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地下防水尤关建筑安全

2012-01-29冯京津

中国房地产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建筑安全防水材料寿命

○ 本刊记者 冯京津

5月26日,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中国建设报社联合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协会和企业等机构的官员、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和中外媒体代表100多人出席本次高峰论坛。

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著名建筑防水专家杨嗣信,中国防水材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玉玲,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林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季元振,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分别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筑防水、尤其是地下建筑防水与建筑安全的关系,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地下建筑防水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根烂了,大树将会怎样?

说到防水材料,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因为这个行业在中国经济的海洋里显得十分渺小,总产值不足千亿元,它常被称为隐蔽性产业,防水工程埋在地下或保护层下,好坏不易判别,因而常被人们所忽视。如果说这个小行业关乎建筑安全,恐怕很多人会感到意外。但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我国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郑重指出:“建筑地下防水对于建筑安全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建筑结构。”

有统计表明,我国建筑工程渗漏率达60%以上,多年来居高不下。根据对国内建筑事故的调查,70%以上的公用、民用建筑物事故来自屋面和外墙渗漏,特别是剧场、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80%以上都出现过渗漏事故;80%以上的地铁、隧道及市政工程都曾出现因混凝土开裂而导致的工程渗漏事故。因此,渗漏甚至被称作建筑的“癌症”。

从众多案例来看,防水都是建筑物的“短板”,除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外,还严重制约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例如,前几年北京三元桥因钢筋混凝土开裂渗漏,随后遭受碱骨料反应、碳化反应、溶雪剂氯盐腐蚀,再反复多次冻融破坏,最后被迫拆除;武汉市中山公园的武展地下通道,在使用近10年时间里渗漏不断,最后被迫封闭等待地铁修建时一并解决;武汉青年路某高档住宅小区,多栋住宅楼渗漏,开发商与建筑商、业主对簿公堂。就连北京首都机场2号和3号航站楼也有关于渗漏的报道。

防水工程的渗漏每年给消费者和社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这个数据没有机构去统计。行业里有一个算法,如果一个防水工程做不好,在使用过程中渗漏了,要把它修复过来,一般要花掉最初工程造价的5到10倍的代价,还不一定能彻底根治。

建筑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乎社会稳定。在所有建筑防水中,建筑地下防水又是“重中之重”。地下渗漏意味着地下混凝土结构可能存有缺陷,如酥松、孔洞、贯通裂缝等等。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缺陷会逐渐损伤建筑结构,引发建筑形态改变,危害建筑安全。与建设过程中出现垮塌的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水对建筑物的侵蚀是缓慢的,由于具有隐蔽性,因此,对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与其它工程防水不同,建筑地下防水是看不见的地下隐蔽工程。同建筑地下结构混凝土质量一脉相承、休戚相关。结构混凝土先天不足,如同人类遗传基因的缺陷,难以逆转。建筑地下防水质量好坏,直接反映建筑地下工程品质的优劣。专家指出,解决建筑地下防水质量难题,一定要从传统的“唯材料论”——即以“其它防水层”为主中走出来,回归到建筑地下防水的本质——结构主体防水的重视。否则,地上建筑光彩照人,地下基础却在缓慢朽蚀。有专家比喻说:“建筑好比一棵大树,如果根先烂了,大树会怎样?”

建筑地下防水寿命应与建筑寿命趋同

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说,对于百年大计的建筑物而言,建筑防水关乎建筑安全。那么,与建筑防水质量同等重要的应该是建筑防水寿命;脱离防水寿命奢谈防水效果,会失去建筑防水的现实意义。

建筑地下防水,一方面肩负着护卫建筑基础和地下结构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具有埋置地下、不可逆转的特征。因此,建筑地下防水对防水寿命的要求,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建筑屋面、室内、外墙等其他部位防水。无论是结构主体防水、还是其它防水层防水,或是多道设防的体系防水,都应以实现与结构寿命趋同为目标。

专家指出,建筑地下防水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建筑“树根”不要提早烂掉。然而,当前我国大量应用于地下工程防水的“其它防水层”,材料寿命也不过只有二三十年,与建筑百年大计的预期相差甚远。按相关标准,建筑地下防水保修期仅有5年。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寿命不匹配的矛盾非常突出,直接影响建筑安全。因此,“建筑地下防水应与结构寿命趋同”是任何从事建筑地下防水企业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

从工程角度看防水

建筑地下防水涉及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防水材料的供应与施工、细部构造、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后期维护等诸多因素,因此,建筑防水毫无争议地成为繁冗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事实上,只凭防水材料供应和防水材料施工的“合一”,无法保障建筑地下防水的整体质量。

专家指出,建筑地下防水既然是系统工程,相关企业就要打破独立作业的传统模式,抛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材料的思维,融入到整个防水关联关系中。建筑地下防水企业要作为防水质量的保障者,首先要成为防水系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要求防水企业从“被动防水”转换为“主动防水”,从源头做起,在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防水材料供应与施工、细部构造、后期维护的关联过程中,通过管理链条环环相扣,把防水的理念贯彻始终。

从工程角度看建筑地下防水就是要回归建筑地下防水的本质——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正确的御寒模式是“健壮的躯体+适度的外衣”,不应该是“虚弱的躯体+厚重的外衣”。建筑地下防水的道理亦然,重点在结构主体的防水。一味多穿“衣服”,或穿“好的衣服”,反而容易忽视“躯体”内在的“病灶”,并延误治疗。

专家在论坛上指出,当前,地下防水工程的高渗漏率反映了结构主体存在许多问题。一味地用防水材料包裹,短时间掩盖了矛盾,却为结构安全埋下隐患。很多建筑工程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渗漏,暴露出大量贯通裂缝、混凝土酥松等影响建筑安全的早期结构缺陷。因此,针对地下渗漏水,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渗漏治理,更要关注这些隐形杀手,将对当下的建筑结构质量、对今后的建筑安全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建筑安全防水材料寿命
新型防水材料在建设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防范措施探讨
防水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情况综述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实践探究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论建筑防水材料在建筑漏水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人类正常寿命为1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