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分析探讨
2012-01-29吴乔联吕玉兰
吴乔联 吕玉兰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昆明 65020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6例,男78例,女58例;年龄8~63岁,切口感染18例,感染发生率13.2%。
1.2 影响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成因
1.2.1 阑尾的病理改变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本组阑尾穿孔15例,并切口感染5例,感染发生率是33.3%;而未穿孔121例,并切口感染13例,感染发生率是10.7%。
1.2.2 病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本组7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在24h以上,并切口感染有16例,感染发生率为21%;60例发病至手术时间在24h以内,并感染2例,感染发生率为3.3%。
1.2.3 切口保护方法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本组4例采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并感染0例;36例使用肤贴保护皮肤,并感染4例,感染发生率为11.1%;96例常规皮肤保护,并感染14例,感染发生率为14.6%。
1.2.4 腹腔引流管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7例引流管经原切口引出,并感染2例,感染发生率为28.5%;33例引流管经腹壁另戳孔引出,并感染4例,感染发生率为12.1%。
1.2.5 术前使用抗菌素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88例术前使用抗菌素,并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为11.4%;48例术前未使用抗菌素,并感染8例,感染发生率为16.6%。
2 讨论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2.1 阑尾炎的病程、病理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阑尾炎病程长、炎症重,如并发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时,腹腔污染严重,引起切口感染比一般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显著增高。因此,对急性阑尾炎做到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2.2 有效的保护切口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切口保护方法,减少切口受污染的发生,尤其是在并发穿孔时,由于腹腔污染严重,保护切口感染非常重要。将腹膜提出至切口外,减少切口各层组织受污染的发生,是最有效的保护切口的方法,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2.3 腹腔引流管从腹壁另戳创口引出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当腹腔引流管从原切口引出时,由于引流管影响切口对合,易出现腔隙,不利于切口的愈合;且腹腔引流液可随同引流管污染切口各层组织,可提高切口感染率。腹腔引流管从腹壁另戳创口引出避免了上述弊端,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2.4 手术前使用抗菌素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一般手术前1h静脉点滴抗生素,可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2.5 药物冲洗
一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腹腔内无需灌洗;周围有少量浑浊液体时,可以使用纱布吸收液体,也不灌洗;如果术中发现腹腔内存在大量脓液,应考虑吸除后用甲硝唑或双氧水、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稀释液局部灌洗,腹膜外切口在缝合前也用药液浸泡切口3~5min,也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3 结语
作为基层外科医生,应从医生角度预防阑尾切口感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皮肤准备
皮肤的暂住细菌通过备皮可以明显减少,从而降低切口感染概率。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毫毛没有必要剃除,避免损伤使细菌人侵人体。皮肤准备与手术时间相隔以短暂(<30min)为宜[1]。
3.2 切口的选择与保护
理想的手术切口易于接近病灶,显露良好,利于操作,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暴露感染,故诊断明确的阑尾炎以麦氏点切口为最佳选择。腹膜炎严重的患者,术中应考虑切口延长方便,取腹直肌旁切口。切口大小适当,不可强求小切口而过度牵拉、损伤组织。切开腹壁,不可做任何潜行分离,避免手术过程中脓性分泌物潜流、污染、贮留于人工形成的腔隙中。皮下小出血点钳夹数秒松开,无出血现象不结扎,尽量降低线结异物存留,并避免大块结扎组织坏死。切开腹膜时先开小切口并备好吸引器,如有脓液溢出立即吸净,再扩大腹膜切口。腹膜打开,应常规将腹膜切缘外翻固定于皮肤巾上。
3.3 药物冲洗
一般腹腔内有少量浑浊渗液或脓液时,可以使用纱布吸除即可,不必灌洗,否则反而容易扩散;如果术中发现腹腔内存在大量脓液,则应考虑吸除后用抗生素局部灌洗,腹膜外切口在缝合前也冲洗。
3.4 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应用可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2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目前的做法是术前1h内静脉注射1次,术后再使用1次或24h内使用。手术48h后感染已经形成,此时使用抗生素已经失去预防意义[2]。阑尾感染以厌氧菌和大肠杆菌为主,选择的抗生素应针对二者而联用。对比较严重的阑尾炎合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者,抗生素应为治疗性应用。应用的剂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阑尾炎手术虽然是比较常见,手术方式也已经是非常的成熟的外科手术,但是作为外科医生,应该重视每一台手术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基层医院。对此类手术采取合理的处置方案,才能有效避免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1] 何瑾汾,李卿,江金燕.10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2).
[2] 关俊英.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