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科技竞赛平台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012-01-29陈美娟高国华张红光宋广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3期
关键词:电子设计学分本科生

陈美娟 高国华 张红光 朱 红 宋广清 邰 枫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4

科技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相关学科与行业紧密融合、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措施。北京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从科学系统观的角度构建了学校、省部市、国家、国际4级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出台、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实施、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本科生导师制、校园文化建设等举措保障了学生科技竞赛的规范化和长效性,充分发挥了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有效性,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科技成果成绩斐然。

1 科学引导,系统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科技竞赛体系,加强对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引导,我校近几年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发布了《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科技竞赛项目认定名单》,学校组织认定的竞赛项目由2006年的20多项增至2011年的125项,扩大了竞赛类型及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各种机会。该体系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点面兼顾”,设有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竞赛;同时竞赛项目又分国际、国家、省部市、校级4个级别不同层次,既有适合精英学生的顶尖国际赛事,也有适合大众学生的各类校级竞赛,力争使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科技竞赛的机会和经历。

2 加强制度建设与硬件平台建设,完善竞赛条件保障机制

2.1 科学规划,统筹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把科技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把学生科技竞赛以创新学分的形式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实现理论、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计划内刚性规定与个性化自主选择的相互统一,使科技竞赛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且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2.2 设立创新学分,为竞赛提供政策保障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而自主的多样化自主创新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07年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时,同时出台《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工大教发 [2007]005号),对本科生创新学分获取要求及获取途径进行了规定。创新学分成为本科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理工类专业学生应修不少于4学分的创新学分,其他专业学生应修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学分[2]。根据我校创新学分的相关规定,科技竞赛是获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

2.3 健全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技竞赛不是常规的教学,而是一项由学院、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活动,涉及面很广,为了保证科技竞赛的有序开展和可持续性地不断完善发展,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的管理机构,配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科技竞赛管理条例》《北京工业大学奖励办法》的出台,形成了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明确了竞赛保障经费、考核奖励办法、以及竞赛组织中学院及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了对竞赛的统筹管理。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科技竞赛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2.4 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为竞赛提供条件保障

为了给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学校实施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室开放,尤其注重开放的内涵。一是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科研或竞赛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将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相配合,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为科技竞赛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与场地支持[3,4]。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以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学生科技竞赛,以科技竞赛推动实验室开放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2.5 加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竞赛提供基础支撑保障

为给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和示范中心,建立了多个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并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电子设计竞赛的获奖者也是受益者—RIGOL公司的3位创始人当年就是在电子设计竞赛基地设计制作参赛作品并不断完善,终于在他们毕业后的第2年成功在市面上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示波器产品。如今该公司已多次赞助我校的电子设计竞赛,并于2010年10月与我校共建创新实验室。

与此同时我校也积极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单位,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5-8],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进行科技竞赛提供支持,同时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内容与学校共同主办或承办科技竞赛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其中嵌入式系统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是我校联合美国赛灵思公司共同建立的,并共同承办OpenHW开放源码硬件与嵌入式大赛,2011年在该基地的支持下,学生创新作品“智能购物车”获第八届Digilent杯全球FPGA电子设计大赛总决赛“最受欢迎项目奖”,并在随后的第五届中国专利周展和第40届日内瓦发明展上分别荣获“校园发明与创新金奖”和“国家特别奖和组委会银奖”。

2.6 引导探索,丰富校园文化,为竞赛注入自主活力

在全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尽早引导和辅导,学生可以尽早了解学科领域、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并在团队的科技活动项目中逐渐成长。2011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就诞生于这样的团队,该作品还参加了第六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创新与发展”主题展、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为了促进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提倡学生根据兴趣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将感兴趣的竞赛题目转变为科研题目进行研究。通过兴趣小组锻炼,学生获取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参赛热情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同时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更是点燃了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激情。

2.7 搭建竞赛成果展示平台, 增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

本着增强认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赛事介绍、赛前培训、成果展示、启迪智慧、增强交流、培育创业、营造氛围的目的,选择优秀科技竞赛获奖成果在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展室进行展出,并全年向校内外开放。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又扩大了对外宣传与交流,促进了校校、校研、校企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推进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深入广泛的开展。

3 成果

为充分发挥本科生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不断探索结合科技竞赛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投入和建设了多个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逐步搭建起科学、合理的科技竞赛平台,使科技竞赛真正成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两年学生基于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142篇、申请专利49项,在国内外作学术报告5次,年参与竞赛人次达8 000人次,近五年共获得国际级奖12项、国家级奖412项、省部级奖453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学校也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科技竞赛提供更强的支持,教学改革与科技竞赛互动双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电子设计竞赛在我校电子类相关课程的设置、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改革和自制实验设备、教学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开设了电子设计分类与实现创新实践课程[12],出版了北京市精品课程《电子工程设计》教材,开展了题为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电子信息类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并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这些举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调动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校将继续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加强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1]李雨竹,袁亚丽,张红光,朱红,陈美娟.“两模块,四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5):103-105.

[2]唐铁军,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9-22.

[3]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朱红.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209-211.

[4]顾留华,夏海兰,党传升.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57-159.

[5]薛素铎,张红光,安琳,赵一夫,兰劲华,朱红.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培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中国大学教学,2007,(6):28-30

[6]朱红,张红光,周竞学,李雨竹,袁亚丽.以教学基地建设搭建实践教学改革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130-132.

[7]张红光,周竞学,朱红.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21-24.

[8]王小逸,白广梅,客慧明.创新实验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2-13.

猜你喜欢

电子设计学分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基于Multisim仿真软件的三人表决器电子设计制作——以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
学分美食
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电子设计中EDA技术的应用分析
降压型直流开关稳压电源——2016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题解析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