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细节实现高效课堂
2012-01-29陈峰
陈峰
我们所说的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及其中的教学活动。我们关注细节,实际上就是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计算机操作习惯,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里教师往往注重操作技能的讲授,很少去关注教学细节,给课堂留下一份缺憾。笔者从多年的教学中对此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来提升教师素养,造就精彩的信息技术大课堂。
细节一:教学语言不规范,教师演示操作随意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非师范毕业,重技术,轻教学,部分教师教学语言和操作也不规范。公开课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点击鼠标”(单击鼠标),“点叉叉”(单击关闭按钮),“屏幕”(显示器)……教师在课堂操作讲解中,语言表述随意,没有严格使用计算机专用术语,忽视了对学生积累计算机专用术语的训练。此外有些教师操作习惯也很不规范,比如在讲解网上下载图片时,教师为了操作方便,随便取个名字就直接将图片默认保存,大部分学生也依葫芦画瓢。试问这样的保存有意义吗?难怪部分学生经常向教师求救:“我保存的文件怎么找不到啊?”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在他们眼里,教师就是权威,是正确无误的。这是有悖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的。
措施1:严以律己,规范言语。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中尽可能不讲废话,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
措施2:以身作则,示范精确。如在保存文件时,告诉学生首先要选择好保存路径,然后取个有意义的文件名,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信息的检索查找等。
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提高信息素养。
细节二:教学任务设计不合理,影响课堂实效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青睐有加,公开课上使用更是乐此不疲。然而近年来任务设计有被滥用和泛化的趋势,任务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公园”,在讲解景物布局时,按照书中的范例,规定学生何处画凉亭,何处置草地;亭有多大,草有多深。最后学生呈现的作品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化的创作。虽然这样的任务也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合理运用此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措施1:考虑学情,以生为本。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低年级学生,多设计情景式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池塘里的小蝌蚪”一课,用Flash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入,以故事情节的展开来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子任务,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
措施2:围绕目标,以学定教。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如“一份邀请书”一课,在出示修饰文字任务前,教师问:“同学们,邀请书中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学生就会回答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这时教师又问:“为了让他人更好地阅读这份邀请书,我们一般会在邀请书中突出这些重点,那你会怎么做呢?”引出文字修饰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此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措施3: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比如在Word表格教学中,让学生制作一张课程表、通讯录,都是非常实用的,不仅让学生学会表格的制作,而且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措施4:合理开放,拓展创造。任务设计要有开放性,给学生一个发挥创造的空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如在教学“艺术字标题”一课的拓展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多幅宣传画,提出利用艺术字为宣传画设计一句标语。为了不束缚学生创作的思想,教师不对宣传画标语的内容和艺术字式样作硬性规定,给他们一个发挥创造的空间。
细节三:课堂评价方式单一,课堂缺乏活力
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男教师,不善于课堂评价,使得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软肋。近年来,教师在课堂评价方面虽有改进,也把评价的权利“退还”给学生,但是没有履行好“评价组织者”的职责,甚至有些教师只充当了一名听众,课堂评价犹如一盘散沙,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样的评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学会多种评价技巧和方法,机智地用好评价策略,为课堂增色,促进学生发展。
措施1:跨科听课,积累方法。教师要注重精彩评语的积累,多听听其他学科的公开课,特别是语文学科,学习借鉴好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策略。
措施2:全面客观,缺一不可。教师不应仅仅评价最终的作品成果,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在课堂中引入过程性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措施3:师评生评,合二为一。教师在把评价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应告诉学生如何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要当好评价的组织者,穿插点睛之语,让评价更自然、更和谐。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评价得也很精彩。”“你觉得他的作品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呢?”等等。
措施4:鼓励为主,激活创意。评价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精彩的评语,多用激励性的评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你的这份电子小报设计得很不错,如果你再好好把握一下版面色彩的话,你的作品会更漂亮。”“不要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细节四:面对突发问题,教师束手无策
教师都希望上课过程中不出现突发问题,特别是公开课里。然而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碰到最多的问题还是计算机问题。课堂上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电脑提示有漏洞,窗口一直弹出来,我应该怎么办?”“老师,我中文打不出来。”“老师,我死机了。”……叫声此起彼伏,教师忙得不可开交,脑门直冒冷汗,生怕公开课上砸。出现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年龄小、操作能力差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平时过于依赖教师,习惯一有问题就哇哇直叫,要教师解决,没有养成跟计算机打交道的习惯,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师一旦碰到这种问题,切勿急躁,要沉着冷静,善于利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发问题。
措施1:人机对话,耐心交流。日常教学中,渗透人机对话的思想,告诉学生使用计算机,要学会和计算机交流,耐心地查看计算机提示语,并学会根据提示作相应的操作。
措施2:准备到位,悄然解困。课前检查一下计算机使用情况,确保电脑能正常使用。事先跟学生讲好,如果上课过程中碰到电脑问题,不要直接叫喊,鼓励他们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先跟旁边同学合用计算机,等到教师巡视的时候再举手示意,请求帮助解决。
措施3:安抚学生,有序上课。教师在学生练习时,查看解决学生碰到的突发问题,快速处理;如不能在短时间解决的,安抚好学生,让他跟身边同学合用计算机,使课堂教学不受影响。
措施4:重在积累,提高能力。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上到一半居然停电了,但那位教师不慌不忙,最后把课完整地上下来。可见教师平时要多积累应对课堂突发问题的解决方法,多做预案以备不时之需,提高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教学无小事,处处是细节。细节,是课堂的真实体现。关注教学活动的细节问题,虽然不能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却能帮助教师审视教学行为,不致偏离教育的本原。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做到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的精彩和独到,就能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处见功力。总之,精彩的课堂源自精彩的细节。
[1]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