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园春·长沙》案例分析

2012-01-29宁小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1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全词首词

宁小艳

1 教材分析

从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本课以词的上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景色怡人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的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可以借助这首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必要的指导,本篇主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也即把诗歌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述的境界。

2 学生分析

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基础差,对诗歌谈不上什么鉴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诗歌的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词,于不断的反复诵读中理清全词的思路,进而感受诗词宏阔的意境,体会诗人变革社会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情感。

3 教学内容设计理由

在这节课中,笔者使用多媒体教学,把优美生动的湘江秋景图片和悦耳的音乐穿插其中,在示范配乐朗诵中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笔下所描绘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渲染了课堂气氛,更利于诗歌教学。

4 教学环节设计理由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全词,理清词的思路,并进而感受本词的宏阔意境,体会诗人改造世界、变革社会的伟大抱负。

5 教法选择原因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离不开诵读,让学生于反复的诵读中理清思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赏析全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 教学效果分析

这节课上课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反复诵读全词,再加上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和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使学生对赏析这首词有了极大的兴趣。整节课中,学生反应积极,学习主动性强,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作为教师,笔者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看来,降低起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适合诗歌教学的诵读教学是正确的,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层面:理清本首词的写作思路,掌握本首词的诵读要领,熟练诵读全词。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词宏阔的意境,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体会诗人变革社会的革命壮志,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不懈努力的情感。

8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于诗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感受本词宏阔的意境,体会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革命壮志。难点:品味诗词的语言,鉴赏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9 教学设想

毛泽东诗词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由于现代的学生对诗词创作的背景不熟悉,会导致对意境的理解流于表面,而使用资料图片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堂上评点学生课前绘画的意境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本词的意境凝造离不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标示和提点,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诗词的规律。感性的录音范读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反复诵读能具体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10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是品味一首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说诗言志,诗人的志隐藏在诗句之中,只有通过我们反复的诵读,才能领会。

3)教师范读。教师播放多媒体,配合图片、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4)学生自读、范读。自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分别注音、解释,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后,教师让一名学生范读,然后和大家一起点评读音、感情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5)教师领读。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逐句读完全词,有助于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领会诵读要领。

6)鉴赏全词。

①鉴赏题目。题目“沁园春·长沙”包含两个部分,其中“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整首词的形式,是双调,共114个字,分为上下两阙;“长沙”是题目,体现了词的内容。长沙是毛泽东的家乡,是他早年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途经长沙游览橘子洲时所写。

②鉴赏上阕。开头前三句交代了什么?人物、时令、地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三句的场景: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这三句为下面写景奠定基础。在读这三句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诗人卓然而立的姿态,要读得深沉、有力。下面七句的统领字是哪一个?管到哪一句?“看”,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部分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远看山林一片火红,湘江水碧绿清澈,船只竞相往来;鹰在高空翱翔,鱼在水底翔游,万物都在竞相生长,蓬勃发展。这是一幅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富有生机与活力、绚烂多姿的壮丽秋景图。这部分诵读时应注意什么?要比前三句节奏快一些,有抑扬,有层次,激昂一些。“看”字,要读得有力度。

③鉴赏下阕。前两句,这两句和上阕在结构上有何关系?这两句对比、呼应上阕,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诵读这两句时应注意什么?作者触景生情,引发自己对昔日求学生活的回忆,所以在朗诵时要读得慢一些,要读出深沉的情绪。中间七句,“恰”在这儿有什么作用?统领下面七句,是领字。那么这七句写了什么内容?毛泽东和他的一些同学,在求学时代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讨论从这部分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形象。才华横溢、胸怀远大、立志改造中国的热血青年。这七句诵读时应注意什么?要读得紧凑,激情洋溢。最后三句,请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曾在水流最急的江中心搏击风浪,把快速行驶的小船都挡住了。这三句写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这些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诵读时要读得豪迈,读得铿锵有力。

④总结全词。请同学们朗诵全词时,看看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把整首词串起来。上阕是“立”“看”“问”,下阕是“忆”“恰”“记”。这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结构严谨,上阕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下阕先是“忆”,然后回忆和同学的战斗生活,最后一个“记”字概括全文,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整首词结构严谨,上下呼应。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怎样的一种志向?主宰世界,改造生活,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壮志豪情。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革命先辈中,有哪些人还有这样的豪情壮志?鲁迅19岁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达了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国家的报国之情。我们也要学习革命前辈的这种爱国精神,为振兴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学习。

11 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真正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师生交流中感受诗歌,在师生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备课认真,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在笔者的胸中都已经合理安排,讲课时就可以自由发挥,眼睛看着学生的反应,结合学生的每一个答案讲课,这是真正地启发他们而不是笔者的灌输。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全词首词
神回复
不吹不黑
宋高宗的眼力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
梅花引•荆溪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