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2-01-29徐瑶段惠静袁士仿王梗顾灵玲马淑凤
徐瑶 段惠静 袁士仿 王梗 顾灵玲 马淑凤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集团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眼科 黑龙江大庆 163453)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增生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因慢性结膜炎症、风尘、烟雾、阳光长期刺激等致使结膜变性增厚而形成,尤其是紫外线照射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原因[1]。手术是治疗胬肉最常用的方法,单纯的胬肉切除手术复发率高达89%[2]。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原因不明,复发后变性结膜组织生长更快,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术后复发成为眼科翼状胬肉手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及封闭结膜和Tenon囊间隙的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后,观察临床疗效,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翼状胬肉患者31例37眼,男23例28眼,女8例9眼;年龄43~71岁,平均58.3岁。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滴氧氟沙星眼液,1d4次,共3d。手术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常规消毒术眼眼周皮肤,铺无菌孔巾。爱尔卡因眼药水表面麻醉后开睑器开睑,2%利多卡因0.5mL+0.05mL肾上腺素胬肉下浸润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刀片自翼状胬肉的头端0.5mm健康角膜组织开始剖切,切除深度以完全切除病变组织为宜,确保角膜上不留血管及纤维组织,继续分离胬肉组织至泪阜部,剪除胬肉头、颈部及肥厚增生的结膜下组织,在巩膜裸区覆盖浸有0.4g/L丝裂霉素C的棉片依胬肉轻重放2~4min后,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用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封闭结膜和Tenon囊间隙,取同眼上方略大于植床、带自体角膜缘上皮组织的球结膜瓣,移植片要尽量少带结膜下筋膜组织,将植片对应移植覆盖巩膜裸区,上皮面向上,植片角膜缘对术区角膜缘,用10-0尼龙线将植片与球结膜创缘间断缝合,创缘缝合要平整,不能卷曲或重叠;术毕涂典必舒眼膏,包扎术眼。
1.3 术后处理
每天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移植瓣情况,术后第2天依情况决定是否包扎,局部滴用典必舒眼药水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每天4次,7天拆除缝线。随访3~12个月。
2 结果
(1)疗效标准:治愈:角膜创面愈合,无新生血管,结膜平整,无充血及增生;复发:角膜创面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长入。(2)治疗效果:术后第2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见植片出现反应性水肿,术后第3天可见植片水肿明显减轻,部分患者有新生血管长入,角膜创面未愈合,术后第7天可见角膜逐渐透明,1周37眼角膜上皮光滑,植片轻度水肿,植片上新生血管充盈,植片成活;术后1个月,可见新生血管退缩,结膜创口愈合良好,角膜透明。随诊3~12个月,无1例复发。
3 讨论
目前翼状胬肉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方法很多,但术后还是有比较高的复发率,其复发主要原因是由于角膜缘及角膜上皮愈合较慢,使得新生的结膜上皮及增生的纤维组织移行到角膜表面而造成。因此,缩短角膜及角膜缘上皮的修复时间,控制结膜上皮向内生长,成为控制胬肉复发的关键。近几年,根据对角膜缘干细胞的研究认为干细胞为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并有阻止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侵入角膜的作用。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角膜缘干细胞减少、消失和功能丧失,导致结膜下成纤维细胞,水平侵入角膜上皮下,由于角膜上皮细胞下纤维的侵入致使前弹力层破坏,所以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受损的角膜缘提供了新的干细胞来源。本研究应用低浓度的丝裂霉素C放置在巩膜植床的创面上,针对胬肉患者病情轻重放置丝裂霉素C,重者纤维母细胞的增殖能力强,放置丝裂霉素C时间长,减少了术后复发。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彻底反复冲洗干净,只要严格控制作用时间、浓度及避免接触角膜,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丝裂霉素C属于笨醌类抗肿瘤药物,它能与DNA链上鸟嘌呤形成共价键,抑制成纤维母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胬肉术后复发[3]。同时联合进行移植术,双重的作用下有效地防止复发性翼状胬肉再次复发。封闭结膜和Tenon囊间隙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合理的封闭此间隙有利于防止肉芽肿、炎症及及眼球运动受限;同时还是一道很强的阻止纤维组织生长及胬肉复发的屏障。综上所述,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封闭结膜和Tenon囊间隙治疗翼状胬肉,方法简单,取材容易,角膜创面修复快,复发率低,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1]吕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03,21(2):45~99.
[2]孟秀文,任敏之.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3):348.
[3]Fmcht pery,Siganos cs,Ilsar M.Zntro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topical mitomycin-C after[J].Pterygium Surgery Ophthalomogy,1996,103(4):67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