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和谐问题浅析
2012-01-29李海燕
李海燕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1)
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和谐问题浅析
李海燕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1)
和谐校园建设所贯彻和落实的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内容包括每一位教师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客观上存在着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划分。弱势教师群体的产生是校内矛盾的集中反映,其规模扩大以及心理失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给校园带来很多不和谐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不可忽略弱势教师群体,必须及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充分的关怀。
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和谐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层面是人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部事务持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师心理和谐和个性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客观上存在着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划分。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不可忽略弱势教师群体,必须及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充分的关怀,帮助他们构建起和谐的心理状态。心理和谐的教师越多,校园和谐程度才会越高。
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的分类
经济弱势群体 经济条件反映了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资源占有或享有情况。经济弱势群体是指在物质资源分配和获取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群体。首先,高职教师收入分配体制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造成部分教师在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方面必然会低于其他教师,如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低职称教师与高职称教师、低职位教师与高职位教师等之间就存在经济收入的差异。其次,教师个体在正常收入之外的资源获取能力方面有强有弱,在家庭经济负担方面有重有轻,这也是教师经济弱势状态形成的原因。
能力弱势群体 能力弱势群体是指在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过程中表现出工作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群体。能力弱势教师群体主要包括:(1)教学能力弱势群体。这部分教师可能在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上有所欠缺。此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也使得一些教师实践技能凸显不足。(2)科研能力弱势群体。为数不少的高职教师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自己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教学上,科研相对次要甚至可以忽略,最多就是为了评职称而进行科研突击,因此,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不高。此外,高职院校的广大青年教师,由于资历、职称、学术地位等处于劣势,很难有参与高质量科研活动的机会,科研能力难以快速有效提高。(3)管理能力弱势群体,高职院校开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又要求管理能力的转变和提高。但部分管理人员没有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适时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权利弱势群体 权利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只承担了义务但无法公平地享受权利的教师群体。权利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青年教师群体。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扩招发展期,学生人数骤增,人才培养任务非常繁重。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在短期内招聘了大批青年教师,大部分教学工作任务(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都交由青年教师来承担。受制于已有体制,青年教师在个人经济收入、职称晋升等方面相应地缺少实现自己权利主张的机会和途径,难以保障自己的义务承担与权利享有之间的公平匹配。在青年教师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编制外人员,他们的权利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资源弱势群体 我国许多高校隶属于各级政府,形成了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资源分配模式,行政权力客观上处于优势和支配地位。行政职级是资源分配的重要衡量标准,行政人员或者行政职级高的人员比一般教师在资源获得上占有优势。此外,高职院校中还存在强势专业和弱势专业,相比之下,弱势专业教师自然属于资源弱势群体。由于一所高职院校总体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争夺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即在形成资源弱势群体基础上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心理弱势群体 处于发展期的我国高职教育除了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高职教师在承担一般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担负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压力非常沉重。很多高职院校的现有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成人高校的教师和新上岗青年教师组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压力非常大。高职教师在经济条件、教学条件、社会地位、学术地位等方面与一般本科院校教师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高职教师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就会造成心理失衡。
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失衡的表征
职业认同感低 职业认同感是教师作为个人和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受学校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完全认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感受。教师职业认同感反映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深层次理解,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往往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是“待遇偏低、地位不高、任务繁重”,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无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难以激发出对高职教师职业的热爱情感,也很少感受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职业认同感低,一方面,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因为教师缺乏热情的教学很难保证优良的教学质量,学生也难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职业倦怠 与其他行业从业者一样,职业倦怠是教师群体特别是弱势教师群体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消极工作状态。职业倦怠的起因是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内外因素导致教师身心俱疲,最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职业倦怠不能唤起、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兴趣不高或信心不足,以消极、否定或冷淡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学、科研或管理。职业倦怠首先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水平的发挥,产生不了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教师职业倦怠还会形成负面感染,即教师的消极情绪会通过其言行举止传染给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生的身心发展。
职业道德失范 弱势教师群体职业道德失范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缺失或者缺乏有效性,难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出现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职业道德失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敬业奉献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薄,不讲义务,不讲奉献,重利轻义、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二是工作态度简单粗放,特别是在学生管理上缺乏热心和耐心,对学生采取疏离、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公平地对待学生,甚至出现侮辱或讽刺学生等现象。三是为人师表意识欠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很难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此外,一些教师不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不良的印象。
抵触意识强 教师弱势群体往往自身综合素质较弱,或其在物质条件、权利和权力、社会资本、发展机会、社会认同、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境况会使他们不满意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愤懑、躁动等抵触情绪,在行为上则不服从学校管理,不履行教师职责。当他们遇到更为不平等待遇和更为劣势境遇时,这种抵触心理会被强化,会以更明显的行为表现出来,甚至会对学校、社会实施破坏行为,给校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带来危害。
实现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和谐的策略
关于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和谐实现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是保证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基本思路是,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来关爱和管理弱势教师群体。所谓心理契约是指组织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而每个员工也为组织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期望。具体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则体现为教师与学校双方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主观约定。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思想,重视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每个个体(不管是优势个体还是弱势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建立心理梯度关怀机制 根据不同群体心理的需求层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揭示了人类的心理需求呈梯度分布,从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到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呈现出逐级、逐步实现的过程,个体通过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和实现达到自我实现。高职院校中的优势教师群体和弱势教师群体在需求层次上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即存在着心理梯度。因此,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和谐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认清他们的心理需求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梯度关怀机制,确保弱势教师群体心理需求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并不断向更高层次需求提升。
建立心理健康训练机制 高职院校弱势教师群体心理和谐的实现有两条途径:补救途径、教育预防途径。通常人们所关注的是第一条途径,即强调对弱势教师群体现有心理失衡问题的解决,而对教育预防途径重视不够。教育预防途径的中心内容就是建立心理健康训练机制,对弱势教师群体进行心理健康训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正确的心理健康维护方法,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做到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心理健康训练机制建立要牢固确立弱势教师群体的主体地位,以此激发和调动他们自我心理良性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高职院校中的优势教师群体和弱势教师群体共同构成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相比较而言,优势教师群体在教学科研经验、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资源占有等方面都有优势,但这种优势不能成为两个群体间的分界线,不能因此造成两个群体隔界对立的局面。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在于充分发挥优势教师群体的示范、辐射及带动作用,帮助弱势群体教师逐渐改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进而推动他们在心理上实现和谐发展。
建立倾斜性激励机制 在现实中,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往往是向优势教师群体倾斜,虽然能达到鼓励先进的目的,但对弱势教师群体并没有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反而会由此造成机会、资源等一味向优势教师群体集中,进一步拉大两个群体之间的差距。事实上,弱势教师群体对公平公正的激励特别期待,他们也渴望受到关注与鼓励。因此,学校有必要针对弱势教师群体的现状,出于扶持的角度给予他们发展机会和各种有利资源。学校甚至还可以通过增权方式,加大对弱势教师群体权益的保障力度,帮助他们自助、自立、自强。
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制 研究表明,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增强教师的忠诚度和维护教师心理契约。学校有责任指导教师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弱势教师群体而言,很多人基本上没有对个人职业发展进行过科学规划,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学校组织的忠诚度较低。学校应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帮助弱势教师群体正确分析自己的技能、兴趣、动机、潜力等因素,重新唤醒他们的价值追求欲望,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不断激发他们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学校发展而努力。
[1]罗景林.建设和谐校园,重视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J].才智,2009(19):251.
[2]张正军.微观视角: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及其管理改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5.
[3]师文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3):223.
[4]朱旭东,康晓伟.弱势群体教师:内涵、问题、原因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1):57.
[5]王俊.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和谐管理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2):60.
[6]李学红,郝华.弱势群体的心理缺失及其关怀[J].甘肃理论学刊,2003(3):55.
李海燕(1964—),女,广东潮阳人,硕士,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研究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G715
A
1672-5727(2012)09-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