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探究
2012-01-29肖红
肖 红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500)
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探究
肖 红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500)
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学习现状,以现代文学作品的互动教学为出发点,探讨了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所要掌握的三个主体问题,提出互动教学不光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更主要的是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语文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师生有效互动;能力培养
这里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或熟悉的中年亲朋,回忆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并比较自己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通过这些比较来理解人生是由许许多多的片段构成的,这些片段欢乐与痛苦交织,奋发与无为相连,从而理解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
这个阶段的互动形式主要采取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讲解营造氛围,学生在此氛围里随着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进行思考,并给予反馈。互动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在备课时可预设一些不太难的问题,逐渐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中职语文现代文学作品的编排具有很高的水准。无论是文章的格调、语言的美感,还是文化的差异性比较,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按照教学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要“坚持‘低难度,高品位’的教学思路,加强文学文化底蕴的培养”。笔者认为,现代文教学要以引导为手段,以师生有效互动为正常的课堂教学状态,以欣赏美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美感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文学的“真、美、情、思”,从而让学生养成对文学的需求和学习的习惯,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愉悦性。
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互动要成为正常的课堂教学状态,教师的课时安排、互动内容设计、教学目的设定、课堂局面驾驭等都是具体细致而又有难度的工作。
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需要抓住几项重点工作:一要花工夫进行互动环节与互动形式的设计;二要花大力气进行课堂资源的准备;三要不断通过检验总结,研究方法对策,提高教学能力。
互动环节的设计
互动环节设计重要的是要把握节奏和调动学生情绪。把握节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能级的互动。调动学生情绪是指时刻关注课堂气氛,并根据教学需求,有意识地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高度关注,适时进行互动,引入教学内容。
从广义上讲,互动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狭义上讲,会有一定的阶段性互动过程。笔者将阶段性互动教学设计为以下环节:
(一)作者、作品背景的讲解
作者、作品背景的讲解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基础。如果对这些内容没有准确的把握,课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就很难体会。许多作者在写文章时大都已步入中年,人生阅历丰富,思考积淀深厚,所以才能写出意蕴深厚、文字隽永的文章来。
(二)文章的阅读讲解环节
文学作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为达到教学目的,我尝试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全文讲授,将一些着力描写的文字突出放慢讲解,引发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文字,并说出理由。这里突出的是对文学美的领悟。
在讲解过程中设计互动环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景,并说出为什么难忘,会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这个场景,再回顾课文中是如何描述这样场景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中发出的感慨。
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音乐美、动感美。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普普通通的夜晚,每天晚上同样的月光,作者怎样写出如此美妙的文章?这个世界繁复嘈杂,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自己安静下来,细细地想,或者什么都不想,慢慢品味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够让学生体味到这样的境界,自然会让他们回忆起自己难忘的一些事来。比照文章大家的文字,将会大大地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别让两到三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模拟这样的场景,进行一定的语言表达。请其他学生来欣赏、评价,如此,互动效果和教学目的都达到了。
(三)体会意境
这个环节大都放在全文讲解结束。教师对文章的意境进行阐述,诱发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经历与大家一起共享,将自己当时的心境做一个文章结构的安排,去领悟文章大家的心路历程。
这时,教师的讲解是贯穿式的、整体的讲解,可以结合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体会到,要写出好的文章,首先要把自己沉浸在真实而又有想象力的场景中,将自己真情实感融入进去,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难忘的经历做一个描述是比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次都能够做到。但教师应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学生的习惯是渐渐养成的,这也是教师的职责。
在讲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分析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有这样难忘的记忆,启发学生对自己呆过的地方有什么印象,怎么描写那个地方的情、景、人,文章的结构怎么安排,如果难度大,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一个片段。这些都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进展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互动教学更重要的理念是将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文章里表达的“情”和学生自身体验的“情”交融,在不断的感情交融中完成“思”的动作。我把这样的教学过程叫做“意境体验”。
这个阶段的互动形式将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互动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绪,启发思考,把自己的经历作为素材贡献出来;那么,第二个阶段的互动就是模仿课文对素材进行段落性的编辑;到了第三阶段,互动形式就不再停留在语言表达,更多地是深入到师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请学生一起完成一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时,互动形式将是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思维沟通,以及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的有声与无声的沟通,还有其他学生的有声参与和无声参与。这时的沟通已经成为心灵的碰撞,沟通的结果是学生对课堂产生依赖感、信任感、神圣感。
互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提高专业能力,精心准备互动内容
尽管提倡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然而在课堂上,教师依然是主导者,教师渊博的知识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个性就要通过知识传授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对于课文的阅读理解以及教师的扩展阅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雅舍》是梁实秋的著名散文。梁先生本人在大陆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变化只是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他本人却始终如一。这正如《雅舍》里所渗透的一种乐观的情绪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还可以引申一下,很多人认为知识分子是软弱可欺的,其实不然,中国传统上有一种叫做“士”的阶层,现在叫做“知识分子”,由于“士”有着相对明确的信仰和豁达的认识,他们会不屈不挠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这个时候,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光明、向上的特征。梁实秋作为从传统走来的文人,他的骨子里一定充满了“士”的使命感。同时,我们看到,由于作者是从传统走来的文人,他的文章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文白交杂的特点,对现代学生的阅读会造成一些障碍。但这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一个借助。
《雅舍》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体现着乐观、安于物质现状,同时,也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精神饱满。能够这么细致地描写雅舍的状况,没有平静之心和顺应天时的达观是不能做到的,这是对现代生活物质至上观点的绝大反差。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定有精神生活的极大充实。这一点一定要告诉学生。
中国文学中描写居屋的文章很多,教师可以找来作为佐证。可以看到这些文章都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士”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质与抱负。
对母亲的回忆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也特别容易产生共鸣。《我的母亲》编排了中外两个作家对母亲的回忆,风格迥异。除了同样地引起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情思外,我想不能错过的是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中外文化和人文个性的对比。根据这个思路,我建议这两篇文章同时讲解。由于文章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预习,掌握文章内容。课堂讲解时就直奔主题,先讲天下母亲的共性,然后,重点讲解文化的差异。教师要准备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人和法国人的特点等材料,也要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准备。这种文化比较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就可以把《幽径悲剧》提出来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其实也是很有趣味的。一个是清华的荷塘,一个是北大的幽径;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中年的清华教授,一个是历经了蹉跎岁月年老的北大学者;一个是几乎整篇文章都荡漾着美的感受,一个是大部文字蕴含着情感的忧伤;相同的则都是不屈于现状,保存着美好的愿望。
研究开发学生的教学资源,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对于互动式教学非常重要。现代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教育者应该了解这些特点,将其中积极向上的特点提炼出来,同时,理解他们面临的压力和青春期的困惑,将文章中与他们的特点可以对应的部分重点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述的比较教学会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可以先做一定的示范,然后引导学生继续进行,这就是开发学生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作出比较,那教学效果无疑让人满意。
总之,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才是课堂魅力的源泉。
(二)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
互动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充分沟通的教学。关于沟通,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的四原则”,即:真诚的,真实的,可以理解的,可以实现的。“真诚的”是指沟通的双方首先是以真诚的态度来进行沟通,这种真诚要让对方确实感受得到;“真实的”是要求沟通双方说出来的都是真实可靠的,没有虚假,更没有欺骗;“可以理解的”就是要求沟通双方都是以对方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意见,对方可以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可以实现的”就是沟通双方提出的解决方法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是现实可行的。这些原则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描述了有效沟通的基本需求。在互动式教学中,我自觉采用“沟通四原则”,深感受益良多。因此,我也把互动式教学称为“沟通式教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真诚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教师无疑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受教师情绪的感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表现出对教学、对学生的热情,以及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这些情绪体现着教师的真诚。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在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表现出真诚后,学生一般来说自然也会拿出真诚来配合。这样,双方之间真诚的关系就建立了起来。
教学活动中要求师生的表述都要真实可信,也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教师来说,对课文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拓展对知识的了解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时,能把相关知识娓娓道来,对于学生来说不啻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被教师所吸引,就会围绕课堂教学来思考,双方思考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实际上双方就已经达到互相信任,教师的互动要求就会比较容易做到。
对于“可以实现的”的目标,从教学的角度看,也就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符合其学习阶段的要求,符合其年龄段、知识段的水平,这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中职学生的特点,如年龄特点、性别生理特点、知识储备特点、学习习惯特点等,围绕这些特点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互动效果的检验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如果只是教师自说自话,学生被动跟从,也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我把互动教学效果检验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过程的检验,主要是适时检验教师设计的互动环节有没有激发学生的热情。这种检验很容易观察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及时记录教学效果。如,对课文的讲解学生有没有听进去,如果效果好的话学生就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及时对教师的提问予以反应。二是教学的阶段性互动环节有没有激发学生针对自己的某个经历写一点文字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对教师要求的 “意境体验”有自我反馈,能够引起其对课文中某段文字产生兴趣,加以背诵,就是一个良好的现象,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就能进行一定的口头描述,那教学效果已经非常值得肯定了。三是后期的观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是否形成分析欣赏的习惯。这些将会反映在平时进行的作文训练中。互动式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里去。看到作文里的文采,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褒奖。
从上述的检验方式看,师生互动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互动,时而表现为对学生的提问,时而表现为引导性的师生共同表述,时而表现为师生共同的朗读,更多地表现为眼神的交流。只有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褚树荣.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于 漪.语 文 教 学 谈 艺 录[M].上 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8.
G712
A
1672-5727(2012)08-0150-02
肖红(1969—),女,安徽淮南人,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