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拉西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在血管性痴呆中的效果观察
2012-01-30肖小华
肖小华
河南省南阳市南石医院脑六科,河南南阳 473000
吡拉西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在血管性痴呆中的效果观察
肖小华
河南省南阳市南石医院脑六科,河南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脑复康)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服用脑复康,观察组应用脑复康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智能状态量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及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复康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智能状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血管性痴呆;脑复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日常生活功能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后所引起的患者智能和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类疾病的主要种类,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但血管性痴呆至今无特效药物治疗。本文探讨吡拉西坦(脑复康)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上述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分类手册中的诊断标准[1]。上述患者经Hachinaki缺血量表评分大于7分;患者均为轻中度痴呆患者,经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均为10~26分;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均有脑血管疾病相关病灶,显示上述患者痴呆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脑部肿瘤、原发性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 75 岁,平均(60.3±6.1)岁;对照组 30 例患者,男 17 例,女13例,年龄最小 53岁,最大 76岁,平均(61.4±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合并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服用脑复康治疗,每次0.8 g,每天3次。观察组服用脑复康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脑复康用法和用量同对照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每次2.5~5.0 mg,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WMS)及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智能状态等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智能状态量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及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在脑血管疾病基础上患者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且上述症状持续超过半年以上,由于患者认知和智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诸多研究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钙离子超载等机制有关。钙离子超载导致钙稳定失衡,可导致脑内神经元死亡,而与记忆有关的神经元死亡是导致患者发生痴呆的重要原因[2-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评分情况(),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评分情况(),分)
组别 MMSE治疗前 治疗后AD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18.2±3.1 18.0±2.4 22.4±3.3 20.1±2.7 32.4±5.3 31.9±4.9 HDS治疗前 治疗后WMS治疗前 治疗后24.3±2.9 26.0±3.4 15.4±2.5 15.9±1.7 23.6±2.8 20.1±2.2 60.3±5.4 61.7±4.9 72.4±7.1 66.0±6.9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于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在抗高血压治疗中疗效显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来能够阻滞钙离子内流改善钙超载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并且能够调节脑血管平滑肌内钙离子含量,对脑内梗死病灶区域的脑血流有改善作用[4]。脑复康主要成分是吡拉西坦,吡拉西坦能够改善脑细胞代谢,对脑细胞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能够加速脑内相关信息的传递速度,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学习和记忆活动有改善作用[5]。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智能状态量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及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脑复康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智能状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1]胡伟,谢辉,陶连方.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子治疗老年痴呆3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3):38-39.
[2]梁国聪,石胜良,毕桂南.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5):661-664.
[3]李梅,高维滨,杨续艳.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734-4735.
[4]赵建红.苯璜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56-55.
[5]徐玉林,陈新英,徐少全.盐酸多奈派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报告[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5):64-65
R971
A
1674-4721(2012)06(b)-0064-02
2012-03-26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