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寺观园林植物景观的宗教意境营造

2012-02-02邱巧玲

绿色科技 2012年7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意境园林

邱巧玲

(广州市市政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60)

1 引言

重视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足见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情景交融下产生意境。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1]。它强调园林空间环境的精神属性,是相对于园林生态环境的物质属性而言的,对内可以抒己,对外足以感人。寺观园林作为中国三大园林之一,除与其他园林类似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体现其宗教文化和氛围,是为宗教意境。园林中表达意境的元素很多,植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类。随着汉民族地区宗教的世俗化,寺、观建筑也跟着世俗化。寺观园林也一样,并不直接表现很浓的宗教特点,由此,寺观园林的宗教氛围很大程度就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寺观园林植物作为体现宗教文化和氛围的载体,也常常成为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并被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记载下来,成为宗教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2 寺观园林植物与宗教的关系

2.1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寺观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特征

园林植物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寺观园林在植物景观营造上,注重用一草一木去反映宗教文化。佛、道两教的教义都包含大自然的思想,又受到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传统美学思潮的影响,郊野的寺观把植树列为僧道的一项公益劳动,有利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因此,郊野的寺观往往内部花繁叶茂,外围古树参天。许多寺观均以园林之美或花木的栽培而闻名于世,著名的慈恩寺就以牡丹和荷花最负盛名[2]。

寺观作为释、道两家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其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3]。北京西山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前的千年银杏树,早在明清时已闻名京师,乾隆还曾专为此树写诗一首:“古柯不记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月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2]

2.2 植物对寺观宗教的气氛烘托和象征作用

寺观中的香道、甬道以及正殿通常栽植树型高大、树冠浓荫、姿态虬劲的植物,以起到体现庄严肃穆、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这些植物通常选用长寿的树种,如松柏、银杏、香樟等。一些树木历经千百年仍然郁郁葱葱,成为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一些寺观也由于古树名木的存在而闻名于世。

一些植物与宗教教义及神话传说联系紧密,继而成为宗教的象征。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睡觉得道而成佛的,菩提树因此成为佛教的圣树。根据佛教典籍《本行经》记载[4]: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此即为“步步生莲”之典故由来,因此莲花座成为佛教中常见的形式,莲花也成为佛前敬献的圣品,是寺庙放生池中常种的植物。另外,莲花也是道教八仙中的何仙姑所持的宝物,它出淤泥而不染,可以修身静心。

3 寺观园林植物景观宗教意境的营造

寺观园林植物景观宗教意境营造就是利用各种有着丰富宗教文化内涵的植物,运用人工的组合和艺术的修饰,赋予植物人格化,从而使植物景观从形态美上升到意境美,具有寺观园林景观的宗教文化特征。寺观园林植物景观的宗教意境一方面是通过植物本身的四时变化、空间组织等实体语言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植物所蕴涵的各种宗教文学内涵所表达出来的。

3.1 通过植物的四时变化体现宗教意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著名禅诗《风月诗》表现僧人在一年四季皆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禅境和心情。植物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花草树木这种四季景色变化使得寺观环境随季换新装,意境层出无穷。春天满涧绽放的桃花,令人联想起仙人的世外桃源;入夏盛开的荷花,红白相间,翠叶田田,以其出污泥而不染的本性为佛家所崇尚:人如莲,莲通佛,人人俱与佛性连;秋天,寺观园林银杏、秋枫,深秋霜老,犹如古木披袈裟。严冬萧瑟,青苔松针伴石径,通往深山古刹,给人以旷幽深远的历史沧桑感。

3.2 通过植物的空间组织营造宗教意境

寺观园林的空间格局应是虚实结合、模糊而流动的,以与宗教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一致。在寺观园林中,植物可以起到模糊空间边界的作用,从而给人以莫测高深的感觉。寺观园林在运用植物组织空间上,与其他造园要素手法类似,也主要运用了障景、借景、框景等不同的手法。

(1)障景。利用植物对景观起到屏俗的作用。如镇江的定慧寺,在寺内的水岸边与寺外的村庄农田的分割处,种植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以遮挡寺外杂乱景色。树木倒影投射在湖中,也增加了水面空间的层次(图1)。

图1 镇江定慧寺中的植物障景

(2)借景。利用植物的空间配置使园内外景物之间互为因借,以扩大园林的空间和景观范围。如茅山的九霄万福宫和元符观,分别位于茅山的山顶和半山腰,通过在九霄万福宫周围种植低矮的灌木,留出视线,与元符观及观中的老子神像互为借景,两个宫观的道教氛围均得到加强(图2)。

(3)框景。利用植物的干支作为画框,以突出景观。框景能把美好的景物突显出来,又能增加景物的层次,加大景深,也能屏蔽掉周围的不雅景观。如镇江金山寺的慈寿塔,既是是寺内的主要建筑,也是佛教的重要象征,位于远近高低几种植物包围的中心。这些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很好的以慈寿塔为主景的框景效果,突出了寺内的中心景观(图3)。

图3 金山寺中的植物框景

3.3 通过植物的诗画文学内涵表现宗教意境

在古代,寺观往往是诗人避世的一处佳地,他们经常在此吟诗赏景。寺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给文人的诗词创作以无限灵感,产生了许多描写寺观园林的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描述了由于寺庙所处山野郊外的地理环境而使寺庙中的园林植物季相与平常人间不同步的景观。佛教传入中国后,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也应运而生,不但许多僧人写,甚至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本身也对禅意有很高的造诣(如唐代王维就是以“诗佛”著称)。这些人写绘出了许多优秀的禅诗画卷,成为古代诗歌园地中一畦奇葩,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其中一部分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体现了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因此,寺观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中,也往往有意识地根据这些诗画所描绘的景物来选择植物,通过艺术的植物配置手法体现诗画中的禅境。

4 体现宗教意境的园林植物选择

寺观及寺观园林表达了人们对宗教中描写的仙境及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向往,因此寺观中植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到宗教的色彩和文化象征。选择应以适应小气候的乡土树种为主,在考虑寺观园林的统一性的基础上,应尽量选择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园林植物[2]。

常见的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植物有称为佛教四大吉花的优昙华、莲花、曼陀罗花和山玉兰;有谓之佛教四大圣树的菩提树、娑罗树、阎浮树、苾刍树;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在傣族寺院中必不可少,“五树”指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唐棕或椰子,“六花”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千瓣莲花)。养生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故多选择对身体有益的天然植物,如茯苓被道教徒称为“四时神药”,黄精被称为“太阳之草”,还有其他一些野生的菌类,这些天然的植物“得山川之灵气,含日月之精华”,或可驻颜延年,或可轻身健体,成为道教信徒主要服食的“灵芝瑞草”。

5 结语

宗教思想是抽象的,植物是自然的,人们通过寺观园林巧妙地将抽象的宗教具象化,自然的植物人性化,视道如花、化木为神,从而使抽象的宗教、人为的园林与自然的植物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蓬勃生机的园林艺术效果,为园林领域写下精彩夺目的华丽篇章[5]。寺观园林宗教意境创造中的成功的经验对今天的园林艺术创作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现代园林更需要通过植物的意境表达来体现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使不断演变的城市历史文脉在园林中得到体现。

[1]纪书琴.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J].学理论,2010(30):174~175.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金荷仙,华海镜.寺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2004(12):50~56.

[4]中国民族宗教网.敦煌壁画中的释迦牟尼:从王子走上神坛[EB/OL].[2009-09-10]http://mzzjw.com/html/report/104691-2htm.

[5]王 蕾.中国寺观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J].林业科学,2007(1):62~67.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意境园林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