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仙不是蔡锷的“患难知音”
2012-02-11葛献挺
百家讲坛 2012年8期
葛献挺
电影《知音》等歌颂蔡锷的作品,均以袁世凯称帝为背景,穿插蔡锷与小凤仙的風流韵事。然而,小凤仙是否担当得起“知音”二字呢?
周善培在《谈梁任公(梁启超)》中称:“这时松坡(蔡锷字)在京,袁派侦探监视他的行动。于是我就定计,先请向不冶游的松坡去逛窑子……逛了一个月,袁果然根据监视人报告,认为松坡堕落了、无大志了……第二步,由松坡装病,先进北京日本医院,又勾通医院写了张证明书,要松坡到天津去治病。”
《蔡松坡先生事略》也记载:“蔡公一面送老母眷属分批离京,一面涉足于八大胡同妓院,此小凤仙一段佳话之所由来也……一日晚间,在小凤仙处请客,正当游客满座、狂歌畅饮之际,公即赴崇文门车站,乘火车赴天津,当时无一人知者。”
而在蔡锷“秘密离开北京的那天,梁任公代他购了一张三等票,直待他化装上了车,才把车票交给他”。
可见,逛八大胡同是周善培为蔡锷设计的自污之计,梁启超帮蔡锷出逃,小凤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棋子。
最早把蔡锷与小凤仙写成“患难知音”的,是杨因尘1916年出版的章回小说《新华春梦记》。但张冥飞在尾批中说:“松坡……自污使老袁不以为虑耳,非真有爱于小凤仙者也。即使真爱小凤仙,亦决不肯以心腹事告之。”他明确指出:“作者如此写来,乃是别有用意,阅者勿谓真有其事也。”
蔡锷逝世后,北京各报都曾刊登小凤仙“哭灵”消息,并发表其“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的挽联。时人陶菊隐评价道:“这是好事者一种通性,总想英雄儿女配合一起,传为佳话。”据他调查,小凤仙的挽联与祭文,实际出自衡州好事者王血痕之手。
可见蔡锷出走,小凤仙并不知情。当时的妓院是“官办”企业,官场与妓场一体,蔡锷不可能向她泄露军国机密。既然小凤仙并不知情,又怎么可能是他的知音呢?
编 辑/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