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分析研究
2012-01-29于春会付会贞
于春会 付会贞
数学作为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的发展正处于由具体性思维转向抽象性思维的过程,具有好动、好奇等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将学生形象性思维与抽象性知识整合起来,以信息技术作为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激活学生兴趣
兴趣作为激发小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只有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对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采取填鸭式、强制性教学方法,将不利于小学生探究真理,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外,鉴于小学生的特殊性,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可能由于厌倦、枯燥、乏味而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1],因此在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思维发展,在课堂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1.2 优化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计算机、电影、投影、教学具等多媒体,将原本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小学生的感官带来各种刺激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转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的演示为主,将原本难以用语言讲解清楚的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方式简化表现,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2]。
1.3 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容量匮乏的弊端,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集合图像、文字、动画、声音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与小学生的生活贴近,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理解数学、使用数学[3]。
2 有效途径
2.1 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部分,涉及很多概念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发展阶段来说,更容易掌握直观、静止的图像,对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通过应用信息技术,集合文字、声音、图像等,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学习“分数”过程中,由于这一概念非常抽象,因此教师可选择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画面中将很多物体当做一个整体,然后划分为若干份数,以分数形式表达其中一份或者若干份。这样为进一步了解份数做好铺垫,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学生在通过多媒体已经形成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分数的意义[4]。利用多媒体表达抽象的概念,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概括出来,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能力。
2.2 注重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对于小学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来说,都有重点和难点之分,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正是教师必须思考的话题,也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存在思维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如果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将原本难以讲解、难以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将更利于学生的接受。例如,在学习“角”的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角的概念,如何突破“角的大小与哪一因素有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所在。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显示屏幕中展现出各种大小不一、边长不同的角,先由学生自主观察或者小组讨论,对这些角进行对比、分析[5];然后由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在动态观察中不难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开度有关,但是跟边长无关。通过这种演示教学方法,很容易传达教学关键点,学生可在兴趣中获取知识,体会成就感,进而激发求知欲望。
2.3 激活创新精神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先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件中展现出两个小朋友分别从两个地方相对行走的动态画面,将两个人行走的方向展现出来,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相对行走、相向行走和相背行走,这样就可理解应用题中涉及的各种相遇关系。然后,教师重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朋友分别从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过程;再通过动画形式画出两个小朋友走过的路程、相距的路程直到两人相遇,全过程展现“相遇”的概念。正是由于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相遇的过程直观表现出来,并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情景相一致,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渴望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6]。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价值与优势,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2.4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通过在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为课堂注入全新活力。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为学生寻找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将计算机网络作为有效工具,将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过程中,应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可通过网络查找与“百分数”知识相关的内容。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利用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具体讲解和分析。学生学习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材料,比教师提供的材料更加感兴趣。这样,学生在课前已经为课堂奠定基础,已经与知识建立联系,并增强参与意识,激活探究热情,提升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水平。实际上,由于数学学科的特征,其教学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将枯燥的知识拓展、发散,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探究知识的过程,进而增强探究能力,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3 结束语
由上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注重其应用的合理性、适时性,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科学价值,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提高能力水平。
[1]龚秀群.浅谈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课程:教研版,2011(8):6.
[2]孙雪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1(7):171.
[3]王志华.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学魔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措施初探[J].教师,2011(10):35.
[4]顾爱忠.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导入环节的有效运用[J].江西教育,2011(9):57.
[5]次旺顿珠.现代教学论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读与写,2010(8):165.
[6]马小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宏观走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