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千阳县风景名胜人文景观资源调查

2012-01-31田园

绿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千阳

田园

(陕西省宝鸡市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陕西 宝鸡 721004)

1 千阳县概况

1.1 自然地理环境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陲,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6°56'15″~107°22'31″、北纬 34°33'34″~ 34°56'56″之间,总面积996.46 km2。县城在县南部千河北岸,南距宝鸡市42 km,东至西安市201km。

千阳属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南为关山支脉箭括岭(亦称千阳岭),海拔1000 ~1500 m;北部千山延绵,海拔1000 ~1545 m;中部为断裂下陷地堑,千河东西横贯。全县地貌明显分为山、原、川三部分,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5%,黄土残原占13.9%,川道区占 7.6% 。

千阳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0.8℃,极高温 40.3℃,极低温-19.9℃;年平均降水量677.1 mm,集中分布于7、8、9月份。平均降雨日110d,全年无霜期197 d。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分析,有利于开展旅游活动。

1.2 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先周氏族在这里从事农耕劳作。西周末年,秦人逐渐崛起于千渭之间,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成为秦国地域。秦统一中国后,归属清汧县。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设隃麋县。晋初,隃麋复并入汧县。北周天河五年(公元570年),改原汧县为千阳,并以县城在千河之阳而名为千阳县。此后至今,县名未更。从唐代至明朝晚年,千阳县属陇州辖,明嘉靖年间改属凤翔府辖。民国时期隶属山西省第九行政督查区专员公署。1949年7月解放,属宝鸡市管辖。全县分为6镇5乡98个行政村。千阳县历代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近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解放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 千阳县旅游资源概况

千阳雄踞渭北高原西部,千山北固,箭括岭南屏,山环水抱,形势天成。境内群山起伏,丘陵纵横,水库棋布。较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千阳县留下了丰富多姿和古老气息的风景名胜资源。

千阳历史上是连接秦、蜀、陇三地要冲,关西屏障,古代丝绸之路之通道。可谓“秦陇蜀三界之咽喉,汉魏以来由秦图陇者必道隃麋,唐宋之际由蜀图秦者必攻箭括”(《千阳述古编》)。远古时代,千渭谷地是炎帝姜姓氏族生息地域,秦先祖非子曾牧猎于此;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学宗洙泗,设教渔阳。西汉时期,千阳县产贡品“隃麋墨”盛极一时;汉末廉直监察官郭钦,不附奸佞,隐归故乡;中唐忠烈将军段秀实埋骨故里,留下了“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的正气诗章。南宋初年,宋金交兵,鏖战箭括关;元代道教龙门派兴盛一时,道观众多,香火旺盛。这些古名人、古文化、古胜迹,在千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风景资源。

3 千阳县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3.1 名人活动及遗迹

3.1.1 燕伋

燕伋,字思,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生于鲁家村(今千阳县水沟乡寨子村)。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之一,一生三次赴鲁,从师孔子。曾随孔子适周问礼,归后设教渔阳,教化桑梓,宣传儒家思想。六十六岁卒于家中,葬鲁家村。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渔阳伯从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千源候,明尊称先贤燕子。

(1)燕伋墓。燕伋墓位现水沟乡,燕伋小学东南,占地约二亩,周筑围墙,墓院遗存有清代“先贤燕伋墓碑”等碑刻三通。

(2)望鲁台。燕伋归乡后,至诚尊师,思师心切,日日举首东望鲁地,并以衣襟撮土垫于脚下,足立高土,日积月累遂成土台。后人为纪念燕伋之志诚尊师,称此台为望鲁台。现台为覆斗状,台高约7.5m,底边长约15m,顶边长5 m。

3.1.2 郭钦

西汉隃麋县(今千阳)人,哀帝时为丞相司直,为官耿直,被排挤降职。平帝即位,任南郡太守,因不满王莽居摄,托病辞官,遁迹县境,卧不出乎,卒于家。葬佛爷沟河畔,有墓塜 和石塔。

图1 燕伋望鲁台景区

3.1.3 段秀石

公元718~783年,唐千阳人,字成公。官至司农卿,朱泚反唐,段秀实杯挟持,假装与其合作,伺机除叛,以象笏击朱,中其额,遂遇害。德宗追赠段秀实为太尉,谥忠烈。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以颂段秀实“声震寰宇,义冠古今”气概。

段太尉墓,按《太平寰宇记》:“段太尉塜在(千阳)县西北四十里万善乡黑草僻川西”。今县西北上店乡冯湾岭有段秀实父段行琛墓,其地为段氏家族墓地,段秀实墓即在此处。

段太尉祠在县境内共有两处,一在段坊,一在草碧镇,现为湮没。

3.1.4 三贤祠

后人为缅怀燕伋、郭钦和段秀实,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创修三贤祠,清乾隆年间重修。原祠位县城东关,规模较大,殿堂轩昂,林木葱郁。计有正殿三间,享殿三间,大门、东西厢房各一间。解放后拆毁。

3.2 文物古迹、古遗址

3.2.1 古文物

县内文物集中收藏于县文化馆,分艺术类、工艺品、装饰品、生活用具、武器6大类。质地有金、银、陶、玉、石器等,计850余件。其中等级文物19件,价值较高的是西汉算筹和唐鎏金铜佛像。西汉算筹为我国出土最早的算筹;唐鎏金铜佛数量大,工艺精湛,是较为珍贵的古代文物。

据文物普查,全县共有古文物点270余处,文化遗址68处。其中仰韶、龙山遗址62处。列为省级保护的三处,县级保护的65处。

3.2.2 古遗迹址

(1)鲧亭望岳。鲧亭为后人祭祀鲧而修建。鱼系即大禹之父,古人以为皇帝子祠。因理水无方,洪患大地,以治水无功被鲧。亭在龙泉山麓,冯家山水库水滨。原建筑为庭院式,有正殿、亭殿、祠堂、东西钟鼓亭、山门等。鉴山门西向,正对吴山,五峰山由出,遂称此为“鲧亭望岳”,成为重要古景典故。鲧亭历经兴废,据记载,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元代。今殿亭废毁,但故址仍可考。

(2)千阳阁。在县城东玉清宫前。何代因何而建无据可考,唐韦庄《题千阳阁》诗中有“千水悠悠去似纟并,远山如画翠眉横”等诗句描述千阳阁建筑有“高峻虚广,凭空若飞”气势。阁前代已湮没。

(3)双清阁。址在今县城东南四里。明《一统志》载“邑人于此阅竟渡,可以望远”。考宝鸡八景之一“双清竟渡”即指此,乾隆《凤翔府志》有图。今阁废。

3.3 宗教活动遗迹

3.3.1 龙泉寺

即龙泉山普济禅院,为一佛教禅院。建于隋朝,历代规模宏大,虽屡遭劫难,但香火不衰。今有部分建设恢复。

3.3.2 玉清万寿宫

原在县城南大石门,后迁至小石门,称“新宫”。初为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乞地所建,名曰“全真堂”,后期弟子蒲查通渊和于善庆扩建称“玉清观”。元至正年间重建时又改名“玉清万寿宫”,清前期迁至小石门。历史上其规模大、影响远。1942年3月辟为千阳中学。元建大多不存,仅存石碑两通。

3.3.3 清崖洞

位于水沟乡南,沿山依崖,系宗教活动场所。道佛仙混杂,菩萨仙人同洞,据载此为龙门洞下院,供奉老子,黑虎灵官诸神。

3.4 民俗风情

千阳民间工艺美术深受周、秦文化影响,发韧早,承传性强。计有剪纸、刺绣、雕塑、花灯、布制品、编制品、面制品和纸制品8大类,有百余种。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突出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乡土风味。已销往美、法、日、德、东南亚、台湾等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大有可为。民间表演艺术如皮影、社火,民间婚嫁丧葬习俗、庙会活动等,至今保留有古朴的风情。

3.5 古代军事活动遗迹

3.5.1 箭括关

引《读史方舆纪要》:“箭括关:在县城南十里,旧有箭括关,五代梁贞明六年,蜀大举攻岐,分遣王宗俦等攻陇州,别将陈彦威出散关,败岐兵于箭括岭。汉乾衤右初、王景崇以凤翔叛,附蜀,蜀将安思谦自散关应援,遣军击箭扩等塞,破之。宋绍兴初金将没立郎君自凤翔攻箭括关,吴玠遣将击之。盖其地与散关互相形援,亦陇蜀紧要处也”,地在今县南。

3.5.2 古堡寨

堡寨是一种用于防守的军事性建筑,俗称“土围子”。千阳因清代战事繁多,几乎村村都有起保护作用的堡寨,总数达163处。今仍有30余座保存较好。

3.5.3 烽火台

俗称“墩台”,为古代军事报警设施,多设于高地。千阳境内古有两条烽火干线。今多遭破坏。红峰乡墩台山烽火台,保存较为完整。

[1]千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千阳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千阳
陕西千阳:春耕备耕抓上手 技术培训走在前
收割夏韵
塬上千阳
塬上千阳
蓝天与麦地 千阳万亩旱作梯田
以设计创新推动千阳刺绣发展
陕西千阳传统民间布艺的审美价值
灿烂千阳--自驾贵州之旅
视觉空间
千阳刺绣审美特征在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