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文化活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2-01-29赵晓强李俊平白元生
赵晓强,李俊平,白元生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一、农村文化活动的意义
刘豪兴认为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村文化素质、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1]张良认为农村文化是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道德规范和意义体系。农村业余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看作是农民在闲暇时的一种语言或行为的表现。[2]
新农村需要新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农村文化究竟如何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旨是什么,却是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现实课题。[3]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签于此,本文按照经济状况好、中、差三个等次,依次选择了山西省的沁源、平遥、沁水三个县作为调研地,在每个县又依据经济状况分别选择了好、中、差三个乡镇作为调研点,在每个乡镇中又按照经济状况分别选择了好、中、差三个村作为调研村。此次调研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选择了27个村,共发放农民问卷360份,干部问卷42份,实际回收农民有效问卷348份,干部有效问卷42份。访谈对象主要是乡村干部、农民、农村教师和民间文化艺人。通过调研来了解山西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山西农村文化发展的因素,以期为山西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建议。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一)被访农民情况
在被访的360位农民中,男性占52.6%,女性占47.4%;年龄主要集中于30~60岁之间,占91.7%,年龄低于30岁的,占7.2%,年龄超过65岁的,仅占1.1%;从文化程度上看,没有读书的占4.1%,小学文化程度占30.4%,初中文化程度占52.9%,高中文化程度占10.5%,大专和大专以上仅有8人,仅占2.1%,被访农民大多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这一数字基本上符合当下农村的情况——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大都外出打工,较少留在农村。
从被访对象的家庭年收入来看,农户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较大,从几百到几万元不等,其中,在中小企业打工收入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高达35.8%的被访农户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打工。
(二)被访乡村干部情况
在被调查的42位乡村干部中,男性占78.9%,女性占21.1%;乡干部15人,村干部27人;从年龄来看,最小的是26岁,最大的是66岁,平均为40岁。被访的乡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大学本科学历者有8人,占乡干部的53.3%;大专学历者有5人,占33.3%;高中学历和初中学历者各1人,分别占6.7%。被访的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20人为初中毕业,仅有7人为高中毕业。
在所有被访的乡村干部中,村干部的月工资性收入最低,统一为每月500元;乡干部中月工资收入在2200元以上的有2人,占13.3%,月收入在1000~2200元之间的有10人,占66.7%,低于1000元的有3人,占20%。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山西省乡干部的工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村干部的工资收入较低。
三、山西省农村文化活动的现状
(一)传统的赶集、喜事和丧事等文化活动人们自觉维持着
赶集是农村居民文化活动的方式之一,一般是10天逢一集,一月3集,在集市上人们购买一些日用品,有的农民还在集市上出售自己的农产品,以换取一些货币收入。集市上人们也聚集在一起交流,了解市场价格,还了解邻里之间的生活状况。集市是交换生产和生活信息的一个场所,深受农村居民喜爱。
农村的婚嫁喜事是人们参与比较多的文化活动之一。在婚嫁喜事上,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办喜事的当事人在自己院子里摆酒席请客吃饭,因为请客的人数多,喜事前几天常常请邻居帮忙洗碗、洗菜、做年糕等,欢乐气氛重;在喜事当天还请当地的乐班演出一天,农村的一些休闲者会来观看演出,非常热闹。
农村的丧事人们也会自觉地参与帮忙,尽管丧事没有欢乐的气氛,但是人们认为今天帮了你家的忙,或许秋收或今后有事时你就得帮我的忙。丧事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一种人情投资,也是一种风险共同承担的方式。[4]
(二)门槛低易参与的活动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
文化对许多农村人来讲是劳动之后的一种休闲,他们多数人喜欢能够直接介入活动中,通俗易懂,进入门槛低,且能趣闻乐笑。从调查来看,农村居民平时从事的自我娱乐文化活动虽然不少,但多数是技术门槛低,容易参与的一些娱乐活动,或者只是被动地参与观察,自己无法融入节目其中。
农民们经常从事但难以说喜爱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打麻将和打扑克,在调研中,参与此类活动的人有些说是 “被迫”参与这些娱乐活动的。农民们之间流传 “不吃白面没吃的,不打麻将没玩的”,显示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饮食需求后的农村空白的精神文化生活。许多受访者都说,明知道打牌、打麻将、看电视这些活动是浪费时间,特别是打麻将还免不了参与赌博而引发口角之争,但大家还是从事这些娱乐活动是因为在农村实在找不出有更好的文化活动项目让大家一起参与性地娱乐了。
在农村文化活动中人们对需要动脑筋的娱乐活动参与较少。许多人很少阅读科技养殖图书、报纸。下棋等对脑力消耗较大的娱乐活动,除个别爱好者外,很少有人参与这类活动。
表1 农村居民在自娱项目上的时间花费
(三)喜爱自编自演的团体性娱乐活动
调研中,许多人喜欢感染力极强的团体性的娱乐活动,例如村委过节时组织的踩高跷、锣鼓比赛,认为这些活动热闹、喜庆,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风气。但参与这些活动要有一定的技能要求,参与门槛高,多数人被排斥在节目外,但即使由于自身条件无法参与这些活动当中的村民,也表示了对这类节目的喜爱,因为他们更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能给人增添生活的愉悦感和村庄的喜庆气氛。
(四)缺乏带头的能人
首先表现为懂乐器通曲艺的人年龄大且数量少。国家实施城市化战略,大量的农村精英通过受教育进入城市工作,留在农村的人多数对乐器和曲艺不了解。现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人年龄多数在55周岁以上,而且是文革时期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来的文艺才能,他们虽然懂乐器,但人数少,而且节目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符合中老年人的口味,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其次表现为部分文艺骨干积极性不高,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5]
(五)乡村较少组织文化活动
笔者所调研的3个乡政府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但就这一点文化活动也没有连续性,往往是有的年份组织,有的年份不组织;经济实力好一点的村委有时除完成乡镇指派的文化活动外还在一些传统节日举办唱戏、闹元宵等活动,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等,但组织次数每年也不超过5次。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参与人员一般是邻里之间、本村之间,外村人员参与本村娱乐项目的人数很少或几乎没有。
(六)剪纸纳鞋垫绣花等一些对技能需求强的文化逐渐衰落
由于生产技术的变革,对女性就业观念的改变,使得许多女性不再从事针线活的学习和劳作,农村中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女性还会纳鞋垫绣花外,中年和青年女性基本不再从事此类活动,因为这类事情费时但不挣钱,例如手工纳一双鞋垫,从布置鞋垫、画图格、上线等最快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一双这样的鞋垫最多能卖30元,平均一天才挣4元,而机器做的同类鞋垫市场售价仅为5元一双。同样,电脑打印的纸花替代了手工剪纸,导致一些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影响山西省农村文化活动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收入对文化活动的影响较大
村民的个人经济水平对其是否参加农村文化活动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本文调查中超过60岁的农村居民中如果自己有固定的工资性收入,或者是子女的收入较高,给予父母的日用生活费用较多,则积极参与村中的文化活动。如果自己没有固定工资收入,且子女收入也少,对父母补贴较少,自己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饲养牛羊猪禽或者是给别人打短工等形式来获取一些收入,这些经济活动的时间占据了他们平常生活中的较长时间,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娱乐活动,仅仅是娱乐活动的观望者。
对年轻人,如果他们家的经济条件较好,女性则一般是在家全心看管小孩、给家人做饭,这些人不用出去打工,有较多的剩余时间,她们参与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多,而男性则一般既要打工又要少量地种点庄稼,导致男性的娱乐时间较少。调研中还显示出一些没有出去打工的年轻人,经济收入虽然少,但空闲时间多,他们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时间较多。农村个人的收入水平对参与娱乐活动的影响表现为有稳定工资收入的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时间较多,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群体和收入较高者的空闲时间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时间较少。
村级集体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影响着农村文化活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丰厚的农村,正月十五组织村民闹元宵节,每年或每两年请剧团唱一次戏或者表演几场歌舞,或者组织村民进行篮球比赛等活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农村,没有资金组织集体的文化活动,有的农村连续多年都没有组织过一次闹元宵,花费上万元请剧团唱戏这样的“奢侈”活动更不敢想。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多者组织次数和组织活动的方式较多,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者,组织次数较少,组织的活动方式也单调。
表2 村集体经济收入对娱乐文化活动的影响
(二)是否有乡镇或村委组织
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一般分为乡镇组织、村委组织和村民自我组织三个层次。目前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比较弱。
根据调查,本次调研的3个乡一般是每年组织各个行政村进行一次文化活动,或者两年才举办一次文化活动。一般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举办一次元宵节擂鼓或踩高跷比赛,很少组织 “电影进村”等活动,而且组织各个行政村举办文化活动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这类活动多数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下发到各个村的,且多数没有资金支持,而不是乡镇政府基于村民的爱好而组织的,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则此类活动很难组织起来。
经济实力比较好的村,每年除了组织村民完成乡镇政府指定的乡级文化活动以外,还自己组织看戏等活动。但组织唱戏活动农民没有参与性,只有在指定的唱戏日子被动地看戏。而经济实力弱的村,能完成乡镇政府指定的任务就不错了。
村民自我组织,但是力量弱小,对组织者个人依赖性很强,如果该组织者不再参与该活动,则这个活动就难以延续下去。一般是村中的收入较好、名誉好或者是爱好者自发地组织。例如平遥县的石城村,村中的妇女主任爱好跳健身操,自己组织了20多名女性每天下午5点开始跳操,这种个人组织的活动对该妇女主任的依赖性特别强,如果该妇女主任有事外出或感冒生病等,则她们的健身操便会停止,该妇女主任坚持带领大家跳了4个月,4个月后参加跳健身操的团队解散了,因为没有人组织比赛给予她们一点物质或者精神奖励,慢慢地她们的激情也没有了。
(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器材。[6]现在的农村娱乐活动大多数是在人缘关系比较好的个人家中或者庭院里开展,受个人影响因素较大。如果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干净暖和的室内活动地点,则天气冷或者下雨时能在室内开展文化活动;如果有干净宽敞的室外活动场所,则可以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助于娱乐活动的发展。
娱乐活动器材对文化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健身广场没有健身器材,象棋活动室没有象棋,锣鼓队没有像样的锣鼓,小型的活动器材经济收入好的爱好者可以自己购买,大型的活动器材比较昂贵,人们不会自我掏钱购买,器材缺乏导致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和文化活动的类型减少。实际调研情况也证实了农户用于文化活动的支出较少,从被访农户家庭的支出情况来看,农户的文化消费偏低,全年文化开支不足100元的农户占1/4,文化开支在100~300元之间的占66.1%。文化开支在500元以下的占91.1%,文化开支大于500元的仅占8.9%。
表3 被访农户全年的文化支出
调研显示,如果去除孩子教育支出部分,农户文化娱乐支出的绝对数量小,被访农户的全年文化支出平均为266.5元,相比花在人情礼往方面的平均支出1205.2元,农民的文化消费占农民支出比重较小。这表明相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增加幅度相对很小,政府或者村集体有必要拿出资金来购买一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所必需的活动器材。
(四)村庄的人口数量对文化活动的影响
对9个乡镇的调查表明,近几年春节组织的乡镇文艺活动比赛中,获奖的村庄人口常住数量都在1000人以上,少于1000人,则一些团体性的文艺活动难以演出,可见村庄的人口数量会影响农村文化活动。[7]村庄的人口数量太少,一些团体性的文化活动难以组织,因为人口太少的村庄一般村集体经济实力弱而且缺乏 “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一些或多或少带有一点艺术性的文化活动需要 “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一个村庄人口较多,则各类爱好者虽然不多,但也能凑合在一起演出一些团体性的有点文化技能的活动项目;如果人口少,则各类爱好者较少,很难凑齐节目要求的会“吹、拉、弹、唱”的人数,一些团体性的技能性的活动节目难以演出成功。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目前农村文化活动主要由过节、喜事等传统文化,门槛低易参与的打麻将、看电视等自我娱乐性活动和门槛高参与性低的有技能要求的娱乐性活动组成;农村的文化活动能人逐渐减少,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逐渐减少;经济收入、基础设施、组织和村庄的人口数对农村文化活动有较大的影响。
(二)建议
1.增加农村文化的资金投入。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7]发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充足了,便可以给农村修建文化活动场所、配套文化活动器材,甚至可以给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组织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促使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2.定期举办农村文化活动节目比赛。县或乡镇如果能定期举办农村文化活动节目比赛,也可以说是从组织上重视了农村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例如文化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可以定期举办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农民秧歌会、闹元宵节、打篮球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9]鼓励有特长的文化活动积极者组成文艺团体,把村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县妇联可以组织农村妇女开展传统的手工艺比赛,对精致的手工制作品给予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做到既能增加参赛人员的收入又能保护传统工艺品的加工技术。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帮扶一些农村有文艺爱好特长的人学会吹啦弹唱等技能;二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10]三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建好文化课,给学生们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
[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
[2]张良.实体性、规范性、信仰性:农村文化的三维性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2010(2):87-96.
[3]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 [J].中国农村观察,2007(2):62-69.
[4]赵晓强.我国农村家庭常见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2008(8):85-87.
[5]郑凤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12-115.
[6]江金启,郑凤田,刘杰.私性不足,公性错位: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问题分析 [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9-23.
[7]郑风田,阮荣平.农村居民文化福利以及文化需求分析——基于河南省嵩县农村的调查 [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5):3-7.
[8]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J].农业经济问题,2007(1):56-61.
[9]佚名.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EB/OL].(2011-12-25)[].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dcbg/75096.htm.
[10]崔海兴,郑风田.“三农”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出路[J].现代农业科学,2009(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