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2012-01-29曾贞
曾贞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2)
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曾贞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2)
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背景出发,概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等理论依据,从实践运行、模式探讨、实践拓展、资源库建设、评价方式、教师成长及团队发展等方面,总结了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并进行了反思。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现状
职业教育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基础课,是每一个专业课程体系必需的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对公共英语课程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对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等问题探讨得较为深入,而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探讨得不够。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模糊 由于公共英语教师对课程研究得不够深入,导致对公共英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仍停留在“基础”这两个字上,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何处,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和强化这种基础性作用等,这些方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厘清。
公共英语课程师资结构单一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由于对所任教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认识不够,导致对各个专业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不够了解,不太清楚特定的工作场所对英语的要求。因此,教师难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构成、生源素质也各有不同。因此,公共英语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入学英语水平、就业层次、学习能力及发展目标各异的学生的需求,提高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为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能力、能胜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这些已成为摆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开展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依据
国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度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英语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指导性文件指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是进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教学实践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中心是意义建构,它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一方面,这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因此,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而是要把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在班级中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合作学习是值得重视和尝试的一种学习策略。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1)语言(Verbal/Linguistic);(2)逻辑(Logical/ Mathematical);(3)空间(Visual/Spatial);(4)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5)音乐(Musical/Rhythmic);(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Intra-personal/ 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 (Naturalist)。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做到因材施教,采取对学生更合适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机会。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近两年来,笔者作为课题主持人,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1)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为理论依据,积极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支持,探索适合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2)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实践,尝试构建涵盖课内和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在本行业领域内实际工作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3)完善教学评价方法,逐步建立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围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和校本教材建设进行立体化课程资源开发,为实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资源保障。
本课题研究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学生中实施,约3500人直接受益,这项研究直接促进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教学实践运行有序
课题研究促使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厘清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的理性认识。根据教务处、教学系部的指导意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后形成了分层教学的高职英语课程大纲及不开展分层教学的高职英语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大纲。课题研究团队有计划、按步骤开展教学实践。教研室在期初、期中和期末按要求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自查和监控。积极完成学院基础实训室的评估工作,为学院语音实训室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课题研究推进院级精品课程《高职英语》的建设。课题研究团队积极参加专业调研、行业挂职锻炼和专业研究活动,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和专业建设趋势。安排专人负责,进一步规范教学档案资料的管理。
(二)教学模式探讨有成
课题研究团队每个学年均开展研究课活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与意见反馈;课题研究团队还组织和开展面向教师的教学评教活动,以评价为导向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进程。课题研究团队主动利用在线QQ群、课程网站、电话、短信结合面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每个学期均为各教学系部学生开设B级专项强化辅导班,全院约1/3的学生受益于此项目。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讲授与操练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课外实践拓展有得
课题研究团队以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广西大学生英语戏剧节目选拔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推手,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外英语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学习氛围。近50名学生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此外,课题研究团队指导的英文戏剧小品获得省级三等奖。另一方面,课题研究团队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开展行业观察、课外活动、户外采风、与外教交流。赛事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了高职英语课程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丰富
在教务处和系领导的支持下,课题研究团队编撰和出版了校本教材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B级)解题策略》,同时定期开展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材评价活动,对现阶段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反思。课题研究团队在建的《高职英语》精品课程网站推出教学资料、B级攻略、学习资源等栏目,汇集各类教师、学生可共享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和补充读物。通过多种渠道共同促进,目前课题研究团队已经初步形成了有益于教师与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资源库。
(五)学习评价方式改善
课题研究团队在课程导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高职英语课程学习学风进行评价;每学期对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情况进行专项分析。逐步实施了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涵盖学生的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出勤情况、作业情况、模块考核,计入期评成绩占50%;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能力考试计入期末成绩,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也能够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师成长途径增加
一方面,课题研究团队坚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小组学习和研讨,鼓励团队成员进行学历、学位进修;另一方面,通过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高职教育专题讲座、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赛事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和团队合力。与此同时,课题研究团队努力寻求系部和教务处的支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外出培训、观摩和交流活动。这些外出活动不但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也为课题研究收集了有效的信息,扩大了课题研究的影响。
(七)团队发展收效明显
以本课题研究为基础,课题研究团队新申报成功院级课题一项。课题研究团队参加2010年院级说课比赛获优秀奖、学院2011年教学软件大赛获二等奖,在2011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多名教师被评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共发表论文10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区优秀期刊发表论文2篇,省级以上学术刊物7篇。这些成果显示了课题研究团队实力的整体提升,在学院内树立了团队的良好形象,为团队未来的成长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两年来,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团队取得了较多的收获。但课题成果显示,我们对于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课题研究团队还将从学生、教师、学习环境、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切入,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以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成长。
[1]赵蒙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47-49.
[2]王建华.浅议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3)”102-104.
[3]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31-35.
[4]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4)”46-51.
[5]陈三东.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4)”27-28.
[6]吴寒,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8-40.
G712
A
1672-5727(2012)08-0127-03
曾贞(1974—),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