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素音基辛格回忆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2012-02-11王鹤滨

领导文萃 2012年21期
关键词:基辛格毛泽东语言

王鹤滨

记得有人讲过:艺术家是用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政论家则借助逻辑的推论,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毛泽东则是将这两种方法兼用的。

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世人皆知。他那哲学思想极具特点的思维方式更多地贯穿于他大量的著作中,以及人际间的交流之中。所以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会体会到他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及语言的含蓄与多层次的含义。从笔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接触,也常会遇到他那深奥的思维活动,他不是语言上的深奥,而是含义上的深奥。在他的语言中你会感到双重的、或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让你去思考,去琢磨,去咀嚼,去品味,有的则是永远不会确切地体会出来。

接触过毛泽东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佩服他的洞察力、辩才和难以捕捉的他所表述的语言内涵。

在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音的记述文章中,充满了对毛泽东的赞美之词,她认为:“到了1935年,毛的生活和中国革命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无法分开了。毛已经和他的事业结成一体,他的思想和行动就是革命,如果要把毛和革命分割开来,就会使历史失去原有的雄伟壮观。革命就是他的骨肉、心血,就是他生活的意志、力量和前提。”因此韩素音认为:“革命造就了毛,毛也造就了革命。毛的一生不仅是他个人的一生,而且也是中国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象征。”

韩素音用了毛泽东的辩证法和矛盾论作为分析毛泽东的方式。她认为:“他是一个擅长辩论的辩证法家。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战术,他很少正面攻击对方,而是这里打一拳,那里打一拳,从侧翼包围对方,逐个打垮对方的论证,直至把对手完全包围起来,最后再来一句俏皮话,或者在逻辑上指出一个致命的破绽,对方就倒了。”

韩素音还认为:“毛的幽默来自辩证法,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一眼看到事物的对立面,正是这一点成了他的语言特色,也是他所制定的政策的特色。他的幽默有时真是锋芒逼人,他虽极不喜欢杀人,可如嘲讽起人来,都是入骨三分。”

韩素音评价毛泽东:“他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他既是一个通晓古今的学者,又像农民一样平易近人;他十分幽默风趣,可又非常严肃认真;既坦率,又精明;既老实朴素,又决不会上当受骗;既单纯,又复杂;既细致周到,明察秋毫,又衣着随便,不修边幅。”

在政治方面的评论,韩素音认为毛泽东:“他还是兼有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性,难能可贵地将政治上的多谋善断和土生土长的常识结合在一起。”

在文学艺术方面她提到:“他有很丰富的成语和典故,能在灵感闪现时立即写出古体诗词。”

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感触到的,是毛泽东性格爽朗,语言直来直去,随情感任意挥洒,喜怒哀乐任其自然。但在阅读一些重要人物的回忆文章中,又把毛泽东看成是“城府极深”的人物,如在外交场合中,毛泽东说出的话,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仍不解其中的奥妙,探寻不到毛泽东的意图何在。我想这个特点,也表现在他对敌作战上。“敌人”,甚至他的重要部下,也摸不清他的意图,只有等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恍然大悟……以下我们引证两份材料来说明。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艾尔费雷德·基辛格的回忆:“……接见并无任何仪式,房间内的陈设就和房子的外观一样简单朴素,毛泽东就站在那里边,周围都是书……他微笑着注视来客,眼光锐利而微带嘲讽,他的整个神态似乎在发出警告说,他是识透人的弱点和虚伪的专家,想要欺骗他未免是徒劳的。或许除了戴高乐以外,我从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

“毛泽东有时也会无情地揭露一个问题的核心。在我后来的一次访问中,我对邓小平说: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健全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我们都无所求于对方。第二天,毛泽东在见我时提到了这句话,同时表明了他对细节的注意,他有力地批驳了我的废话,说:‘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于对方,你到北京来干什么?如果双方都无所求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接待你和你们的总统?”

基辛格进一步探寻毛泽东思考或对待问题的脉络,“后来,我慢慢地捉摸到毛泽东的谈话有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深地套着,除了比较略有变化以外,没有什么区别,而他那个意思只有在长期的思考以后才能总体把它抓住。尼克松回忆录记载毛泽东的诙谐谈吐之中夹带有一些暗示和主题,犹如瓦格纳歌剧序曲,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意义。”

“在那些戏谑、玩笑和轻松的俏皮话之间,我们必须小心留神;因为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为的是使尼克松此行如果失败的话,也不致于有失面子……”从基辛格的评述中,他看到了毛泽东的意图,为尼克松预备了另一个出路。

“……他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记诵而装作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找机会插几句时而富有哲理,时而冷嘲热讽的话。总的效果是,他的主要意思,被包藏在许许多多离题很远的语句当中,以致意思是表达出来了,同时又回避了义务。毛泽东省略的语句像墙上的人影,虽然是现实的反映,却没有现实的内容。他的话指点了一個方向,但却不规定前进的道路。毛泽东有时也下几句断语。这种断语使听者猝不及防,造成一种令人迷惑并略带威胁的气氛。这种情况竟像是面对着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神灵。他偶尔揭开掩盖着未来帷幕的一角,让我们瞥上一眼,但从不允许我们看到全貌,这全貌惟有他自己才看到过。”

通过基辛格回忆中的分析,他形象地用故宫层层的院中院,比喻毛泽东谈话内容的多层性,须加细心地剖析,同时他用形象的语言,把毛泽东言简意赅的话比作人的影子;是人体的反应,又不具备人体的内容……须仔细地探索,感到深不可测,最终感到只知道了内容的一角,没办法了解毛泽东谈话的内容全貌。

(摘自《作家文摘报》)

猜你喜欢

基辛格毛泽东语言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语言是刀
1949,毛泽东点将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基辛格的外交哲学与越南战争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