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豆皮业展望史*

2012-02-09林国义

大豆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豆皮豆包黄豆

文/林国义

豆腐制造业始祖刘安公历史记载甚详,豆皮却无从考究,只能推算是早期宗教的修道者所开创出来的,由于寺庙修道者吃素,黄豆是持斋备食的食材之一,尤其是黄豆品种种类多,又容易取得,泡水4~5小时后手工研磨滤去豆渣,就能取得豆浆,豆浆替代乳品,且有乳品的类养分。豆浆入锅温热,自然能够生成豆皮,这在早期并不稀奇。

所以生产豆皮和制造豆腐前半段作业是一样的,笔者在此提醒,花生、腰果、杏仁果等坚果类不能制造皮捞,因其特性与黄豆类不同;其他品种上面会结膜,正如白米煮粥,但所结的皮捞不能成形。早期寺庙是在厨房大锅放水,豆浆装在金属容器上温热,豆浆浓度要够,不能加盖,用扇子扇风,就结成一层皮,差不多十来分钟捞一次,一直捞到表面无法结皮。湿的折叠即是“豆包”,摊开风干就是“豆皮”。

豆腐要添加凝固剂,而豆皮靠加温和自然风力形成,目前台湾制造分成2大类:冷冻生鲜及烘干(在早期是靠太阳晒)。细分如下:生鲜冷冻其名谓豆包、豆螺、湿豆乳、豆泥,依形状辨别称为豆肠、湿豆皮、平皮、直肠、纠肠,名称之多依地理环境、生活习性有所区别,其名称大同小异,各自喜欢就好。

台湾是在1985年期间拓展外销市场,当时出口报单在国贸局找不到产品名称和检验标准,我就翻译Bean Curd Skin,Bean Curd Bread,Bean Curd Bow⁃el.日本ユウバ(英文发音You Bar)沿用至今,另一种烘干或晒太阳称为干豆皮、竹支、腐竹、腐片等。

新鲜冷冻用途很广,进一步再加工依模具型态而变成素鸡、素鸭、素肉等,主要是让素食者也有牲礼可以敬神。

素鸡、素鸭、素鱼、素肉可调任何口感,其形成原理是在新鲜冷冻豆包蛋白质活性未老化时,撕成条状入模挤压再经过加温,即可凝结成型,所以千变万化,蒸、煮、炒、炸、烟熏、凉绊,怎么料理皆适合。但如果要炖得时间久,必须先油炸,让蛋白质老化,不然就会恢复原来型态。有人初尝素鸡炖当归时还把它当成了真鸡。其次,干豆皮因蛋白质老化,不能凝固成型,再加工只有油炸,其食用方式又另有所别,今人常用于火锅食材。

新鲜豆皮制造,大约在民国43年至50年,在树林莺歌地区;干豆皮在西螺莿桐较多。本人48年在四湖林厝村开始制造生鲜豆皮,因早期消费者对于冷冻不能接受,所以和豆腐一样,晚上半夜做,于早上一大早送去市场,销售量极少。因此新鲜、晒干2类都要混合做,而且不能天天做,甚至做1天休息2天。因应市场需要,衍生油炸豆包,可以延期保存。

生产器具随时代演化,1983年以前,都是一灶,宽约108公分,长约488公分,底锅装水,上面随各自需求间隔小格,一灶一个燃烧口,一枝烟囱的黑烟即可密布整个天空,环保处理困难。民国62年,国际能源价格涨了好几倍,以煤炭、柴油、锅炉油为燃料,无法生存,我亦环境所迫迁来西螺,燃烧稻谷,即一般所讲的粗糠。

长期以来大型锅炉都是用煤炭、柴油、锅炉油当燃料,无人敢用粗糠尝试,因粗糠热能低于上述各种燃料2~3倍。我使用煤炭、锅炉油有20多年,于民国71年发明了台湾第1部用粗糠当燃料的锅炉,72年正式使用。我最初只是想解决锅炉燃料问题,也从一家制造厂无数烟囱成为只剩一枝烟囱,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过程中费尽心思,困难非是局外人所能知道。那时期经济部工业局只有处理燃烧煤炭、重油黑烟产生的技术,没有处理燃烧粗糠排放黑烟的专业人才及资料可查。由于这项突破,外地豆皮厂面临成本压力、价格竞争,一家一家淘汰,剩下来的全部集中于云林西螺莿桐地区。因为碾米厂均在大西螺区域及彰化南边,粗糠取得容易,一辆20吨卡车最多载6~7吨粗糠,因此运费比粗糠贵,西螺、莿桐、二仑、虎尾具有条件优势,所以目前西螺、莿桐、二仑、虎尾地区豆包的产量占全台湾70%以上。现在又有利用燃烧粗糠原理,燃烧废木材、家俱、夹板、三合板,但油漆过的木材燃烧后都会产生戴奥辛,对人体有害,这要请业者注意。

黄豆具有零胆固醇及丰富的蛋白质,含卵磷脂及异黄酮素,是预防老化的营养食品,价格比肉类便宜,自有其价值。但辛苦生产出来的天然珍品,如果不能突破目前的困难环境很难存活,想要继续作为事业来经营,恐怕只有像日本京都地区小型家庭那样,150克豆腐要日币850元高价位的观光事业才能生存。

注:本文中的豆皮即指腐皮。

猜你喜欢

豆皮豆包黄豆
豆皮大王
“豆皮大王”
黄豆噼里啪啦
豆包上学之奇特事件簿
有爱心的小豆包
黄豆变形记
黄豆成长记
汤包、豆皮风靡武汉三镇
半辈子做豆皮“豆皮大叔”火遍天津
“粘豆包”应写作“黏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