,应该因为他觉得吕贤基的奏折说得特别在理,只有派他本人去实施,才会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然而,咸丰没有想到,生活中永远有两种人,一种人长于理论,一种人长于实践,奏章读上去很好并不等于能很好地执行,更何况吕贤基的那点军事理论还是李鸿章给的,加上安徽战局确实于清政府不利,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作者寄语:信任他人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一旦过了界限,成为盲目信任,也会害人不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短板,咸丰帝对吕贤基信任过度,以为他其他事做得好,仗就打得好,只能落得把好好的直臣断送在战场上了。

编 辑/葡萄

猜你喜欢

太平军奏折咸丰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与曾国藩“掰手腕”的咸丰毕竟不是崇祯
徐继畬视野中的太平军在山西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内务府相关的奏折
咸丰:不惜身体爱美女
咸丰妙解写错字
雍正朝奏折制度发展概述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