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烙印
2012-02-11王运龙
王运龙
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上过几年学,后来靠自己的努力,能看书写信。她上有姐姐,下有三个弟弟。姥爷和姥姥受传统思想影响,生了两个姑娘后急盼生个男娃,给母亲起名“换过”。
20世纪50年代末,父亲和母亲响应国家号召,一起离家到南同蒲铁路工作,母亲是列车员,父亲当铁路工人。60年代初,姐姐出生没人照顾,母亲只好放弃工作返回老家。之后几十年,父亲辗转在山西、北京工作,母亲一人在家,既要下地干活,还要照顾老小。当年农村艰苦,缺吃少穿,饮水困难,母亲累死累活,总也熬不出头。直到70年代末,父亲从北京调回山西,才结束了两地分离的历史。之后,我和姐姐、妹妹先后成家立业,大家有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但好景不长,母亲因多年操劳,积劳成疾,长期与顽疾抗争,直到离世。
一、“攒钱盖房”、蒸礼馍
在晋南的传统文化中,“攒钱盖房”的观念根深蒂固。我的祖辈一直务农,家薄房少、“门楼低”,从来都是父母一块儿心病。改善住房条件,能在人前抬起头是母亲早年一直的愿望和追求。农活再苦,总想着多挣几个工分,日子再难熬,总惦记着多攒几元钱留着盖房。就这样,我家先在后院建了两间饭厦,再在前院添一间门房。后来挪了饭厦建北房,拆了门房盖南房,迁了东房升西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总算“盖了个遍”,了了人前扬眉吐气的夙愿。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多数农户来说是福音,但对男人在外工作,没有男劳力的家庭来讲却是个难题。母亲面对困难硬着头皮上,没喂过牲口就自己学,不会耕地就跟着干。每到小麦、棉花收获季节,家里的产量并不比别人家里的低,让周围人羡慕不已。
晋南农村过年要蒸礼馍,蒸礼馍是衡量农村妇女手艺高低、理家能力强弱的重要方面。母亲把蒸礼馍看得非常神圣,事先烧香拜佛是少不了的程序,之后发酵、和面、揉捏都要亲自而为,轻易不让旁人上手。蒸好后揭锅盖的时候是她最紧张的时刻,好坏成败此刻就见分晓。若蒸好了,她满脸笑容,立刻端馍敬神;若蒸得不好,她就眉头紧锁,唉声叹气。她要求礼馍形状端庄,不能有任何褶皱和裂纹,稍不如意,第二天定要重来。
二、拼命劳作,艰难度日
母亲勤劳。勤劳在上世纪的农村意味着处处吃苦。我的家乡地处峨嵋岭台地,土厚水深,干旱少雨,吃水始终是个难题。小时候村里吃水要几家合伙,四五个壮劳力一起用尖底的大铁罐从百米深的井里绞上水来,然后再分挑给各家各户。无论是绞,还是挑,都是重体力活,一般不愿叫女人们参加。无奈我家老的老、小的小,母亲只能求人搭伙干。为赢得别人信赖,母亲不仅注意平日善待邻里,家里有了好吃的,哪怕是爸爸从北京带回几斤大米蒸出米饭,母亲也要东家送一碗、西家给一勺。而且每次不管体力能否支持,都竭力而为,为的是下次还有人愿意合作,全家人有干净水喝。
老家庄稼一年两熟,晋南农民的辛苦山西称最。农村妇女,尤其是丈夫在外工作的妇女,生活之艰苦更不必说。一年四季,自春忙到冬,收完小麦种棉花,摘完棉花弄红薯,不得清闲。忙庄稼的同时,妇女还得做饭、喂猪、管孩子,抽空还要纺线、织布、纳鞋底、缝衣服,从早到晚难有“屁股挨地的空”。夏天农忙时节,我们早上起床后,只见锅里热好的饭菜,不见母亲的身影;冬季夜长,往往一觉醒来,仍见煤油灯下,母亲纺线的背影。当时年幼无知,以为大人觉少睡不着,长大后,才知之所以如此,皆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拼命劳作,艰难度日。
上小学的时候,爸爸从北京买得几本绘画启蒙书,引起了我学画画的兴趣。母亲很支持。那时候村里没电,晚上我在墙上画画,母亲和姐姐左右一边一个,端着煤油灯不停地忙活,为我照明,帮我扶纸、调色、洗画笔。
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早上起床后发现天降大雪,正当同学们为这场罕见大雪议论纷纷的时候,有同学跑来告我,说你妈给你送棉鞋来了。当着同学的面,我觉得她把我看得如此娇气,有失脸面,不但不感激,还怪她不该来。之后母亲告我,她天不亮起床,冒着大雪摸黑野外步行八里多路,路上茫茫不见一人,手拿防身铁棍,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学校,想的是怕我冻坏了脚,没成想儿子不领情,伤透了她的心。此后多年,这事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觉得有愧我母。
三、母亲要强、坚韧、勤劳、节俭,与人为善、默默奉献
我絞尽脑汁地回想母亲生前提过什么要求,想来想去就是她病重在太原就医期间,口苦难耐,想吃酸石榴。可惜当年物资匮乏,我骑车跑遍太原的几个水果市场也没买到,只好买了几筒罐装葡萄汁给她。
提起给母亲买石榴,就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弹棉花吃甘蔗的事。那时年幼,家里“平车、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没有一件,本村也买不起弹花机,村民要弹棉花只得到外村去。母亲一手背着棉花包,一手牵着自己,走得风尘仆仆、口干舌燥时,正好碰见卖甘蔗的小贩,便买了根甘蔗给我。我让母亲也咬几口,可她推来推去就是没舍得吃。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困扰我国的温饱问题已有明显好转。母亲在家里置了好几个铁皮粮囤,储下不少粮食。我说现在情况好了,你攒这么多小麦,每年都得晾晒防虫多麻烦。她说咱家在外人多,万一再闹个饥荒,好有个应对。
母亲过日子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能俭就俭。爸爸无数次从北京给人捎过时尚衣物、布料,母亲从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黑底带绿点的外罩穿了十多年。
生活虽然艰辛,但母亲十分好干净。家里任何物件都放有位置、摆有条理。再忙再累,时间再紧,母亲也要抽空儿把角角落落、房里院外打扫干净。家里盖房的时候,晚饭后送走工匠就很晚了,可母亲总是在家人睡下后,把院子里里外外规整、打扫一遍后才去休息。
母亲一生多磨难,可她总是苦苦撑持,顽强面对。母亲一生体弱多病,三天两头不是头疼就是胃不舒服,但只要稍有缓解,便忙前忙后,劳作不辍。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也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母亲的关爱是温馨的、难忘的,母亲的精神力量更是珍贵的、永久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振兴靠的是核心价值和不朽精神,一个家庭的兴旺离不开好的传统和严谨的家风。母亲不懂太多的艰深道理,但她常挂在嘴边的,诸如:“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宁让想着说,不要抢着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小时候吃苦,辛苦一阵子;小时候不吃苦,辛苦一辈子”等等这些村谚俚语,教给我们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她要强、坚韧、勤劳、节俭、与人为善、默默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成为我们成长成才、有所作为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