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默克尔兜个大圈后回归稳健
2012-02-03
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在中国做为期三天的访问。她此行的核心话题被认为是欧债,以及在伊朗、叙利亚问题上“劝中国”。 此外她带来“成队的”企业家,对于德国舆论要求她公开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她显得并不热心。
默克尔几年前初当德国总理时,是在人权及西藏问题上对华最强硬的欧洲“新生代”领导人。她带头会见达赖喇嘛,带头对中国展示强硬,完全颠覆了德国以往务实的对华政策。在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她现在重拾德国传统的稳健对华态度,似乎回到了“原点”。
并非默克尔“觉悟提高了”,她的态度变化是中国经济对德国强大吸引力促成的。当年初任总理的默克尔意气风发,以为中国可以随便捏,但作为总理她终将要为德国人的现实利益负责,她逐渐发现用价值观外交对付中国,是价格太昂贵的作秀。
欧洲国家的对华政策这些年充满矛盾和摇摆,一会儿价值观主导,一会儿又务实至上。但趋势是,价值观逐渐变成了“皮”,务实更像“瓤”和“核”。
从默克尔的“转变”中,中国人应当找到可以用来加固自信的材料。欧洲人迄今未从对华优越感中跳出来,但中国人也未从“崇欧”心态中跳出来。有人说,当年是欧洲击碎了中国的天朝大国梦,这一击很重,中国人至今未能真正回过神来。
欧洲对中国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并非无穷大,中国应重新客观定位欧洲对中国的战略价值,把省下来的注意力放到亚太或其他地方。我们不需跟着欧洲的反复无常坐过山车。
中国对日韩两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中国同欧盟27个成员国的贸易总和。中国有必要在对欧关系中主张更多的平等,如果欧洲哪个国家对华耍大牌,我们完全可以冷落它。它肯定比我们更难受。
但中国一定不能记仇,不能反过来用傲慢对待欧洲,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去自卑的报复。中国应遵循冷静和实事求是,不惧欧洲的对华强硬,也要珍惜欧洲抛过来的每一个绣球。
欧洲一旦大致摆脱对中国的政治及文化情绪,最有可能成为同中国建立稳定关系的发达国家,从而给中美、中日等更复杂的关系提供借鉴。现在看起来欧洲对中国崛起的“嫉妒心”最强,这是因为欧洲与中国在近年的世界格局中对比落差最明显,中国崛起“冲击波”与欧洲自尊心的碰撞正当其时。
如果说中日之争和中美之争都有复杂的现实利益搅进来,欧洲对华之争中的意气成分则显得更多。这些情绪性的东西既可能是国家关系中最容易克服的,也可能把一切都搅乱。它放下来就一身轻,放不下来就千斤重。
中国要驾驭欧洲的情绪,首先要驾驭自己。我们可以对欧洲国家热络,也可以冷淡之,但不可以跟欧洲国家置气,挑逗它们在欧洲衰落时的特殊斗志。对华友好我们欢迎,撒泼我们就晾它。我们很忙,愿意友好时欢迎回来。
欢迎默克尔总理成为龙年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大国领导人,我们祝愿她获得成果,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