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矛盾与热点,体现媒体责任担当——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资深评论人米博华就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若干热点问题答本刊记者问

2012-01-31文璐,吴长伟

中国记者 2012年8期

直面矛盾与热点,体现媒体责任担当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资深评论人米博华就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若干热点问题答本刊记者问

编者按:《中国记者》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专题文章“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的热点引导与应对”,对微传播挑战中的传统媒体评论转型及人才培养、新媒体新闻时评的热点引导与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度探讨。当时本刊即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在新闻评论岗位工作了30余年的资深评论人米博华约稿。繁忙中他抽空完成了下面这篇访谈。第8期刊发出来,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交流。

米博华:新闻评论历来与时局密切相关。因为评论研究对象就是“当前形势”,更因为评论对形势的走向会产生强烈的影响。稳定和发展决定性因素取决于方针政策,但舆论对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巨大作用。

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快速发展的情势必然使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不发展不行,但发展起来的问题比不发展一点不少;不改革不行,但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调整往往触动深层矛盾。有些纠结,有些焦虑,有些困惑,有些郁闷……这些情绪的出现应看作是变革应力的反映,值得高度重视,但不必大惊小怪。

中国舆论生态也处于变革时期。和几十年前相比,新媒体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舆论的格局。这方面情况大家都很了解,不用多说。需要研究的是在社会变革和舆论格局变化的情势下,舆论引导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

“多元”和“一体”是一个国家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多元”才有活力,“一体”才能有序。这两年,研究美国媒体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有一点印象深刻。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又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所以美国的文化是多元多样的。但美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有时几近偏执。凡与美国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均不容忍,甚至视作敌人。也就是说,美国社会看上去很多元,其实又很一致。公众舆论多元,政治理念一致。姑且不论其中的是非,但这种现象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有影响的大国必有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越是多元多样,越要有国家团结的“一体化”纽带,越要有一个维系民族和谐的“一致性”伦理,以保持其价值体系的连续性和基本一致性。我们在讨论评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从这样一个层面观察和思考。

越是多元多样,越要有国家团结的“一体化”纽带,越要有一个维系民族和谐的“一致性”伦理,以保持其价值体系的连续性和基本一致性。我们在讨论评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从这样一个层面观察和思考。

米博华:主流媒体和非主 流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重视评论工作,都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很正常。不发声,就不能算媒体;没评论或 极少发评论,也称不上是有影 响的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 进步,我们应乐见更加活跃的 舆论氛围、更加丰富的舆论生态,但无论哪一种媒体发声,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观点可以不同,看法可以各异,但应共同遵从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那种为了抬升发行量、收视率,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之语的,不值得提倡;那种不顾事实、先入为主、强加于人的,不值得提倡;那种极端情绪化、用谩骂和挖苦损毁别人名誉的,不值得提倡。

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的观点百分之百的正确,但至少应该做到,我们论是说非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好,我们臧否人物的态度是与人为善的。优秀的评论作品、令人信服的评论家不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够客观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米博华: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每年推出一本,已连续多年,对每年的热点问题都作了认真分析和评述,我从中获益不少。一、对几乎所有热点问题都有论列;二、邀请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和领导干部参与撰稿审稿,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三、提供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文章也是新闻评论;从业务角度看,写得相当专业。

成功的经验总是相似的。这几年《人民日报》的评论影响渐大,也是努力做到既回应社会热点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困惑,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一些问题。今年以来,《人民日报》发的两组评论影响较大。一组是以本报评论员形式刊发的“换届之际说政德”计六篇(见《人民日报》2月6日至2月17日),针对各地领导班子换届过程中,干部的思想问题,从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等六个方面着力阐明“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基本观点。一组是以署名文章形式在“人民论坛”刊发的“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计六篇(见《人民日报》6月12日至6月22日),针对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从利己主义、极端化倾向、庸俗消费等六个方面,辨析真伪,澄清是非,引导舆论。这两组评论还有其他评论,在观点上或许有可以商榷之处,但出发点是迎着问题上,不回避矛盾。评论部同志提出的选题设想,体现了责任担当,体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虽然有针对性的评论往往会有争议,针对性越强的文章就越难以驾驭,但不能因此而用大话空话套话搪塞之。当然是希望给出一个正确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唤起人们对正义和良知的思考。不是所有热点问题都适于马上给出回应,但对那些带有思潮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我们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努力地加以破解。

米博华:评论的多元格局是时代产物。细分,又可以作一些分类。就媒体性质而言,可分为官方声音和民间声音;就媒体的传播方式而言,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就媒体的传播主体而言,可分为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如此等等。

多元而有序,需要各种发声的媒体都能够摆正位置、各负其责。官方媒体代表一级政府,因此必须强调其观点与国家基本政策的一致性。其实,读者包括海外读者也是这样看的。《人民日报》刊发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宣示,是官方表态。非官方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代表的是个人的观点,只能被看作是个人意见的表达。强调这一点,有助于正确理解“多元”:官方媒体的工作人员,不应该仅仅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或自由撰稿者,而应该把自己的撰述看作是一种公务行为。同样,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应该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造谣而损毁别人利益,如果恶意煽动,危害国家安全,那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上述想法意在说明一个观点,越是多元,就越需要强化管理;越讲自由,就越需要自我约束。

米博华:评论是报纸的核心。作为党中央机关报,评论更是报纸的旗帜。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人民日报》社论阐述的是党的主张,其他重要评论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立场,因此多年以来《人民日报》编委会都非常重视评论工作。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我们应在多方面作出努力。

这样的努力包括几个方面:一、精心创作重头评论“任仲平”文章,就重点工作、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表明立场、发表意见。二、提高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水平,围绕中心工作,解读领导同志讲话精神、阐述国家重要改革发展政策。三、创办有影响力的专栏,如“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国际论坛”“思想纵横”“金台随笔”“声音”等。通过多年努力,《人民日报》培育出了一批风格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的专栏群。我感到,重点评论和重要栏目要有差异性,时评要有新闻性,论坛要有思想性,随笔要有文艺性;社论应该庄重,小评论必须活泼;重视从读者中汲取营养,更多地使用来稿,同时也应重视专业队伍创作,悉心打磨精品。

米博华:评论的质量取决于评论人才的水平。我们强调队伍专业化,评论工作者应有较高的评论智商。热爱评论工作的未必都适合写评论,而适合写评论的又未必喜欢这项工作。只有既热爱又适合,才算是较好的人才配置。

关于队伍建设,以下几点很重要:一、坚持不懈地进行党性锤炼,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维护党的事业和国家利益。二、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联系实际。三、学习和研究党的方针政策,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四、持续不断地加强文化建设,在工作中学习,把学习当作工作,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读书习惯。五、提供实践舞台,尤其是给年轻同志提供写作重要评论的机会。六、形成崇学重才的用人导向,对那些热爱评论工作、钻研评论业务、做出评论业绩的同志给予鼓励和褒扬。

队伍建设主要靠领导作表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在工作实践中点点滴滴地体现出来,形成传统、形成文化、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出作品、出人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脱节。在实践中培训提高要比简单地开讲座、背条条来得更具体也更有效。

米博华: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今天,我一直在新闻评论的岗位上工作,经历了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伟大复兴的各个历史时期。可以说,新闻评论是一个最敏感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发展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确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在上世纪80年代仅仅是讨论“生产目的”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就感到噤若寒蝉;仅仅是说出了“让人民生活更富裕”这样的公理,都要鼓起勇气。翻开今天的报纸,会发现无论言论的广度、深度乃至评论的语言,和国际一流媒体几乎同步。同我们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样,中国的民主政治和新闻事业同样有着长足发展。当然,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早该解决的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思想、追求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很多事我们应该也可以做得更好。

结合多年的评论工作实践,着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培养评论人才,我想说两层意思:第一,作为党报评论工作者必须完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到善于用政治家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转变。评论的题材可以多种多样,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科教等等,无论哪种题材的评论其实都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评论员不是股评员,不是金融分析师,虽然也要涉猎股市、楼市、汇市,但其基本着眼点说到底还是百姓福祉、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经常和评论部同志探讨,我们眼里的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我们脑中的文化学是政治文化学,我们的涉外论说,是国际政治学。不是说所有评论都必须和政治挂钩,但党报评论员必须有政治意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特点。坦率地说,大部分刚刚从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这方面的意识还很不够。新闻学院培养的是通用人才,传授的是专业知识,虽然也有“新闻党性”的教学内容,但远远不够。因此在党报工作实践中,需要一个新闻价值观的重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使党报从业人员懂得,评论员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事业,最大的自我价值实现,是给人民做事,为国家服务。

第二,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我们不仅要做出全面分析和正确论述,而且要对每篇言论对大局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充分的判断和评估。新闻评论不是为评论而评论,更不是文字的秀场。因此,有几点尤为重要。一是立场鲜明。探讨问题和抨击时弊,我们首先要考虑对党和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二是谨慎稳重。撰述和编发评论,都要注意党报的性质和党报工作者的身份。三是注意效果。不能说立场观点是正确的评论,就一定效果好。选题要有针对性,论述要有思想性,表达要生动活泼。应鼓励创新,尊重多样性,包容不同风格,发挥评论员的特长和积极性。四是倡导“三深入”。深入,才懂得评论和实际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才懂得许多矛盾和问题往往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不可简单化;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往往因时间地点的不同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也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化。

总之,随着阅历和经验的增加,随着对国情民情的更多了解,我们会对社会运动的规律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我们掌握的情况越多,思考越富有辩证精神,就会越接近实事求是,评论就越具有思想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本文访谈并编辑:文璐、 吴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