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对策*
2012-01-29邵阳
邵阳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6)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对策*
邵阳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6)
近年来,高校强化“以创业促就业”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转型升级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与企业互动的创业教育联盟、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升级转型,逐步开创“温州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理念和路径定位不明确、效果不佳
目前,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基本上侧重两类创业教育模式:一类是在商业化条件下的学生创业技能教育模式,以部分学生的创业业绩作为衡量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如建立创业中心(园)等形式;另一类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业创意比赛。从学校层面来看,尽管高校都成立了创业教育机构,但没有从终身教育的高度来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而是单纯从就业率角度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另外,因学校条件限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变成少数学生“精英”的创业活动,易造成学校师生认为只要是能挣钱或者比赛获奖就是“创业”,就是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志。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属于“90”后,学生创业激情活跃,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身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创业信息,很难协调好创业与上课的关系,影响创业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体会到创业教育的本质,对转变学生的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帮助不大。从项目层面来看,温州高校学生创业一般来说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基本面向校内市场,侧重于学生日常消费品的项目,如开网店、摆地摊等,属于生存创业,以专业为依托的发展型创业项目较少,后劲明显不足,很难转型升级。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创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学工部门负责实施,还未将创业教育计划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来开展,如培训、讲座、实务等。虽然体现了实用性、新颖性、通用性,但没有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未能发挥专业在创业中的作用。另外,在创业教学过程中“标签化”教学倾向明显,忽略创业意识的培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创业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难以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提升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力不从心
由于各种原因,温州缺乏相应的专门从事创业学方面研究的资深教师,教师基本上是从政治经济学类教师或“两课”类教师改行,还有部分创业教师是由辅导员“半路出家”兼职授课。尽管这些教师都经过专业培训和拥有相应资格证书,可他们缺乏创业知识背景,很少有创业的实践经历和成功体验。另外,通过外聘企业家兼职,由于企业家是从扩大自己企业影响力出发来工作,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校里,很少与学生“零距离”交流,难以持久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效果不显著。
(四)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合力不够
当前,高校师生创业教育积极性很高,学校也出台一系列鼓励学生创业的制度,形成了一定创业氛围,但尚未建构起家长、学校、政府、企业立体化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缺乏相应的联动机制,出现各自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首先,家长认同支持度不高,认为读大学就是为获得一份类似公务员的稳定工作,创业是迫不得已的事,而且创业不仅风险大,而且成功率低,因而反对创业,这对学生创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企业支持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支持学生创业过程中只对创意感兴趣,对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资金、基地不感兴趣。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不配套,相关工作没有细化,很难落实。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转型升级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并非要求大学生都去创业,而在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欲望、创业能力、发展潜能。
强化顶层设计,实现“三个”转变 高校要将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使命,首先从设计上把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整合学校、社会资源,搭建各类机构组织,对接创业项目,实现由少数学生转向全体学生转型发展。其次,营造以创业文化为品牌的校园文化,同时开展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宣传,抓住学生创业的“闪光点”,打造“金牌学生”,激发大学生“别人能、我也能”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增强家长对学生创业心理认同感,实现由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升级。最后,在制度上建立鼓励创新、倡导创业的规章制度,通过自上而下,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业管理。如第一年师生共同酝酿创业项目,第二年选择创业项目进入孵化期,先由学校投入,引导企业共同辅导培养项目,第三年创业项目进入发展期后可选择企业共同开发或独立走向市场。同时,规定利用专业知识去创业的学生可将1/3以内的学习时间用于创业,其他可将1/4以内的学习时间用于创业。可用创业学分来抵选修课学分,实现学生由自发创业向自觉创业转型发展。
以“温州人精神”为载体创新教学体系 温州历来是创业的热土,中小企业众多,学校应利用本地优势,逐步构建起一套以学生的兴趣、专业为依托的创业工作室,强调将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资源,教学做合一,学以致用,课内与课外联动的创业课程体系。一方面,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通过把自立、吃苦、冒险、创新、合作等温州人精神融入教学内容,结合温州人的创业经历,在第一课堂上宣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加强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培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以学生专业和技能为基础。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采用了头脑风暴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从“你是否适合创业,创办什么项目”,到“你创业的构思,项目的可能性、现实性分析”,再到“形成创业计划,制定创业行动计划”等步骤,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为学生理清创业思路,从而改变许多温州大学生认为创业只是比赛获奖或开店、摆摊等的狭隘创业认识,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创业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以“导师+项目+团队”为载体的创业方式 学生在有组织、有意识的引导下,以专业为依托组成创业团队,把学校、教师、学生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促进由生存创业向发展创业升级转型。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结合农业科研优势和学生专业特长,创新“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的农类学生创业方式。学院几乎所有农类学生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尝试,有水培植物、家庭菜园、水果玉米等项目。特别是水果玉米项目,由于这种水果玉米口感特甜、营养好、销路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在瓯海区泽雅镇结合“农家乐”项目带动周围农户种植了3000余亩的水果玉米,既解决成果转化经济收益问题,又带动基地农户致富,深受当地农户好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成长。
引入以第三方为主体的创业考评体系 学生创业是否成功和教师创业素质高低都关系到创业教育生存和发展,因为如果一个创业教师自己都不能赚钱,没有亲身感悟,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那肯定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培养出的学生肯定是不合格的。学校要积极引入以第三方为主体的创业考评体系。一方面,考评学生创业效果标准,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可持续性、新颖性等指标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总结经验,规范行为,也能促进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确立对创业教师评价标准,对创业教师的评价不是以文凭来评价,而要以学生创业结果来衡量,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二)构建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联盟
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独自唱独角戏是不可能得到有效实现的。应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学校的优势,密切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联系,并把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构建适合于学生创业、促进学生创业技能发展的创业联盟。
构建师资共享联盟 (1)共建“创业论坛”,提升教师创业素质。高校一方面可利用各自创业优势共同举办“创业论坛”,邀请不同行业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创投公司或政府经济部门专家对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促使教师的创业理念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可以每月定期开办“创业教育沙龙”,相互交流各高校的创业教育经验,了解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共享创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激发教师进行创业教学的热情。(2)互派教师、共享师资。温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各有优势,一方面,可利用本科院校力量来侧重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即理论型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依托侧重于创业经历的体验,互派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即实践型师资的培养。
构建创业联盟 (1)引入资源,建立校地创业合作体。高校应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以及众多校友的关系,引入社会创业资源,建立高校联合创业中心(园)基地、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联合会等机构,也可通过与地方合作、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选拔、推荐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供大学生选择。同时,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团,对大学生申报的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把关、技术指导、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形成既有利于学校、社会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创业教育转型发展。(2)整合资源,建立校企基地联盟。高校要立足于地方整合资源,联合各高校、社会、企业的创业基地平台,形成高校、企业互动式发展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基地联盟,互相免费为高校各专业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供场所,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创业。这样更能启发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如我院牵头省内7所高职院校和浙江一鸣股份有限公司等33家企业成立浙江省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校外实习与创业实训基地联盟。该基地通过各院校联盟关系相互接收学生的方式,给各地区学生提供广阔的、稳定的创业实习平台。(3)共享利益,对接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加强校企互利合作,通过创业项目,与当地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结合起来,吸引企业家共同参与,建立校企创业联合体,实现企业与项目、企业与创业大学生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既要使相关企业得到益处,也要使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得到发展。
(三)委托高校,落实政府创业政策
地方政府的支持是高校顺利开展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创业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只有对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具体的制度细化,并委托高校来落实有关制度,才能使创业教育取得效果。首先,拓宽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扩大相应的融资渠道,要使处于孵化期和成长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都有相应的融资渠道和绿色通道,拓展大学生创业途径。其次,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进行风险投资,可通过相应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对表现突出的创业计划给与大力支持,使双方各取所需,有助于获得民间资本的资助和支持,实现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
[1]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4):81-83.
[2]黄兆信,施永川.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89-92.
[3]丁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2):73-74.
G715
A
1672-5727(2012)02-0151-02
2011年浙江省教科规课题《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项目编号:scg334)
邵阳(1968—),硕士,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社科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