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基于对某高校抽样调查的研究
2012-01-30李国武李玲玲
李国武 李玲玲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1)
互联网和各种电子阅读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纸质文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电子化和屏幕化的阅读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新型阅读方式。学者们已对大学生电子阅读的载体、内容、时间和特点[1],以及互联网给大学生阅读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探讨[2]。有些学者认为,电子阅读呈现“浅阅读”趋势,是快餐式的阅读[3]。也有学者认为,电子阅读给纸质阅读带来了冲击,纸质阅读的地位将下降[4]。不过,以往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通常只针对电子阅读本身,相对忽视了对纸质阅读状况的调查,特别是缺乏对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比较和关系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必须要同时研究分析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
基于对某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本调查报告试图从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状况进行描述、比较和相关分析。重点探讨如下问题: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基本状况如何?是否纸质阅读是“深阅读”,而电子阅读是“浅阅读”?是不是上网时间越多的同学,纸质阅读越少,电子阅读越多?是不是电子阅读越多的同学,纸质阅读越少?
一、对调查数据的说明
文章中所用数据来自于笔者在2011年5月对北京某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开展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当时该校共有8,198名本科生,我们确定的样本规模为550人,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523份。具体的抽样方案是:我们先把学生宿舍的房间号作为抽样单位,从学生处得到所有学生宿舍的房间号,根据各年级学生总数的比例,我们分别从各年级所有宿舍中随机抽取房间号,共抽取样本550个。然后,调查员入户时从抽中的每个房间号中以摇床号的方式随机抽取1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当场填答、当场回收。根据有效问卷计算的性别分布和年级分布与该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中的性别和年级分布非常接近,表明数据质量很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调查只在一所高校进行,有些发现可能无法推及到全国所有高校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的纸质阅读状况
纸质阅读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阅读方式,主要包括对报纸、期刊、杂志、图书、打(复)印文本等的阅读,也常被称为传统阅读。
1.纸质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调查发现,该校大学生每个月平均每天纸质阅读时间的均值为2.40小时(标准差为2.37),每学期阅读纸质图书(考试辅导书、教科书和杂志也包括在内)的平均数量是18本(标准差为16.43),阅读纸质学术论文的平均数量为7.19篇(标准差为12.95)。有25.6%的同学没有阅读过纸质学术论文。
2.纸质阅读的内容
从大学生平时经常阅读的纸质内容来看,选择比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文学艺术类图书(64.82%)、教科书(43.79%)、非学术类杂志(38.43%)、报纸(31.93%)和考试辅导书(24.67%);而学术著作(18.16%)、科普著作(14.15%)和学术期刊(10.90%)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读物则处于较后位置。可见,文艺类图书、非学术杂志和报纸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学生休闲娱乐和了解时事的需求;而教科书和考试辅导书则是为了应付课程学习和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在纸质阅读内容选择上的轻松化、娱乐化和功利化倾向,而对教科书之外的专业读物问津者寥寥。
3.纸质阅读的深度
在问及阅读专业书籍的频率时,只有15.16%的同学选择经常阅读,有41.84%的人选择有时阅读,有39.73%的人偶尔阅读。如果阅读一本专业原著,有63.98%的同学更倾向于阅读完整著作,有15.71%的人更倾向于阅读内容介绍,有10.73%的人更倾向于阅读书评,有9.58%的人更倾向于阅读缩略本。如果需要阅读英文原著,有41.15%的同学更倾向于阅读双语作品,有35.58%的人更倾向于阅读翻译作品,只有23.27%选择阅读英文原著。对于纸质阅读习惯的调查发现,有41.95%的人选择了“只阅读、不动笔写”的方式,有38.31%的人选择了做批注,有22.99%的人选择了摘录好词好句,只有18.2%的人选择了做读书笔记。这些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同学认识到阅读完整专业原著而非二手文献的重要性,但是能够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的学生却很少。大部分同学对于英语原著存在畏惧情绪。“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良好读书经验,但是更多的当代大学生却是“不动笔墨只阅读”,只有非常少的同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三、大学生的电子阅读状况
电子阅读是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阅读方式,也常被称为网络阅读或数字阅读。电子阅读分为在线阅读和下载(离线)阅读两种。在线阅读是指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在网上打开相关网页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直接阅读,下载阅读是指用户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相关网站下载存放在自己的电脑、手机或iPad等其他载体上进行阅读。
1.电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根据调查,该校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为2.64小时(标准差为1.83),上网的首要目的依次为:获取信息(43.79%)、网络娱乐(33.84%)、交流沟通(19.12%)和网络消费(3.25%)。这表明,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多样化的选择,虽然更多的大学生把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的首要目的,但不可小觑的是有三成多的学生选择网络娱乐,也就是玩游戏、看视频和听音乐等。
该校学生每个月平均每天电子阅读时间的均值为2.60小时(标准差为2.49),其中在线阅读为1.41小时(标准差为1.60),下载阅读为1.20小时(标准差为1.50),在线阅读时间略高于下载阅读。该校学生每学期以电子文本方式阅读学术论文的平均数量为11.83篇(标准差为23.50)。其中,有6.7%的学生在线阅读的时间为0,有19.2%的学生下载阅读时间为0,而有28%的学生没有阅读过电子学术论文。
2.电子阅读的内容
从经常阅读的电子内容来看,按照该校学生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新闻评论(66.67%)、时尚娱乐资讯(66.09%)、文学艺术(42.20%)、专业知识(27.55%)、科普知识(15.99%)。可见,有2/3的学生主要利用电子媒介阅读新闻时事和休闲娱乐类等较为轻松的内容,而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只得到少数学生的青睐。
3.电子阅读的深度
从阅读方式看,在电子阅读过程中,有89.22%的学生经常选择浏览的方式,而经常精读的只有10.78%。同时,从阅读习惯看,在电子阅读过程中,有71.01%的学生只阅读不做任何记录,有18.48%的学生摘录好词好句,有12.48%的学生做批注,只有6.42%的学生写读书笔记。这些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同学在电子阅读过程中只是阅读甚至泛泛地浏览,不做记录,无暇思考,浅阅读现象在该校大学生的电子阅读中比较普遍。
4.电子数据库的使用
调查显示,该校68.26%的学生使用过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而只有26.68%的人使用过图书馆的外文数据库。在中文数据库使用中排在首位的是中国知网,在使用过中文数据库的同学中有66.67%的人使用过中国知网。该校学生每学期从中国知网下载论文的平均数量为9.57篇(标准差为17.94)。有50.4%的同学没有从中国知网下载过文章。
5.对电子阅读的评价
对于电子阅读的总体评价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利大于弊”(49.70%)或“利弊相当”(37.92%),只有12.38%的人选择了“弊大于利”,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电子阅读有着相当普遍的认可。根据调查学生的选择比例,大学生认为,电子阅读的优点由高到低依次为“查找便捷”(72.22%)、“成本低”(58.81%)、“便于携带”(44.83%)、“阅读自主性强”(32.38%)、“节能环保”(26.05%);电子阅读缺点的排序为“无益于眼睛健康”(71.65%)、“无暇深入思考”(58.81%)、“注意力易被转移”(38.51%)、“不便记录阅读心得”(27.78%)、“不易分辨信息价值”(24.14%)。
四、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比较和关系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进入到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存的时代。这一部分我们基于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
(一)比较分析
1.绝大多数学生最常使用的仍是纸质阅读载体
当问及“在平时阅读中最常使用的载体形式”时,根据学生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纸质阅读(73.80%)、手机阅读(29.83%)、电脑在线阅读(25.81%)、下载到电脑阅读(19.31%)和使用其他电子载体(如MP3、MP4、iTouch等)阅读(11.47%)。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最常使用的阅读载体仍是纸质文本,不过互联网已经使得大学生的阅读呈现出文本电子化和载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大学生电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已占据一定优势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该校大学生平均每天电子阅读的时间(2.60小时)略高于纸质阅读的时间(2.40小时)。这与某些研究者在上海市大学生中的调查发现“传统阅读时间超过网络阅读时间”不一致[5]。另外,该校学生每学期平均每人阅读电子论文数量(11.83篇)高于平均每人阅读纸质论文数量(7.19篇)。可见,无论是从阅读时间,还是从阅读数量看,电子阅读已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学术论文的阅读数量上电子化的方式超过了纸质化的方式。由于其便于查找、成本低、易于携带等特点,电子阅读已获得大学生的喜爱。不过,对于与课程和考试相关的教科书和辅导书,大学生仍主要采用纸质阅读的方式。
3.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内容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娱乐化、轻松化倾向
从阅读内容来比较的话,我们发现该校大学生纸质阅读内容中排在首位的是文学艺术类图书,而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则排在较后位置;在电子阅读的内容中,排在前两位的是新闻评论和时尚娱乐资讯,而专业知识则排在倒数第二位。这表明,不管采用哪种媒介进行阅读,阅读内容娱乐化、轻松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都比较普遍,经常阅读专业和学术文献的学生比例非常低。这与以往一些调查的发现是一致的,“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学生利用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消遣娱乐,其次才是学习”[6]。
4.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中“只读不写”的比例都很高
从阅读习惯看,在纸质阅读中“只阅读不动笔写”的比例达到41.95%,在电子阅读中“只阅读不做任何记录”的比例高达71.01%;在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中“写读书笔记”的比例分别为18.2%、6.42%。这些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纸质阅读还是在电子阅读中,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浅表化和简单化倾向,“只看不写”不能充分调动手和脑等多种感官的反应,这种习惯导致对阅读内容无法进行深层次思考和保持长久记忆。
(二)相关分析
1.上网增加了电子阅读,但并未减少纸质阅读
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引发了人们对上网可能会减少阅读的担忧。其背后的逻辑是上网会占用时间。不过,网络也带来阅读媒介的变革,使得大学生更易接触到电子阅读资源,因此上网时间越多的同学,可能电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越多。那么,上网与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到底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呢?
根据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上网时间与纸质阅读时间、阅读纸质书籍数量、阅读纸质论文数量都分别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虽然这些相关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并不是上网时间越多的同学,纸质阅读的时间和数量越少。我们还发现,上网时间与电子阅读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上网时间越多的同学,电子阅读的时间也越多。另外,上网时间与电子论文阅读数量之间也是正向相关。这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层次上,上网时间越多,电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也越多,但并没有减少纸质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2.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呈现互补性而非替代性关系
有人认为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这种观点背后的主要逻辑是: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用在电子阅读上多,则用在纸质阅读上就少;反之亦然。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二者在统计上应该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不过,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也可能是一种互补性关系。这种观点背后的主要理由是:人们对阅读的爱好程度是不一样的,喜欢阅读的人可能既喜欢纸质阅读,也喜欢电子阅读;如果不喜欢阅读的话,就二者都不喜欢。若这种说法成立,二者在统计上应该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变量间的简单相关分析表
根据上表的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大学生的电子阅读时间与纸质阅读时间之间、电子书籍阅读数量与纸质书籍阅读数量之间、电子论文阅读数量与纸质论文阅读数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091、0.198、0.485。
这些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阅读时间上,还是阅读数量上,大学生的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存在一种互补性而非替代性的关系。因此,认为电子阅读的增加会减少纸质阅读的流行观点至少在个体层面上是不成立的。二者间之所以存在互补性关系,我们认为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中对阅读的兴趣和偏好是不同的,喜欢阅读的同学,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都多,而不喜欢的同学,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都少。
五、讨论和总结
基于对某高校抽样调查的研究发现:(1)绝大多数同学最常使用的仍是纸质阅读载体,不过,大学生的电子阅读在时间和数量上已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来测量,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浅阅读”倾向;(3)电子阅读并没有造成纸质阅读的减少,相反,电子阅读越多的同学纸质阅读也越多。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电子阅读即是浅阅读,或者电子阅读容易造成浅阅读。我们认为,“纸质阅读是深度阅读,而电子阅读是浅阅读”的观点是过于简单化的判断,不能根据阅读载体来衡量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而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来衡量。根据研究发现,从阅读内容和习惯看,当代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浅阅读”倾向。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上传播的内容都是既有深度的、严肃的和科学的,也有轻松的、娱乐的和通俗的,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主体本身和对阅读主体的引导。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浅阅读”就没用或者不好,阅读就一定要深度阅读。实际上,阅读有着多重的功能,出于某些阅读目的,针对某些阅读内容,我们可以采取“浅阅读”的方式。例如,在了解新闻资讯和消遣娱乐的目的下,就没有必要深度阅读。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并不是每个人将来都要从事与研究有关的工作,但是他们正处于专业学习和研究训练的阶段,经常深度阅读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担心上网和电子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用于上网和电子阅读的时间增加了。然而,是否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纸质阅读时间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缺乏纵贯数据,我们尚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过,根据我们的截面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个体层面上,并不是上网时间越多的同学纸质阅读的时间越少。而且,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数量上看,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纸质阅读的多少归结于互联网的影响。实际上,阅读时间和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偏好。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对大学生的阅读指导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必须要始终重视的事情。除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之外,阅读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而且喜爱阅读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我们的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对阅读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激发不喜欢阅读的那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选择有益的阅读内容,特别是增加对专业和学术类文献的阅读。我们并不反对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阅读一些相对轻松的读物。但当今的大学生确实普遍存在着对除了教科书和辅导书之外扩展专业知识的学术文献阅读数量过少的问题。所以,任课教师要增加对学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专业文献的要求力度,学校和教师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通过开展读书会和组建读书小组等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专业原著和学术论文,图书馆要为学生获取电子文献资源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再次,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纸质阅读还是在电子阅读时通常“只看不写”。大量经验表明,在阅读过程中不动笔不思考,会降低阅读的深度和收获。我们并不是教条地建议任何阅读都要动笔墨,但是对于能够引发自己的情感、思考或者认为对自己有启发、将来能够用得上的内容要养成动手记录和写阅读心得的习惯。
最后,要根据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采取恰当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新型阅读方式,我们不可简单地拒斥它。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学生要扬长避短,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恰当地组合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比如,在学术论文的查找、浏览和筛选的阶段,电子阅读无疑会更快捷;但是对于需要精读的学术论文,纸质阅读无疑会效果更好。
[1]王洪建 边 瑶等:《高校学生电子书阅读情况实证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载《科技与出版》,2009年第6期。
[2]吴慧华 金友忠等:《大学生网络阅读的现状及其教育策略》,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3]薛 菲 张曼玲:《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证研究》,载《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1期。
[4]龙 丽刘 青等:《读网时代的纸本阅读及其发展趋势》,载《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5期。
[5][6]俞锦莉:《大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调查及辨析》,载《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