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建设及其对策

2012-02-06董懿曼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技术转基因产业化

董懿曼

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分子标记等先进遗传改良技术对动植物品种进行科学改良,并通过相应的工程措施对技术成果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过程。2000年以来,针对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态势,国内存在产学研脱节、产业化条件成熟的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国家相应启动了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生物育种产业是农业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方向,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农业高技术产业。前些年虽然国家只安排了产业化工程总投资的10%的扶持资金,却带动了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的积极性,对农业生物高技术应用、新品种的产业化发展、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问题。必须面对国内需求不断提高和国内外资源、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在宏观管理、资金、政策和工程内容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 我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成效显著

2000年以来,结合国家农业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围绕保粮增收的总体建设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实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通过组织各部门和各省区对国家和省鉴定的有关生物育种的科技成果和相关品种(系)的产业化方案实施,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引导全国有条件地区的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围绕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和组织下,依靠各省区相关企业的力量,对生物基因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共实施了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250个,对450个具备产业化条件的动植物新品种(品系)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工程总投资约17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约20亿元。在新技术应用和新品种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1.1 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的产业化,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1)在种植业新品种示范应用方面,国家先后组织了湖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海南、吉林等省建设优质超高产水稻的项目27个、新品种(品系)58个的产业化,新增水稻父母代良种3.3亿kg,约可推广1000万hm2,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6%;组织了吉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建设玉米项目19个、新品种(品系)44个的产业化,新增玉米新品种2.4亿kg,约可推广800万hm2,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9%;组织了吉林、山东、河南等省建设小麦项目9个、新品种(品系)15个的产业化,新增小麦新品种7300万kg,约可推广113万hm2,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7%;组织了黑龙江、河北等省建设大豆项目5个、新品种(品系)15个的产业化,新增大豆新品种9200万kg,约覆盖233万hm2,占全国的24%;在油料、糖料、薯类及其它经济作物均相应组织实施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良种推广面积超156万hm2,形成年增产50多亿kg。已发展成为国内种植业内稳定的高技术生物育种产业,成为稳定市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

(2)在棉花新品种示范应用方面,国家先后组织了新疆、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建设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质品种产业化项目10个,对20个新品种(品系)进行了开发,新增优良种籽2600万kg,约可推广116万hm2,占全国优质棉种植面积的23%。通过这批项目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物技术选育的棉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底,通过生物技术选育的棉花新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棉花主产省的生物技术棉花种植率已达到100%。通过产业化技术的突破,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影响的高技术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与世界著名的美国孟山都生物公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3)畜禽、水产新品种示范应用方面,近年来先后组织了北京、新疆、湖南、河南、吉林等省(市、区)牛胚胎及牛新品种快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湖南正虹猪、吉林、四川、新疆优质羊快繁等43个高技术示范项目,对湖南正虹猪、渝荣配套系猪、海南文昌鸡、湖南黑牛、云南的大河乌猪等46个优良品种分别进行产业化工程配套。这些项目的实施,带来了畜禽新品种繁殖技术的革命,有力地推进了畜禽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和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分析,已实现年新增核心良种奶牛4.42万头,良种奶牛胚胎20.6万枚,良种肉牛肉羊冻精680万支,奶牛冻精350万支,优良父母代种猪19.3万头,父母代种禽1585万套的能力。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推动我国本土品种资源的产业化,促进了我国地方种畜资源的改良和商业化进程。

在水产类通过对青海湖裸鲤、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福建花鲈等22个项目、37个品种(品系)的产业化开发,新增优质鱼虾蟹苗生产能力79.1亿尾,贝类苗37.7亿枚。形成年提供优质水产品40多亿kg,年增产值约1000亿元,年出口创汇近20亿美元的高技术产业。

1.2 促进了农业生物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生物育种高技术项目,在一系列生物育种相关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过去10年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推广技术中,11%的项目企业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12%的项目企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59%的项目企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1],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化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植物育种主要应用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分子标记3种技术。①促进了转基因技术与相关技术的有效融合,为植物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撑。如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和单/双价抗虫杂种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价抗虫棉及单/双价抗虫棉技术成果为基础,形成一批抗虫棉生产性繁育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产品中试基地,使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的熟化、中试、转化和组装,培育了一系列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培养了一批集中配套技术的示范样板棉区。除转基因抗虫棉外,在粮食作用、林木花草、饲料作物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培育和推广了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品系,且规模不断扩大。②转基因技术与航天育种、远缘杂交等高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如在“新疆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然彩色棉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中,将航天育种、离子束灌注、转基因、远缘杂交等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彩色棉新种质,获得经济性状有明显改良的新品系。③双价、多价转基因技术逐步完善,不断研制出功能更加强大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河北三北种业有限公司高油玉米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属于发明专利,该项目利用三种遗传效应(杂交优势增产效应、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增产效应、花粉直感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及赖氨酸含量的增加效应),突破了普通玉米无法高产、高油化的局限。

(2)畜禽育种方面。①突出了我国本土品种资源的产业化。国外动物种源大规模进入,并长期垄断中国种畜市场。针对中国“引种-退化-再引种”的对外国种源严重依赖的怪圈,和普遍推广的国外高生长性能的品系(如猪的杜×长×大杂交组合)风味不足,肉味不浓,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现实,相比之下我国本土畜禽品种更加适合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的消费习惯。已实施项目中,重庆的渝荣配套系猪、云南的大河乌猪和广东的阳山鸡、皖南青脚鸡、南江黄羊、青海大通牦牛等都属于地方特色新品种,在现代生物技术推动下,不仅具有风味突出、抗逆性强等特点,兼具较好的生长性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这些项目加快对我国地方特色品种的产业化。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促进我国地方种畜资源的改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将不同特点的某类动物进行杂交,经过几代繁殖后,能够实现既定育种目标且后代性状稳定的才能成为一个品种或品系。由于杂交组合多,杂交后代性状不稳定,及动物体有自然生长周期,因此,选育动物新品种(品种)周期比较长,难度大,尤其是大型动物如猪、牛等有时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系)。现代养猪育种技术中应用较多的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方法。生物技术中的DNA测定技术,已经准确地找出控制产子数量、脂肪含量、抗应激性、产奶量等基因,通过分子标记,直接对未长成的动物幼体进行基因检测,而不必等动物完全长成后进行统计,既缩短了育种周期,又可以及时排除不符合育种要求的杂交组合,大幅度减少育种工作量。已实施项目中对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也进行了有益尝试,如渝荣配套系猪、山东鲁莱黑猪、湖南黑牛、云南的大河乌猪和广东的阳山鸡、广东的“广良”高效瘦肉型猪选育项目等,在发挥地方特色品种优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国地方种畜禽资源更好地进行商业化开发进行了有益尝试,能够起到带动示范作用。③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禽快繁突破技术的应用。如采用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相结合的方法,以单倍体化的胚胎细胞作为母源卵子替代物,构建胚胎;采用胚胎移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胚胎性控等生物育种技术,实现良种奶牛繁育和产业化生产,以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系统方法等,在畜种改良和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已实施的项目中,北京荷斯坦种牛、广西奶水牛、吉林延边牛、新疆肉羊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均从不同层面对上述技术进行了有效开发和应用。

(3)水产类。①突出了珍稀水产资源的开发。如青海省鱼类原种良种场青海湖裸鲤原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青海湖裸鲤进行了人工繁殖和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家界大鲵保护与规模化繁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对大鲵的成功人工繁殖和有效保护。重庆市对长江上游特有的6种名特野生鱼的人工驯养和规模化生产项目,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对保护长江特有的珍惜鱼种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②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新疆天润赛里木湖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白鲑、凹目白鲑白鲑属鱼高寒淡水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通过高白鲑、凹目白鲑的引进和人工繁殖填补了国内空白。浙江跃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南美白对虾生物选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引进并选育南美白对虾SPF品种,并在繁育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圆斑星鲽等北方名贵海水鱼类新品种育种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采用纯种引进、遗传结构分析、分子辅助标记、亲鱼促熟与采卵授精等技术,实现圆斑星鲽等北方名贵海水鱼类新品种育种产业化。这些项目的实施丰富了国内水产资源和良种的产业化。

1.3 扶持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了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的推广

我国从事农业良种生产的企业较多,但专门从事生物育种的企业不多,而且规模普遍偏小。国家通过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实施,由于国家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促进了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企业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出现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如农作物生物育种方面主要有拥有抗虫转基因水稻专利的奥瑞金公司、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万向德农、敦煌种业、海南神龙大丰、河北大风车、大北农等龙头企业;在畜禽生物生物育种方面,涌现出湖南正虹(生猪)、海南罗牛山(文昌鸡)、江苏京海禽业等龙头企业。在水产生物育种方面,涌现出湖南省洞庭(青鲫)、浙江跃腾(对虾)、永强(大鲵)、福建闵威水产(鲈鱼)、山东丁马(中华鳖)等知名企业,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探索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

农业生产涉及千家万户,生物育种产业化工程一直积极探索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按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积极争取最大规模的农户参与,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让农民在参与产业化项目中得到实惠。以2002年江苏高邮鸭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高邮鸭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为例,项目提出运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提高高邮鸭的生产性能,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各镇基地,其中基础设施建设11386.31m2、购置仪器设备76台套。建设规模为1000万只良种高邮鸭及配套加工,项目批复总投资4898万元,其中国家扶持500万元。2006年项目建成,在做好高邮鸭保种、选育的同时,加大了高邮鸭的扩繁和推广力度,分别在郭集、司徒、横泾等乡镇建立了5个扩繁基地,饲养种鸭20万多只,推广苗鸭近1000万只,带动农户和专业大户400多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了高邮鸭蛋、鸭肉的加工转化能力,还带动了养殖运输产业,形成了以高邮鸭为品牌的高邮鸭产业集团。

2 生物育种产业化工程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1 资源环境约束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对生物育种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的时期,“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不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根据国情,从今后发展看,随着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不断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优质、安全、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发展高效农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走人与自然和协发展的道路。

我国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是选育高产、优质、抗逆等特性的新品种、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中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和植物物种达9600多种[2],水生动植物资源2万余种,但近些年围垦和开荒,以及环境污染,加上保护、开发、利用措施不到位,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据农业部统计,国家需重点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应有保护的比例不足20%。同时,国外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争夺激烈,采取各种途径从世界各地获取资源,如中国野生大豆资源流失美国大大提高其生产能力,成为大豆出口大国,给国内大豆生产造成巨大冲击。这对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掌握了生物资源的制高点,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争取主动。

2.2 面对全球性转基因技术的严峻挑战

从世界范围而言,在近30年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抗逆性、品质和生产成本等方面较传统作物有明显优势。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8亿hm2,是1996年的87倍[3]。1996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仅6个,2010年已达29个。至2010年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已超10亿hm2[4]。这些表明转基因作物仍保持强有力的发展态势。

我国目前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水稻获得了安全证书。抗虫棉、耐贮番茄、转基因辣椒等已被批准商品化生产。转基因农业的研究和开发整体上居世界中等水平,还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国家“863”计划、“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生物育种专项等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下,我国的转基因植物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由于成功地自主研究出转基因抗虫棉,有效地抵御了国外抗虫棉的冲击,在抗虫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规模和竞争力。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达到25万hm2,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累计推广超过了1667万hm2[5],通过产业化技术的突破,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影响的高技术企业。与之相反,因研发和产业政策滞后,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难以抵挡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廉价转基因大豆的入侵。

总体上看,我国在转基因技术尤其是规模化、产业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孟山都、杜邦、拜耳等跨国公司利用其基因技术、专利、市场、营销、服务和资本优势,已经控制了国际种业市场70%的份额。转基因产品的市场竞争正在改变全球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粮食安全的格局。面对全球性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的严峻挑战,我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物育种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3 对进一步实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建议

3.1 从宏观上做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的战略规划

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大国的粮食安全和肉蛋奶的稳定供应,需要相应的高技术成果作为支撑,也需要将产业化条件熟化技术和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才能获得预期的效益。因此,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需要发挥综合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与科技、农业、林业等专业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①要明确生物育种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生物育种产业的重大战略布局、分品种的区域布局,以及需要建设的重大成果推广转化工程;②要做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与行业发展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从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十·五”“十一·五”执行效果看,国家虽然下了很大的决心,组织人力物力安排了一批项目,但安排的项目更多体现在“点”上的效果,“面”上的效果还不很明显,还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聚集效应。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主要涉及的农业部、林业部和科技部,从部门的角度出发,在“十二·五”期间在粮、棉、油、糖、肉、蛋、奶、林产品等方面分别已制定了一系列总体发展和区域发展规划,如《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新疆棉花生产基地二期建设规划》等,地方也有不同区域和资源特点的开发规划,这些规划体现了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③要做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与科技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协调和配合。《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重点突破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产业化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1000个,其中重大突破性品种100个。从长远看,这些规划的实施为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条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建设规划必须在工程布局和工程内容上做好与规划的衔接,做到协调布局、各有侧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聚集效应

(1)生物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比较中国生物农业企业与与美国和日本的生物农业企业可见,我国企业存在如下差距:首先是资金实力和资本规模不足,例如Monsanto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为55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生物农业企业年销售收入也仅5亿元人民币左右。生物育种是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需要一段时期的持续投入,需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也需要政府的持续扶持。我国种植和养殖领域种类繁多,许多品种选育和技术成果都到了成熟期,全国每年涉及生物育种的各类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成果有300多项,而国家每年用于生物育种领域的投资有限,前10年平均每年只能安排不到20%的项目,时效性很强的科研成果往往有被搁置浪费的危险。从资金投入看,项目总投资大都在3000万元到1亿元,前10年国家对每个项目补助投资仅10%左右,由于我国农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弱,企业自筹能力有限,加上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导致项目资金规模和建设规模缩水,很难保证项目按设计顺利完成,并得以持续发展。必须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在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加大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扶持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使产业的聚集效应在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上集中体现。同时,还需加强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产业化基地、科技园等建设,进一步完善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服务体系。因此,还需国家加强政策性扶持的力度和扶持范围。

(2)生物育种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产业,要引导资本市场和社会投资投向生物育种产业。应进一步加大国家投资力度,对产业前景较好,但前期相对弱小的新品种,适当提高国家投资比重。充分运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研究建立国家生物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重点生物育种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农业。允许农业高技术专利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促进政策性银行开辟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生物育种企业的贷款规模。

3.3 加大种子产业的市场宏观管理,培育大规模、高水平生物育种企业

我国已累计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余个,实现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5—6次,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已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全国种子市场,种业市场价值达500亿元,种子使用量在200亿kg左右[5]。截至目前,全国持证各类种子经营企业有10000余家,专门从事生物育种和改良的机构1000多家,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国际知名种子公司也纷纷在我国设有办事机构,形成市场之势。国内育种企业由于经营主体比较分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聚集度低,整体实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稳定的生物育种和研发设施和团队,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加大种子执法力度,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整顿种子市场秩序,规范品种管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企业积极参与,鼓励同类企业的战略重组,加速资产整合,提高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加速培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产业主体,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技术先进,市场网络健全的生物育种企业集团。

3.4 做好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1)生物资源保护工作应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许多野生植物是栽培作物的鼻祖,其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品种,蕴涵着栽培品种中难以找到的重要性状。如江西省东乡县普通野生稻被誉为“植物大熊猫”,其地下茎能耐-12.8℃的低温,具有耐寒、耐旱、抗螟虫、免疫矮缩病等重要特性。我国第一个水稻新品种“中山1号”的育成和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的成功,野生稻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育种水平的提高和多种生物育种技术的广泛利用,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作用尤其显著,但目前我国野生稻分布面积已有70%遭到破坏。据农业部资料[2]4-5,我国正在修订农业生物物种保护目录,其中亟需保护的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类将由80种扩大到177种,亟需保护的水生野生植物种类将由191种扩大到400余种。总之,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不抓紧进行生物资源的保护,我国许多特有的、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种质资源将会消失,后果难以设想。

(2)加强生物资源及时妥善保护。一要国家需加大相应投资,做好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对重要物种或种群实施原生境保护;二是做好对不宜实施原生境保护的重要生物资源实施异地保存(含长期期和中期库)。前些年国家在行业部门的支持下在生物资源实施异地保存设施条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原生境保护明显不足,或重视度不够。仍以野生稻为例,我国长期库现保存野生稻种质资源5000多份,还建立了种茎保存圃,总的来说是静态的异地保存,在一定时期内能较好地保持野生稻原有的种性,保持野生稻的遗传稳定性。但从长远看,这些在国家长期和中期库储藏种质通常可以保持种子生命力是很有限的,一般能保存10~30年。而生物界本身的复杂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使得所收集的材料无法代表野生稻群落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3)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足够的遗传资源,利用就成“无米之炊”;而资源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如果不利用,资源的保护就失去了意义。目前国内负责保护的单位大多不关心开发利用,有实力开发利用的单位又不允许进行重要资源保护的投资。主管生物资源保护项目基本建设投资的单位不管项目投资后的运行费用,往往出现项目投资完成后没有运行经费,发挥不了效益,尤其是像野生稻原生境保护这类纯公益型项目,项目短期盈利能力弱、运行周期长,运行经费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已保存库和种质进行了农艺性状和抗病、抗逆和品质等鉴定,但在深入研究和提供高效利用方面还不足,大多数种质内含优良基因的类别、性质及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尚不完全清楚。长期来看,新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必须成为生物育种的核心工作。只有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研究和科学合理开发,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才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肉蛋奶水产品的安全供应提供保障。

3.5 进一步完善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工程的扶持政策

(1)国家扶持重点要将重点转向产业化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前几年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执行情况看,所实施种植业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原种、良种繁育基地,亲本提纯繁殖基地,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生产基地,苗圃基地,组培车间,优质种苗快繁基地;养殖业项目包括修建鸡舍、牛舍、羊舍以及养殖基地、配套设施;此外,还包括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质量检测中心、销售网络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等内容。中央资金需重点用于对企业发展具有长效的、关键设施,如原种基地、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基地、质检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产业链重点环节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建设。产业化发展的其它建设内容由地方和企业自筹投资解决。此外,中央投资不一定按项目总投资的比例(目前是10-15%)安排,可考虑根据项目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的市场风险大小,还要考虑项目建设单位的经济状况,实行差别性比例投资,以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生物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中央投资重点突出高技术产业化环节的投资扶持,提高生物育种技术规模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2)项目资金构成要区分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按照产业化项目的区域和行业(领域)特点区别对待。在考虑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对西部等部分经济实力和地方财力较弱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可降低地方配套比例。提高对农业生物育种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于那些项目财务效益相对不高,而社会效益更为明显,政府必须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引导。同样是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品种不同(如用于防沙治沙的新树种与出口创汇的海水产品新品种),规模化发展要求不同,产业化项目的总投资规模须区别对待。

(3)要鼓励产学研联盟,提高生物育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技术项目开发过程中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依据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导向,围绕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大中型企业同大院大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企业的科技合作,推动产学研的结合。通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可稳定和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将产学研的结合作为重要的条件进行选择。

[1] 董懿曼.现代农业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十·五”高技术产业化工作总结报告[A].北京: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9:240.

[2] 农业部.全国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A].北京.农业部,2010:2-3.

[3] 谭建伟.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年增5倍[EB/OL].中国网,2011-06-30.

[4] 谢飞.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扩大[N].经济日报,2011-3-22.

[5] 韩士德.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N].科技日报,2010-01-16.

猜你喜欢

高技术转基因产业化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