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方不仅要会“做”,而且必须会“说”

2012-02-11

环球时报 2012-02-11
关键词:更糟舆论公众

单仁平

在被互联网强化了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官方不仅要做得好,还得“会说”。因为当今世界就像个大广场,公众舆论通常是感性的,跟着口号走的。每遇突发事件,假消息和歪解读很容易控制广场,正方如果不捍卫传播的真实性,只能任舆论冲刷。

中国官方的“动手能力”很强,但大家都不太会“说”。官员们虽然经常做报告,在公共场合讲话,但讲政治“套话”比较多,讲敏感问题时,多是在闭门场合,得不到与舆论互动的锻炼。

这次王立军“进入”美国领馆事件,重庆官方和中国外交部的两个表态加起来,只有100来字。这些年的其他敏感事件,官方的表态也是能少就少,舆论对细节的大量需求,只能通过各种传闻做补充。

完全可以理解中国现阶段信息敏感的特殊性,这种敏感处在一点点拆除的过程中,尽管速度不够快。

中国近年针对敏感事件的信息披露,虽然内容都很单薄,但倒退一些年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在公布敏感信息方面没有原地踏步。

但应当看到,中国对敏感信息的披露大多是“被迫的”,经常“不主动”。往往是,社会对具体敏感事件的信息已经充满期待,胃口很高,而官方挤出来的那点信息根本不够舆论消费。它往往只够做个引子,围着它迅速滚出猜测和谣言的巨大雪球。

要解决官方“不说不行,说了更糟”的局面,唯有政府危机公关继续往前走,不是在舆论强烈要求下挤出一点敏感信息的牙膏,而是官方与舆论坦诚互动,形成有效交流。

这大概很难做,但又是中国官方不得不去做的。当年松花江污染、北京非典等事件中,官方隐瞒不说的情况不会再有了。但公众对信息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今天披露敏感信息不应“硬着头皮做”,它的目标应是引导公众的看法贴近事实,因为舆论的猜测很难不比事实更糟。为此官方就应多提供事实。

由于中国政府的“硬政绩”明摆在那里,官方应当不怕说,也不怕批评。与中国的成就相比,再大的事也不是事。有些事,不说挺神秘,说出来就那么回事。遇事时,具体当事人出于利益等复杂原因通常愿意“低调处理”,但这不应受到整个执政集团的鼓励。

中国如此大而复杂,出事是正常的,什么事都不出才是奇怪。让我们想想看,这些年出什么事都至少有简单报道,每件事的破坏能量都被当时释放了,社会是否比这些零散的能量都压着攒着,反而更安全了一些呢?

说了这么多,我们依然理解,开放敏感信息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上的各种应该,与现实只能是鞭策和妥协交叉进行的关系。中国上下围绕敏感信息今后还会有不少纠结,这或许是中国社会转型想省也省不掉的代价。▲(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猜你喜欢

更糟舆论公众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Fighting the sands of time与时间之沙抗争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行了,我像所有的他们一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爱情里“前任”的影响力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