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创新驱动铸就辉煌国家高新区建设二十年成就展在京举行
2012-02-10施勇苏楠
◎本刊记者 施勇 摄影记者 苏楠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通过回顾建设历程、总结发展经验、展示辉煌成就,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由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持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二十年成就展”于7月5~9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建立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88个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金融资源关注并进入的区域,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2011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3425.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151.9亿元,占全国12.3%;上缴税费6816.7亿元。2010年R&D投入达1812.5亿元,占全国企业的35.8%,2011年高新区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4万件,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的50.7%。
全面展示国家高新区辉煌成就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成就展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铸就辉煌”为主题,以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主线,全面展示国家高新区在辐射引领、支撑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展览分为战略部署、改革创新、产业发展、面向未来、和谐园区、铸就辉煌、美好明天7个展区。
战略部署展区主要展示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所作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光辉历程。
改革创新展区包括深化改革,研发体系日趋完善;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企业茁壮成长;搭建平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金融,社会资本支持创新;扩大开放,国际交流合作共赢6个方面内容,重点展示20年来国家高新区在科技、教育、人才、财税、金融、土地、经贸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制定的政策措施,展示国家高新区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促进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
产业发展展区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高铁)、数控设备、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现代农业产业10个方面,主要展示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已经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面向未来展区包括瞄准前沿,突破关键技术;面向应用,开发重大系统与设备;创制标准,引领产业发展3个方面内容,主要展示高新区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过程中面向未来,超前部署,所取得的一批创新成果,重大系统和装备以及一批国际技术标准,支撑未来产业发展。
和谐园区展区包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现代化进程,以人为本、惠及民生3个方面内容,主要展示国家高新区优美的城市环境、现化代的城市功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绿色低碳、高效集约的发展模式。
铸就辉煌展区包括综合数据展示、工作体系、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方面内容,主要展示国家高新区经过20年的探索实践,形成的以激励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与服务体系,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美好明天展区包括开创国家高新区美好明天、未来畅想、结束语3个方面内容,主要展示国家高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使命,将继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永葆创新激情和创业活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铸就新的辉煌。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志刚等参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成就展
二十年发展支撑国家经济建设
20多年前,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敏锐洞察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态势,做出了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战略决策,以批准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起点,拉开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大幕。
1991年3月,在实施火炬计划和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批准建立武汉东湖、南京、西安、天津、长春、深圳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的数量达到88家,在全国形成了合理的布局。
历经二十年发展,从城乡结合部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到今天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科技新城,国家高新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功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在科技、教育、人才、财税、金融、土地、经贸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开创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新型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要素。一大批科技企业在国家高新区成长壮大,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一大批科技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才。
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集聚各种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了基于区域资源优势的创新创业、产业促进、集群发展等有效发展模式,建立起从孵化培育企业到促进产业发展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国家高新区崛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高新区茁壮成长;若干新兴业态在国家高新区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家高新区基本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产业都初具规模。
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民生需求,瞄准未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在前沿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系统与装备研制、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超前部署,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成为引领中国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天河1号”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时速达486.1公里的高速轨道列车、国际首台高效直流变频离心机组、北京一号小卫星、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万米石油深井钻探装备、18500吨自由锻油压机、5MW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全钢子午线轮胎一次成型机、7500吨全回转浮吊、大型盾构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重铺机组、IC制造装备等方面相继获得重要突破,开辟了产业发展新方向,显著提高了中国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
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的发展理念,努力践行绿色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在加快创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居民生活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建设了一流的人居、教育、医疗等社会配套设施,营造了开放宽容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了园区内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45%,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2011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3425.1亿元,占全国的12.3%;实现净利润8484.2亿元,上缴税费6816.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151.9亿元;园区生产总值41662.0亿元,占全国GDP的8.8%;出口创汇3180.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6.8%;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平均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甚至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2011年,国家高新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38万家,新注册500万元以下科技型企业2.8万家;留学生创办企业1.7万家;孵化器在孵的创业企业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41%;国家认定创新型企业106家,占全国的29.8%。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上亿元企业10371家;上10亿元企业1857家;上100亿元企业217家;上1000亿元企业2家,并有境内外上市企业996家。
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力聚集高端人才。截止到2011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年末拥有从业人员1073.6万人,是建区初期1992年的31.5倍;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层次人才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从2001年的37.3%增加到了2011年的51.0%。获得硕、博士学位人员分别为46.0万人、5.4万人,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近5.3万名。2011年,国家高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203.3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8.9%。高新区所汇聚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培养新生代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2011年高新区共吸纳44.1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2004年以来,共吸纳224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
提升高新区战略地位
在国家高新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国务院还在2009年3月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随后又先后批复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地位大大上升。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提出按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等三类园区建设国家高新区,对理清园区发展思路、明确园区发展方向、确定园区发展目标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年时光荏苒,20年铸就辉煌。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105917.3亿元,创造了全国11.5%的工业增加值、8%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6.8%的出口创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国家高新区诞生了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即时通信软件、全球最宽的信息高速公路、全球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供应商……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高新区创造的奇迹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鼓励。
早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把高新区办得更有活力。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关村时指出,国家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2010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指出,中关村是中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示范区,也是推动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他希望中关村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发挥独特优势和龙头作用,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就像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一样,高新技术产业化也离不开制度创新催生的社会环境。20年来,国家高新区率先冲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和优化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高新区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推进新型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
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高新区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开放实验室1000多个,技术测试平台超过400家。国家高新区企业R&D经费支出1812.5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31%。创新的根本是人。国家高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力聚集高端人才。目前,在国家高新区从业的960多万人中,有博士研究生4.5万人、硕士研究生37.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474.9万人、高中级职称121.2万人。2000年以来,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大多选择了国家高新区。仅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就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目前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家。
创新要素的集聚加速了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成功运用于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卫星、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国家高新区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LE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新产品的大规模成功应用,令世界惊艳。
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国家高新区已经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1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产品数62475种,产品技术来源于企业自身的超过70%。国家高新区企业获得发明专利占全国全部授权总量的24.6%。在国家高新区5.5万余家企业中,有各类上市公司92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有超过40%的企业来自国家高新区。联想、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快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巨头争夺市场话语权。
正是因为国家高新区不断深入推动创新创业环境、金融资本环境和国际化环境建设,使一批科技精英成长为企业家。柳传志、王文京、李彦宏、邓中翰、马化腾、马云、施正荣、任正非、史立荣等一批从国家高新区成长起来科技企业家成为新一代创新创业者的偶像。
“如今在国家高新区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都是科技界的精英,他们会带领企业不断地推动创新。”见证了国家高新区20年发展历程的国务院参事石定环认为,只有科技型企业才能不断地推动产业的创新,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成为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20年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高新区内蓬勃发展,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始崭露头角。中关村示范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完备、技术领先、创新活跃,已经形成国内企业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武汉东湖示范区光纤光缆产业集群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无锡高新区光伏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均已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可以说,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绿色低碳,和谐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正逐步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
事实上,在国家高新区发展的20年间,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20年前,很多国家高新区在起步阶段都选址在城乡结合部,仅仅承担着产业园区的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先在城乡结合部的国家高新区逐渐成为了新城区,打造一个融科技、产业、社会、人文于一体,体现生态、低碳、环保理念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成为很多国家高新区新时期发展的新命题。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宁波高新区、宝鸡高新区、长春高新区等诸多国家高新区提出了建设科技新城的概念,围绕“科技”这一主题,以产城融合的开发理念和思路,引领所在城市的城市建设,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所在城市最具特色的科技创业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展示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科技人员居住中心、生态休闲中心。如成都市依托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天府新区被当作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成都高新区提出“努力建成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的目标,意在着力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长春高新区规划建设了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启动了市政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潍坊高新区围绕建设低碳智慧、宜居宜业、人文现代城市,重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
20年的快速发展和依靠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实力,使国家高新区有能力反哺社会。国家高新区在加快产业化进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居民生活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系列问题,建设了一流的人居、教育、医疗等社会配套设施,促进了园区内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成效体现着科学发展观。
长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中,新经济与城市化不断结合,形成了最适合创新、创业、生活的发展环境。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使中国经济跨过了重化工时代,走出了一条科技、产业和城市化三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十二五”肩负重任继续开创辉煌
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火炬工作的定位,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开展“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简称“一个行动、两项工程”)。
作为新时期火炬工作的一个重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要求进一步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的指导。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任务,完善高新区考核评价体系,将高新区纳入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要求以国家高新区为主要载体,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重要抓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则鼓励各地方和高新区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探索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发展的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树立服务品牌。
专家认为,从以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特征的“一次创业”,到以内生增长和自主创新为特征的“二次创业”,再到以培育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的“战略提升”,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和责任目标不断得到强化,加上国家高新区数量的扩充,国家高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两项工程”的实施,将使火炬工作更好地承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国家战略,也为火炬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第九届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议上表示,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面向未来,国家高新区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高新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国家高新区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谱写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壮丽诗篇,有力地印证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区的英明决策与超前战略部署,必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标志性成就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