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牙国际法庭看审判战犯
2012-02-07
本报赴荷兰特派记者 郭孝伟
荷兰海牙一直被称为国际和平与司法之都,这里是继纽约之后联合国机构和工作人员第二多的城市,许多重要的国际司法机构都坐落在这里。不过,当《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前往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国际媒体上的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时,却几乎没人能准确告诉记者地址,好几个当地人还把国际法院(和平宫)当作这个专门审理前南战犯的国际法庭。记者颇费周折才找到此地。
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坐落在海牙的使馆区附近,在它旁边的道路中间竖立着两排各国的国旗。远远望去,这个法庭并不太起眼,只是一座三四层楼高的L型米色建筑,门前有一个大喷泉水池,里面并没有欧洲常见的古典雕像,而是三个十几米高的剑一般的黑色铁艺。如果不是门口高高飘着的蓝色联合国旗帜和周围全部围起的黑色铁栅栏,很难想象这就是审判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的国际刑事法庭。
1993年,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海牙正式成立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对1991年以来发生在前南地区的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的罪行进行审讯,这开创了世界上由国际法庭审理国内战争罪犯的先例。此前海牙的国际法院、常设仲裁法院、国际私法会议等都是处理国家间领土纠纷或协调各国法律法规的。
记者一走进法庭大楼时便感到“戒备森严”。在海牙,即使在议会所在地,记者也没见到什么警察或安全人员,但在进入法庭大楼前,记者和出来接待的前南法庭工作人员都得接受严格的安检,记者要将背包、相机、录音机、手机等锁到一个铁柜后才能进入。进入主楼大厅,左边是登记处,右边是两台电视,由于审判厅旁听席席位有限,不能进入旁听席的人可在此实时收看审判实况。大厅里还摆放着两个展示架,上面放着许多正在审理案件的情况介绍,最上面的两排分别是最有名的战犯原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和前波黑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最下面一排则是当天准备受审的塞族分管情报的副指挥官托利米的案情材料。
在进入二楼审判厅前,我们在法庭楼梯前接受了第二次安检。旁听席灯光较暗,和明亮的审判席隔着一道防弹玻璃,进去后只觉眼前一亮,国际法庭就在记者面前一览无余。审判厅正中是三名法官的位置,法官席的右边是被告席,左边是检察官席位。虽然现在国际上对前南法庭的关注度并不高,这次的被告托利米也不是重要人物,但旁听席仍然坐得满满的,不仅有前南国家来的人以及西欧国家的法律学者或学生,还有许多黎巴嫩人。当地一名华人法律学者对记者说,在前南法庭中,中国先后委派过3名中国法官,但除了这些官方委派的法官外,前来这里研究的中国人极少。
记者在旁听席等了好一会儿,被告托利米才在一名带枪的警卫护送下走进法庭。托利米是个有点干瘦的老头,对于检察官有关企图实施种族灭绝的指控,他拒绝承认。托利米身后没有律师为他辩护,据说托利米是自前南总统米洛舍维奇之后第二个要求自辩的前南高官。当年米洛舍维奇的自我辩护曾让法庭十分尴尬,法庭后来一度拒绝战犯自辩,以免为其提供演讲舞台。随着国际社会对前南问题的关注下降,而且可能因为托利米并非重要角色,法庭才格外开恩。在双方冗长的辩论后,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庭审无果而终。
自从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成立以来,已经起诉了160多名被告人。但国际上对这一法庭的质疑声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米洛舍维奇在受审期间突然死于狱中,让前南法庭备受质疑。一名国际法庭人员告诉记者,实际上联合国曾规定前南法庭的全部审判工作应在2008年结束,2010年彻底关闭,但这一日期一拖再拖。前南法庭已由成立之初十几名工作人员发展成为现在有来自70多个国家共1000多名工作人员的庞大机构。法庭有16名法官,还有许多检察官。这些法官年薪高达16万-20万美元,普通工作人员年薪也有五六万美元,再加上法庭大楼是租用的,整个法庭每年耗费数亿美元,不少人对法庭的工作状况颇有微词。
海牙当地一名华人法律学者对记者说,前南法庭虽然只是一个临时性机构,但该法庭恐怕还要存在较长时间,因为到目前为止,它是唯一真正有权力的法庭,在其后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尽管下达过对苏丹总统巴希尔等人的逮捕令,但由于许多国家没有加入,因此很难真正将其“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