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走进英国顶级军事智库
2012-02-03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受邀走进了英国国防智库皇家三军联合研究所(RUSI),在这座同英国国防部比邻而居、步行到唐宁街十号不过5分钟路程的英国老牌国防研究机构里,聚集着大批研究世界各地军情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网络战的专家。在牢不可破的盟国关系下,他们与美欧等国的同行们一道缝制着一张跨大西洋两岸的严密防御网,而亚太地区的防务安全,特别是中国军队的军事现代化,已经成为其中越来越有分量的课题。
RUSI折射英国百年军事史
如果不是有一个1平方米见方、刻有RUSI字样的金色牌匾,你很有可能找不到这座180多年前由当年在滑铁卢一役击败拿破仑的英军统帅惠灵顿一手打造的防务智库,因为它周围的建筑要么高高伫立,比如英国国防部、外交部;要么虽然建筑矮小但却游人如织,比如唐宁街十号首相府、白金汉宫骑兵兵营。虽然RUSI所在建筑的外表低调,但180年来它提供的方针策略,却一直大受周围“邻居”们看重。
RUSI的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在该机构的狭小一楼大厅迎接《环球时报》记者,这里四周的墙壁上,贴满一个多世纪以来,RUSI参与的各大战役的照片和影印文献,让人感到如同身处在一所欧洲的军事博物馆里。走上维多利亚风格的白色转角大理石台阶,记者被引进RUSI最重要的房间之一——军史图书馆。尼尔介绍说,这里收藏着从18世纪到21世纪,从克里米亚战争到冷战时代不同时期的军事典藏。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RUSI的图书馆在业内一直享有名气。
在军史图书馆对面,是RUSI的会客厅,近百年来在这间房间里进出的,有英国首相、军中元帅,还有来自各国的军事专家。就在这间知名的会客厅里,尼克向记者介绍了RUSI的百年发展和它在军事分析领域最受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1831年,击败拿破仑,后又登上英国首相宝座的惠灵顿在伦敦建立了RUSI,100多年来,它的宗旨始终不变——研究和报告所有有关国家和国际防务与安全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辩论及政策选择。
由于在英国和国际防务与安全问题上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而享有良好的国际盛誉,RUSI对于英国国内和国际防务和安全环境的了解与客观性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它的历史背景让该机构的研究人员可以自由接触英国国防部及其他政府机构的要员。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RUSI重要的赞助者之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也曾表示:“作为信息与思想的推动者,作为现在和未来决策者的教导者,RUSI都是独一无二的”。
关注天平向亚太倾斜
尼尔说,他每天的工作很简单,上班之后就上网查邮件,然后同其他同事一起开会,分析问题。不过这个开会往往会历时很长时间,而且涉及的话题也纷繁复杂。RUSI长年的活动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首先是推动国内和国际防务与安全问题的研究,以对防务和国际安全政策做出独立、原创的贡献。其次是对“英国国内、国际防务与安全问题”的研究。为此RUSI专设了一个研究部和一个军事科学部。RUSI还积极开展各类国际项目的研究,尼尔所处的亚洲项目组就是一个重要部门。
据介绍,尼尔早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曾在英国国防部工作,因为看重他在中国军事发展领域的研究能力,2005年他受邀成为该机构亚洲项目组的资深研究员。RUSI的亚洲项目组涵盖整个亚太地区,主要关注亚太地区的防务与国际安全问题,并探讨英国在该地区防务领域的角色。目前,该项目组已与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建立联系,联合召开年度会议。2003年, RUSI与日本的国家防务研究所也发展了一系列联系。另外,亚洲项目组还与大量知名的英国国防公司、顾问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为它们的研究和地区市场开发提供政策指导,并为一些公司提供商业性服务。亚洲项目组还接待来自亚洲地区军界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曾同时接待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台湾地区的代表。
尼尔说,他日常工作中一个重点课题就是研究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这其中既包括军事技术,也包括军事策略。他认为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军力发展与外交关系一道,在与亚洲邻国打交道时逐渐变化。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西方其实没有必要对解放军的实力增强而感到惊讶,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他对外媒早前炒作“中国在动各种脑筋摆脱欧盟军售禁令”的说法表示难以接受,因为根据他的研究,中国军力发展在近些年其实是被西方舆论在一定层面上妖魔化了。除了解放军的军力发展外,尼尔和他的同事们还非常关注中国与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的外交关系,他们还倾力研究朝核问题各种可能的发展走势。
此外,RUSI还有中东和北非项目组,重点关注相关地区的安全问题。 欧洲安全项目组是研究欧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北约的作用、欧盟及其他致力于此的机构,促进英国与其盟国的防务发展。 跨大西洋项目组旨在推动美英欧防务和安全关系发展。 此外,国土安全与危机恢复项目是2002年开辟的新项目,重点研究预防、回应和修复潜在和实际的紧急状况及灾难。据悉,该智库的成员包括军官、外交官和更广泛的政策界人士,总人数约有2000人。它出版过一系列期刊和图书,其主要出版物是《RUSI期刊》。据尼尔介绍,RUSI 去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中国事务研究领域最佳智库。
英美防务互动深度惊人
在本世纪初, 尼尔曾经作为交流项目成员前往美国国防部工作了3年半。在那里他深切感受到英美防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对于美国人与欧洲人之间非常不同的“大国心态”有了深入了解。
尼尔说,他1998年加入英国国防部工作,主要参与亚太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他2001年被安排前往美国国防部工作,主要参与亚太地区军情分析,其中涉及的国家包括中国和朝鲜。据他介绍,美英两国国防部这样的军事交流项目早在二战之前就建立了,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他来自英国,但美国国防部照样要求他对美军当下最关注的军情动向给出意见。在美工作期间,尼尔自认感受到了美欧之间思维方式乃至国家心态上的差异。当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袭事件时,尼尔就在美国。回忆起那段时间的经历,他感到美国人和欧洲人在对待恐怖袭击事件后的反应体现出国家特色。“我的美国朋友说,这就是对美国的侵略,毫无疑问”,尼尔说:“但在欧洲人眼中,遭遇这样的侵略,一定有着复杂的原因”。他认为,在2001年,他深切感受到了美国人心中的“大国心理”,并认为这同欧洲人的想法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