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诗歌教学设计之路——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感悟

2012-01-29浙江省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苏轼

王 勇(浙江省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

浅探诗歌教学设计之路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感悟

王 勇(浙江省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对诗歌教学应予以高度重视。

反观中学诗歌教学的现状,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淡化确已有些时日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1)老教材自身容量过小,窄小的篇幅,点缀一些古诗词,让一两首新诗插足其间,编者恐怕已是很费心思了。(2)高考应试教育使教学过程功利化,能直接引导学生同时进入阅读与写作两扇大门的,自然是记叙、议论与散文文体,诗歌是不在其中的。这种种原因也使得许多教师不会去关注诗歌教学的设计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如何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诗歌教学?我做了一点探索和实践,旨在尽量科学地设计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永正曾说:“悟性和灵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艺术中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充分地提高鉴赏理解诗歌的能力,培养自身的悟性与灵性。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许多诗歌可以让学生用其独特性的视角切入,如教授《虞美人》时,我想让学生挖掘这首词,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来切入教学。一般词都是有题目的,这首词恰恰没有,于是我让学生给这首词取一个合适的题目,依据这些题目,我抓住“你为什么取这个题目”这个中心问题,顺势领起整个文本,探讨本词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等。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我通常先让学生讲,然后再点拨。如教授《挥泪斩马谡》一文时,我介绍《三国演义》的卷首词,问学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化用了哪首著名的诗歌,学生很快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这样一来,学生觉得诗词不是很陌生,减少了畏惧感,也增添了“以诗解诗”“以词解词”的乐趣。

二、教学设计注重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会提高学生感知诗歌的能力。比如艾青的《北方》,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课堂上的揣摩练习、教师精心设计的训练题很重要,但最主要的在于营造一种感受诗人情感的气氛。于是,我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被我带入诗歌的情境中,把握了诗歌的脉搏,把自己对热爱祖国的理解化作与诗歌相适应的曲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层面上,还不能通过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来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思考,怎样的设计能给高一的学生带来帮助,进而培养他们感知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贯穿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我们如何使“协作”贯穿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怎样合理地安排好协作时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精神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必然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教授《锦瑟》一诗时,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但是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说到“一篇《锦瑟》解人难”,到底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学生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学生们相互协作,经过小组讨论得出观点。有了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协作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

四、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实施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信息等)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借鉴了很多名师设计,搜集了许多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苏轼在被贬时期的相关作品,从作品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本词的情感以及蕴涵其中的深邃哲理。在深入解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们又产生了新问题:既然苏轼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为何会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我随即请学生讨论并做适当点拨,进而请学生联系苏轼生平,对苏轼其人做出评价。学生们从资料中感受到苏轼是一个爱国为民、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从而很快明白,苏轼只不过是向“江月”抒发愁闷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设计上必须突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重要的是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创设问题,把提高学生感知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视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

在当今的诗歌教学中,要探讨的问题实在很多,需要教师们的钻研与探索。正确有效的诗歌教学设计,对诗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引领我们完善自己的诗歌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协作苏轼
从善如流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苏轼“吞并六菜”
团结协作成功易
苏轼吟诗赴宴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协作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