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贫困山区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2-02-07解松峰
解松峰,崔 鸣
(1.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安康725021;2.陕西安康市植保植检站,陕西安康725000)
陕南秦巴山区主要包括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其中安康市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的生产优势,是国内最早发展魔芋产业的地区之一,已成为我国四大魔芋种植区之一。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潜力,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就要进行山区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综合开发这些资源,实现贫困山民脱贫致富[1]。魔芋产业现已成为陕南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
1 陕南贫困山区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陕南贫困山区位于北纬31°17′~34°24′,东经105°30′~111°01′之间。东西长约500km,南北宽约250km。土地总面积75851.4km2,占全省的36.87%。该山区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区的西北方向,青藏高原的东面,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秦岭南坡海拔800m以下属北亚热带的北缘。由于北有秦岭,西有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东南与西南暖湿气流北进受阻,形成独特的自然区域与自然景观,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和东西南北植物交汇分布的特点。其中安康海拔170m~2965m,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富硒地层厚度达40m~50m,具有富硒浓度适中、易于被植物吸收且具有优质环保安全的特点,境内既有河谷盆地,又有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地地貌类型,构成了自然景观和农业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布,低温、阴雨和日照不足,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含硒丰富,是种植魔芋的最佳适宜区域。
1.1 魔芋资源分布
陕南山区是魔芋资源的优势产区,包括汉江、丹江、嘉陵江流域的安康、汉中和商洛三市的26个县[2]。魔芋品种主要有花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和东川魔芋(Amorphopjallus mairei Levl)两种,其中陕南26个县分布有花魔芋,占全省资源总量的99%;东川魔芋仅在陕西省的宁强、安康、旬阳等县有少量分布,占全省总资源的1%左右。
1.2 魔芋种植概况
魔芋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陕南山区栽培已有千余年历史,由过去自食自用、房前屋后半野生零星粗放种植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陕南山区逐步兴起,并成为20世纪的新兴产业及21世纪初期山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要项目。魔芋由初期的零星种植结构,到如今在不同海拔的成片规模种植,由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生产优势、加工优势。新世纪以来,安康市的魔芋面积逐步扩大,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种植格局。汉阴县从1999年就开始魔芋种植,并成立了魔芋办,由农业部门抽调相关技术人员负责魔芋的种植服务。岚皋县1995年魔芋种植面积就达到了705 hm2,建立魔芋生产基地和生产重点乡镇各10个,魔芋产业发展积累了很多实用的魔芋种植经验。汉滨区2004年种植面积就达0.3万hm2,其中商品芋0.27万hm2,种芋0.04万hm2;2009把花园乡等17个乡镇确定为魔芋种植试点乡镇,成立了汉滨区魔芋专业合作社,在花园乡七里沟村组织开展了魔芋示范种植,并在适合种植魔芋的其它乡镇全面推广。镇坪县从2009开始,将魔芋种植列入县上的主导产业来抓,并纳入当地政府对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紫阳、旬阳等县近年来魔芋种植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紫阳县把魔芋产业列为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来抓,在具有一定种植基础的瓦庙等乡镇,魔芋产业已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安康的魔芋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0%以上。生产规模的扩大又促进了魔芋加工产业的发展,2006年安康已建成了魔芋精粉及食品加工企业23个,年生产精粉及微粉的能力6800t,食品年加工能力4500t,实现了鲜芋—芋角(片)—精(微)粉—食品系列加工模式。据统计陕南山区魔芋精粉占全国总量的23%,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陕南魔芋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已经成为陕南贫困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发挥了很好的扶贫致富和富民强县的作用,成为中国魔芋种植四大核心区域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魔芋精粉的价格不断攀升和国内外需求量的增加,使中西部地区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涌现了一大批的魔芋大县、种植专业户和种植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安康市魔芋种植县区的魔芋种植面积约1万hm2,年产商品芋2万t,其中岚皋、紫阳、汉滨、汉阴等4个县区发展较快,岚皋县和汉滨区先后被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县”荣誉称号,占全国基地县总数14个的14.3%。岚皋魔芋已获得中国质检总局授予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3 魔芋研究与开发
安康市植保站崔鸣研究员长期从事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综合防治及健身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持的“山区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和“魔芋健身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先后获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和农技推广成果二等奖,并著有国内第一本《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一书,获魔芋专利4项,尤其是魔芋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覆盖了安康市90%以上魔芋种植区,2009年全市魔芋技术应用面积已达7333.33 hm2,共增产鲜芋近3000万kg,农民增加收入将近7000余万元;安康秦东魔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运舜,长期从事魔芋产品研发,先后开发出魔芋刺五加胶囊、魔芋膳食纤维胶囊等一系列保健产品,畅销国内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安康市的魔芋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安康魔芋精粉加工企业共有9家,年生产魔芋精粉3000t,产值8000余万元。岚皋县于1987年成立岚皋县魔芋精粉厂,为我国建厂最早的魔芋企业之一,1995年该县组建了魔芋企业集团公司,产品先后荣获国际国内30余项大奖。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国较大的魔芋加工企业,先后被授于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等称号。目前,安康已建成大、中、小魔芋加工企业23家,形成了从初级烘烤到精细加工的完整生产能力。魔芋粉系列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产品远销俄罗斯、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长期供不应求。魔芋产业在陕南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和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1.4 陕南山区魔芋品质与品牌
近100多年来,学者对魔芋成分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球茎是魔芋的产品器官,鲜球茎含水分77%~88%,其含量受魔芋种类、品种、年龄、地区、土壤环境、栽培管理、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干物质中,约含50%左右的葡甘聚糖、2%~5%的粗纤维、5%~14%的粗蛋白、氨基酸、1.5%~5.2%的可溶性糖、2.6%~7.0%的矿物质,还含有少量的生物碱及其他成分[3-6]。陕南鲜魔芋和加工品食用营养丰富,既是山区传统风味食品,又是现代保健珍品。随着人们健康需要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作为医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资源,在现代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实验证明,魔芋的高膳食纤维是它有效的营养成分,是一种低热能、低蛋白质、低维生素的食品,其主要有效成分魔芋葡甘露聚糖(KGM)属可溶性半纤维素,具有降低血脂和血糖,补硒加钙、通便排毒、净化血液,达到降压、减肥瘦身、美容养颜等医疗保健功效、长期食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便秘及某些癌症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魔芋食品被营养学界誉为“肠道的扫把”、“东方魔力食品”,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崇为21世纪人类最佳的每日必食的首选保健食品。
安康市魔芋品牌优势在于正确树立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形象,这就是魔芋的绿色富硒特色品牌。岚皋县处于我国第二大富硒区,独特的富硒区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岚皋魔芋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的认证,2008年12月又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还有部、省级名牌产品。“明珠”牌魔芋精粉是该县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优产品,曾获国际国内大奖31项[7],“神河源”牌魔芋系列食品是全县第一家获得“AAA”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食品;秦东魔芋公司生产的“健身牌”魔芋粉系列产品和“秦东牌”魔芋食品系列产品,及自主研发的“秦东牌魔芋刺五加胶囊”已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安康富硒魔芋、秦东牌、健身牌、明珠牌、“神河源”牌等魔芋系列产品的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并扬名于国内外,产品更是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品牌效应初步彰显。
2 陕南贫困山区魔芋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方种质资源调查及区域划分研究不足
魔芋生长发育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在自然因素中,农业气候和土壤因素则是决定其分布、生长发育、品质的基本因素。除了根据农业气候和地貌类型、土壤因子作为魔芋生态适宜性的评判指标外,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评判指标研究,还需进一步强化魔芋种质资源的利用、开发、规划等研究。
2.2 魔芋基础性研究依然较低
魔芋基础性研究薄弱和开发研究的水平薄弱,其多数魔芋种质资源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尚不清楚,魔芋栽培中仍然以当地的地方品种为主体,地方混杂群体种性不好,品质不优退化严重,优质丰质、抗病的优良种较少。虽然山区魔芋的区域性比较明显,有利于形成魔芋产业带。但陕南山区海拔高差变化大,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的空间组合形式复杂多样,同类自然生态条件的空间连续范围往往较小,使魔芋经济作物分布零散,生产布局难以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和“拳头”生产项目,不利于集中管理、集中经营,不利于配套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加工增值。资源空间分布的分散性与区域化、社会化商品生产要求相对集中经营形成一对突出矛盾。
2.3 魔芋品种选育缓慢
魔芋栽培中仍然以当地的地方品种为主体,地方混杂群体种性不好,品质退化严重,优质丰质、抗病的优良种较少魔芋品种选育工作进度较慢,不能有效收集利用本地野生种质资源、地方种质资源,陕南魔芋种质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品种选育优势,种子出苗率低,空粒多,籽粒少,单产较低,魔芋有性繁殖率没有得到强化,造成种魔芋短缺。尤其是近年来魔芋的品质持续下降,魔芋病害大量流行,严重地制约了魔芋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了解魔芋品质形成以及抗病机理,进而调控和增强其品质,培育抗病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建立月河川道丰产、优质栽培、套作技术,是魔芋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8]。
2.4 魔芋无性繁殖技术较低
在魔芋产业发展早期阶段,魔芋种子供应主要依靠引进农家种,回收农户种子。而随着产业深入发展,伴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就需要大量优质魔芋种的供给。魔芋用种量过大的瓶颈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有效的无性繁殖技术尤其是组培快繁魔芋苗的成熟配套,提高魔芋的繁殖系数。
2.5 魔芋栽培技术欠缺
安康魔芋早期的发展主要是房前屋后等的零散种植,这种野生、半野生及粗放的种植方式虽然生长较好,但容易造成种性退化,很难适应魔芋大面积种植的生长环境,加上对魔芋生长特性认识不到位如喜阴湿气忌强光、高温与干旱,根系再生能力差等,会严重影响规模化种植,这就需要一套综合标准化栽培技术。
2.6 魔芋农业资金投入比重低
陕南贫困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经济实力弱,地方财政收入少,开发新的魔芋生产项目往往所需投资较多,魔芋品种改良无足够的经费,虽然岚皋、汉滨和汉阴设有魔芋办,但都不是专设机构,魔芋科研和技术推广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从事魔芋系统研究的科学家、农学家人员较少,研究梯队有待加强。与禾谷类作物、工业原料作物相比,在基础研究上国家和地区对魔芋科研资助强度极小。农户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能力小。往往由于资金限制,失掉市场机遇。
2.7 魔芋产品质量检测与监管
魔芋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出口创汇,进入国际市场,影响产业的做大做强。产地土壤养分、生态气候条件、施肥状况等都会影响。这就需要加强栽培管理,严控产地土壤污染,搞无公害栽培,对土壤进行普查,从源头对农产品进行监管。同时顺势而为,搞富硒栽培,提高产品附加值。
3 陕南贫困山区魔芋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魔芋产业
陕南贫困山区魔芋产业发展曲折,要使其发展、壮大,必须通过国家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对魔芋产业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增加对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公共投资等、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先导作用,把魔芋产业作为本地主导产业发展,以政府直接投资方式,支持魔芋产业重点发展,确定魔芋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技术标准和发展规划等,并制定技术引进、技术扩散和技术开发扶贫等有关政策,制定魔芋收购的保护价政策,使得农户的比较利益得到保护,提高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从而赢得发展优势。
3.2 加强优质魔芋种植基地建设
由于山区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气候条件,目前虽然魔芋地方品种多,资源丰富,然而比较分散,批量较小,资源的经济优势不太明显。要使本区的魔芋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就要依据农业区划成果,实现由不合理分布和分散种植逐渐转向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由多而杂,小批量逐渐转向丰富多样大批量的拳头产品。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要合理布局和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进行山地魔芋良种繁育及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研究,为提高魔芋品种科技含量、提高技术支撑和相应平台,使得魔芋生产由零星种植向规模化发展;在陕南贫困山区重点建设100个乡镇,每个乡镇面积133 hm2~200hm2,共16667 hm2:建设 1000个重点村,每个村面积13 hm2~20 hm2;抓10万个重点户,每户种植魔芋0.13 hm2以上,注重培育0.67 hm2以上的专业种植大户[9]。
根据陕西贫困山区魔芋分布状况,确立魔芋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把千家万户无序的小生产转变为有规划、有组织的规模生产,提高魔芋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发展规模效益。力争在主产区形成“抓一县,带五县”新格局,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安康目前已有一批名牌魔芋生产基地,并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声誉,要进一步明确的基地生产区域、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储运设备、主栽品种等。政府定期组织专人考察了解魔芋生产动态,积极扶持和发展有机魔芋良种繁殖、增加科技投入,引进优良品种,改善栽培技术,确保基地生产科技含量的整体提高,以此确保基地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基地内有机魔芋生产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特色化经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魔芋产品,并严格加强质量检测,保证产品安全、优质。
(1)规划建设魔芋产业示范园(基地)。魔芋种植必须明确和落实生产基地,陕南贫困山区在海拔700m~1100m的适生区优先重点发展。把魔芋产业示范园(基地)的建设规划成陕南贫困山区区域农业增长的中心,发挥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依次带动周边农业发展。按照现代农业要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魔芋产业,就需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魔芋产业示范园,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科技进步改造传统魔芋产业,生动的展示魔芋现代农业发展;魔芋产业示范园主要依靠园区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优良魔芋品种来培育、加工优质精品魔芋,这样才能够与同类农产品展开市场竞争,以此实现魔芋产业示范园的生产加工功能。提高魔芋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也需要示范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平台。把安康魔芋产业示范园建设成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及展示平台、推广服务平台、技术培训平台、观摩学习平台等。最终通过魔芋产业示范园这个有效载体,通过技术示范和社会化服务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从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逐步引导农业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
(2)发展新型农业栽培理念。①当前应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等。在品种选育上,要高产、优质并重,加强对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工作,尽快解决生产上品种退化和多乱杂的问题;栽培技术方面,则要开展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品种的关键栽培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以山区为中心的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培肥地力应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等新技术推广,开展垄作、覆盖及有效施肥研究。②开展魔芋水分利用效率、光合利用效率等基础生理、生化研究直至染色体工程、优异基因标记和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③开展魔芋与不同农作物尤其是玉米间作套种研究。以有效利用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制定魔芋丰产稳产高产种植技术规范;研究推广魔芋种植技术,促进魔芋产业健康稳步发展。试验示范适合当地种植的魔芋与主产作物的间作套种模式。④强化魔芋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魔芋产量和品质。建立魔芋不同海拔尤其是月河川道主要病虫害如软腐病、白绢病等发生试验研究;制定魔芋种筛选及安全贮藏标准,降低带菌率,并利用组培技术检测种芋带病情况,选择良种制定快繁技术标准,以达到无菌或少菌化生产种苗,供应山地商品种芋基地,并向周围地区供种。⑤开展魔芋环保技术、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研究,为建设无污染的魔芋生产基地,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魔芋食品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大力发展生产无公害绿色魔芋食品,并改进加工技术和外包装。
(3)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根据魔芋产业化项目要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魔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市级成立魔芋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县区成立魔芋技术推广站,重点乡镇配备魔芋技术专干,重点村配备魔芋农民技术员。并实现联合国内知名院校及教授、专家等,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对面为农户提供指导服务,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遇到的困难。并因地制宜,确保科技措施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有效解决陕南山区魔芋优良高产品种和生产技术等问题,积极发挥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开展魔芋科研及技术推广研究,有效解决农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良种退化问题、混杂问题,利用有性繁殖和杂交技术选育魔芋新品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根据育种研究成果开展相应推广技术研究,有效解决病虫害,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和培训,通过观摩学习、职业教育和举办技术培训的办法来解决;同时,积极发挥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魔芋种植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加强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科学种植,加强病害防治研究,降低生产风险,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富硒魔芋绿色产品深加工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围绕陕西山区山地魔芋良种繁育及有机商品魔芋基地建设,抓好富硒魔芋产品科技攻关,延伸魔芋产业链,提高魔芋经济效益。引进深加工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进行生产运营和消化吸收、创新;同时加强魔芋成果转化效率,积极创新相关产品,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指导农业搞好经济核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讲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提高讲标准,用标准的意识,制定产相应的规范要求。通过魔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科技创新及进步。
3.3 注重产品开发
魔芋角(片)初加工可采取就地加工,重点村每村建1~2个小型初加工企业。魔芋精粉精加工由专门的精粉厂加工,各县区可建设或扩改建1~2个精粉厂。各县区应将魔芋制品深加工作为魔芋产业化开发的重点,其内容有食品开发,如大众型食品、营养保健型食品和专用型食品三个系列食品;深度开发,有医药型、工业原料型、商品型和高科技型的产品开发等[9]。加强魔芋产品开发研究魔芋精粉,魔芋面条,风干魔芋半干食品、魔芋饮料等,魔芋精粉等以其特殊的结构和物性,被称为“保健食品”,其“魔力”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和开发,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坚定不移的促进魔芋工程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行业提高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等,带动魔芋相关行业的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陕南贫困山区以魔芋为加工原料的中高档拳头产品少,不能满足市场对魔芋产品的需求。因此,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以研究促进生产开发,加工带动生产。大力加强与魔芋产品加工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设备改造,研究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及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包装技术等,开发质量过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要把魔芋的初、深加工同生产紧密联系起来,立足国内消费,着眼国际市场,因地制宜地开发魔芋加工食品,实现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增值,步入循环经济轨道。使魔芋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从低加工度占优势地位产业向高加工度占优势地位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将优质魔芋产品变成各种各样集方便、食用、营养、保健于一体的优质食品,进一步提高魔芋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4 强化富硒魔芋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不仅是一种标记,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竞争力[10]。富硒魔芋在国内可以说还是空白!攻破这个研究盲点,抢占魔芋富硒品牌高度,将会取得一批量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安康魔芋品牌效应。这就需要我们在加紧强化安康魔芋品牌的同时,提高科技附加值,提高富硒含量。在搞好基础研究的同时,提高科技转化率,让科研出产品、出效应、出成绩。深入研究魔芋栽培环境的富硒、魔芋根、茎、叶的富硒情况、魔芋产品的富硒,最终选育出富硒魔芋新品种。加强魔芋富硒名牌产品的保护、创新和管理,形成名牌产品拉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资源发展推动名牌产品的良胜循环,实现魔芋产业的持续发展,真正把魔芋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3.5 加强三级产业协会组织和市场建设
农民只有建成了自己的协会组织,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加强协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市场中的组织作用,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产业协会组织建设,指导帮助协会尽快实现规范运作,使其真正成为魔芋产业发展中联系市场和农户的纽带;大力开展科技合作,加强联合力度。联合高校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邀请国内外魔芋工程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工作,培训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不断提高协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和基层培训技术人才;提高安康在魔芋产区发展中的支配力,带动陕南贫困山区魔芋产业的发展。努力加快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魔芋生产区域、加工企业以及魔芋科技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大企业、大基地和知名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安康魔芋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产、学、研结合,搭建平台,增加了解,加强交流与合作。
加强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魔芋产业体系。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规范、稳定、高效的魔芋产业体系,加快魔芋市场培育,促进企业、协会、基地的深入合作和高效运转,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强化魔芋产品的包装、策划、营销力度,迅速提升魔芋产业的综合效益。
各魔芋加工企业在产业化开发中,要根据魔芋产业的特点,学习和掌握市场营销本领,不断研究、制订和调整魔芋的产品生产、经营结构、新产品开发、产品市场、生产周期、产品的商标与包装、产品的订价、选择销售渠道和促销等策略。在魔芋食品、药品、化工用品等深加工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使产品上档次、上规模、创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魔芋企业在市场开发上应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占领国际市场,以此促进陕南贫困山区魔芋产业化开发健康稳定发展。
3.6 积极开展魔芋组培及快繁研究
探索适合不同类型魔芋生长的培养基配方,科学建立快繁技术体系;研究魔芋组织培养适宜的继代方式;研究愈伤组织继代易引起体细胞变异问题规律从而保持品种的典型性,最大限度的降低非典型性品种的概率;研究较为理想的基础种提供形式—试管魔芋,克服试管魔芋诱导周期长,诱导频率低的问题;以生物技术为依托,生产健康的魔芋基础种;利用农业设施,隔离生产魔芋原原种乃至商品种。积极开展魔芋组培及快繁研究。利用花魔芋、红魔芋、白魔芋、黄魔芋等多种材料的组织及器官(如鳞叶、花序、叶柄、根状茎、种子、球茎、茎尖等),在一年的时间内使繁殖系数达到100万倍以上,而且所有种源检测后的脱病率要达到92.7%以上,即以一个球茎为外植体,经一年的组培快繁,可以得到130~175万株试管苗或200~250万个试管微球茎。有效解决我省魔芋种芋品质退化、病害严重、用种量大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目标。
魔芋种芋是魔芋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一,适宜的生产和供种体系将有利于魔芋生产的良性循环。提供优良品种和适宜的繁殖技术是魔芋繁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个良好体系的建立还有待于各环节技术的突破和完善,以便更进一步为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惠及山区群众、促进陕西贫困山区经济腾飞服务。陕南贫困山区因地制宜种植魔芋,并且把它作为发展特色农业、搞活农村经济、加速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挖掘魔芋的营养保健内涵,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魔芋生产。
[1]徐孝勇,赖景生,寸家菊.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与扶贫绩效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61-165.
[2]郭际,丘陵,李大林.魔芋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综述[J].自然资源,1996(5):72-76.
[3]刘佩瑛,孙远明,张盛林.魔芋农家品种的选育研究[A].白坤元,等编: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论文集[C].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45-50.
[4]孙远明,李明启,杨幼慧.魔芋精粉气味成分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7,23(4):25-29.
[5]崔熙,姚筱锐,李松林.魔芋属三种食疗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1992,14(2):221-224.
[6]贾成禹.魔芋及魔芋多糖[J].植物杂志,1994(5):26-27.
[7]刘列,刘立友,陈龙飞.对岚皋县发展有机魔芋的探讨[J].湖北植保,2010(4):36-37.
[8]解松峰,宣慢,张百忍,等.魔芋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2(2):7-12.
[9]崔 鸣.秦巴山区魔芋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对策[A].第三届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昆明:会议资料,2004:80-83.
[10]薛桂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8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