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2011年度中国儿童政策研究述评
2012-01-29张天雪
张天雪, 马 宁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经过《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发展纲要(2001-2010)》的努力,我国儿童政策制订已经进入了常规化的轨道,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我国学者对儿童政策议题比较关注,仅对中国知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三个系统进行检索,就发现儿童政策的相关研究290篇,其中泛指的儿童政策研究有88篇,有关未成年人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研究有51篇,有关少年政策的研究有20篇,有关学生政策(剔除了高校学生、大学生和高职学生政策研究)的研究有121篇,有关婴幼儿和少儿政策方面的研究有10篇。
一、2011年我国儿童政策研究的主要范畴
政策研究一般以专著、学位论文、学术论文、课题报告等成果形式呈现。首先我们来看专著,以当当网为样本进行分析,可检索到的儿童政策方面的专著总计有10本,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了儿童文化政策、儿童教育政策、儿童健康政策、儿童保护政策等议题。在10本专著中有3本关注了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其中有3本分别从儿童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调查报告为我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更多依据,有两本译著分别介绍了英国与美国有关儿童发展的现状,为我国儿童文娱和儿童保护方面提供了借鉴。
儿童文娱政策作为儿童发展范畴的政策议题,在儿童政策研究研究中日益重要。游戏作为儿童在幼儿期的一种需要,《我的游戏权利——有多种需要的儿童》(侯怡、刘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关注的就是幼儿期不同儿童对游戏的多种需要。董奇,林崇德主编的《中国6~15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关键指标与测评》(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介绍了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指标与测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着重阐述了我国首套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指标体系与测评工具的研制背景、方法、程序与主要成果。陆士桢等则从批判的角度出发,《揭露,为了预防——我国儿童性侵犯研究报告》(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直面事件、正视问题,充分展示了受害者真正的现实生存状态,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出发,探索和揭示了儿童性侵犯事件的现状以及所带来的广泛性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以中国知网中学位论文系统和期刊论文系统为样本进行分析。从政策议题出发我们以“儿童”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相关领域按国家儿童政策体系的三个范畴——生存政策、保障政策和发展政策分别进行检索,结果发现2011年对于儿童问题关注度最高的仍是儿童教育政策(属于儿童发展政策范畴)。除儿童发展政策外,我国学者对儿童福利和权利的保护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儿童安全问题更是异军突起成为热门话题,儿童保障政策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可见,长久以来热衷于儿童生存政策问题探讨的趋势有所下降,保障政策与发展政策成为更多研究关注的焦点。
那么从儿童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分别以“儿童政策”、“幼儿政策”、“未成年人政策”、“学生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分别是儿童政策51篇,其中学位论文12篇;幼儿政策11篇,其中学位论文为2篇;未成年人政策16篇,其中学位论文3篇;少年政策9篇,其中学位论文为3篇,此处多数文章与未成年人政策相交叉;在上述所有检索结果中,相关硕士论文较往年有所减少。除此以外,我们还单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进行了检索,此类研究有效数据总计为64篇,并首次出现1篇博士学位论文。
在上述研究中,泛指的儿童政策研究集中在儿童保障政策和发展政策领域,涉及到儿童医疗、保护、安全、教育和福利方面。在儿童生育政策研究方面(8篇),主要以独生子女政策研究为主,还特别关注到农村独生子女的问题,如曾天雄,印晓玲的《从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完善》(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虽然在农村落实独生子女政策有很多困难,但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的利益导向仍是激励农村家庭主动实行计划生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儿童保护政策方面(18篇)主要面向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吴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载《人口研究》,2011年第6期 )一文在深入探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所面临风险因素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最大保护与最小限制”的政策取向,建议从消除制度壁垒、构建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升保护因素和构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儿童教育政策研究(22篇)仍占儿童政策研究的绝大比例(43%),其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都在研究范围之内。霍力岩,沙莉,郑艳的《世界部分国家学前教育基本属性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一文特别提到普及学前教育政策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并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基本属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有关未成年人政策研究的16篇文献中,其主体部分除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刑事政策(9篇)外,还增添了未成年人医疗保障政策(4篇)的相关研究。而对学生政策的研究不再一味停留在学生资助政策层面上,更多关注到校园安全问题,其中涉及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安全,更提到学生校舍安全政策的研究。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逐步缓和,“人口红利”将进入一个拐点时期。与儿童相关的生育政策研究对于设计与规划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解决我国人口规模问题和结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首篇博士学位论文(洪娜《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的出现很具有代表性,文章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进行了研究。
2011年我国儿童政策研究中儿童福利政策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外福利政策的借鉴上,姚伟,王宁在《当代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载《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一文中写到,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经历了普惠性的过渡,在政策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这些特点对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尚晓援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重大突破与发展方向》(载《社会福利》,2011年第6期)一文认为,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重大突破在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国家第一次直接通过现金补贴的形式为福利机构内外的孤儿提供制度性保障,标志着中国在儿童福利政策方面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于儿童福利的观念和认识发生了重要转变。
再次,我们来看下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有关儿童政策的研究,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有1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有26项(重大项目立项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中有8项,与儿童政策研究有关的项目共计46项。上述立项中,直接相关的儿童政策研究有20项,间接相关的儿童政策研究有26项。这些课题基本上涉及了儿童校园安全、医疗保障、司法保护、文娱政策、教育政策等,总的来说都偏于儿童政策研究中的保障与发展政策层面,对于生存及生育政策少有涉及,整体价值仍向弱势群体倾斜。20项课题中有12项涉及了流动与留守儿童问题,有4项主要针对西部地区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有2项涉及到儿童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并有1项课题对超常儿童开始给予了关注,另外还有1项提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问题。与此同时,政策研究也辐射到儿童健康需求和生活适应性等方面,其中有5项课题均有涉及,体现了政策研究向着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基层需要和民生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2011年我国儿童政策研究的特点
1.研究深度不断强化,专一性的博士学位论文萌发。与同往年儿童政策研究相比,尽管硕士学位论文呈递减趋势,但有开创性的博士学位论文正在萌发。在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检索中首次出现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的洪娜所撰写,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补偿机制与导向机制两个视角进行探讨,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及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提供政策建议。博士学位论文的萌发为儿童政策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儿童政策研究已不仅是部分学者的研究旨趣和研究方向。2011年的儿童政策研究不仅在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有所突破,专著及课题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11年的研究专著明显增多,在学前教育中儿童早期发展和健康成长层面受到了更多关注。儿童政策议题已经扩展为广泛的公众议题,可见我国儿童政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加强。
2.研究方法仍倾向于实证研究,但研究范式还不够规范。如前所述,2011年儿童政策研究从专著、课题立项到学术、学位论文,大体偏于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人们更倾向于调查研究,更侧重于事实判断,从个案出发,从实证出发,从问题出发,延续着社会学的基本研究路径——自下而上的草根研究,虽然对研究政策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从研究范式上讲,偏于形式上的实证研究,与实质上的实证研究还相去甚远。在2011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例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中国残疾儿童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等研究成果值得肯定。希望我国学者能去除时下研究氛围的整体功利与浮躁,以“实事求是”来规范研究。
3.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呈现全方位、多元化趋势。目前系统的儿童政策研究还不多见,且儿童政策的各类统计报告也不及时不系统,国家儿童政策体系研究仍需突破。但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呈现的全方位、多元化趋势值得关注。从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有关儿童政策的研究来看,除了与往年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相关的主体研究外,研究对象及问题涉及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如“西部山区儿童离村就学的社会适应研究”、“西部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显现出西部地区儿童的实际问题。从“流动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与教育模式探析”、“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的研究看到政策面向了“流动超常儿童”和“艾滋病儿童”这些有着独特性征的群体。
4.儿童政策的效果显现急需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和专业化。当前我国已有的儿童政策并不少,但是相关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国际上来看,我国政府已经签署、批准、加入和承诺履行的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和国际NGO的多项公约、宣言、条文、政策声明等,如《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等。在国家层面,与儿童福利与保护有关的法律约30部,直接涉及儿童保护、儿童福利的行政法规与政策近30项,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地方层面,许多地方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颁布或制订了许多具体的政策,如《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等。然而,其政策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完整的政策过程除需制定政策制度和执行外,还特别需要对政策本身及政策活动进行科学评估,这将直接决定着政策的去向、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前有关我国儿童政策的事前评估、执行过程和社会后果的评估及评估研究相对较少,给政策实施的效果带来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公共政策的评估及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分析和评论较多,政策评估及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在许多发达国家,公共政策评估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对各项儿童政策的评估及研究。为推动我国儿童政策的发展,急需对儿童政策进行专业化的、正式的、独立的评估。应成立第三方的独立评估机制,增强儿童的话语权,引进科学的实证方法以及加大对儿童政策评估的研究(雷开春《我国儿童政策评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载《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三、发展趋势
由刚出台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总目标来看,未来几年我国儿童政策研究将在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福利领域受到更多关注。
1.儿童健康安全问题仍旧不可忽视。儿童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涉及到儿童医疗、儿童生育、儿童营养、校园安全等方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2011年调研报告表明,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学生存在严重营养不足,身高和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年龄儿童。探访农村学校“学生餐桌”后发现,学生供餐中肉、奶、蛋类极度匮乏,营养失调现象严重。可见改观西部“小餐桌”现状和改善农村学生营养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近期校车事故频发不止,造成未成年人重大伤亡,使得校车安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务院法制办于2011年12月11日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校车享有三大优先权。学生交通安全不容忽视的同时,校舍安全问题也需迫切解决。“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年4月1日)的实施为我国校舍安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窗口,应积极推进校舍安全政策的全面发展。应通过进一步加强校舍安全相关信息公开,继续加大惩处力度,并推广地方上已见成效的先进经验,以最终建立保障校舍安全的长效机制。
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应继续予以关注。拐卖儿童犯罪严重侵犯到儿童合法权益,危害儿童健康和安全。严厉打击拐卖人口犯罪是我国政府长期坚持不懈的政策,但是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却屡打不绝。近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渐成热点,“微博打拐”也逐见成效,但其弊端也不能忽略,理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打拐”长效联动机制、做好被解救儿童的善后工作,保障好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2.学前教育研究仍在儿童教育中独占鳌头并呈现出新态势。作为儿童政策的重中之重,儿童教育一直位于儿童发展的首要位置。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法律是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教育规划纲要已将学前教育法列为立法项目,教育部也将学前教育法确定为2012年教育立法重点项目,学前教育立法的条件基本具备,有望启动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
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常常导致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学前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儿童难以适时接受学前教育。但总体看,儿童学前教育关注度高、发展迅速。《纲要》中支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举办接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同时从以上文献研究中可发现学前政策呈现出新态势:涉及主体更加多元化,除关注儿童本身外,还更多的关注家长和教师等与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群体。
3.儿童福利政策将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并更加重视流浪儿童政策的研究。《纲要》中提到要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这将是未来十年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方向。发展型儿童福利政策,更加注重儿童政策的投资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政策受益人的范围。
2011年民政部等部门共同发布了《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建议政府2011年需要优先从儿童大病、残疾、学前教育三大方面展开制度建设。儿童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群体和各类社会政策的倾斜面。然而,在一些大城市儿童享受到良好的各类福利时,另一些儿童群体却连基本的生活权利都无法保障。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即是流浪儿童,据调查全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在100万至150万之间。流浪儿童在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的情况下颠沛流离,无法得到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建立流浪儿童救助制度,实施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显得十分紧迫。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11年12月26日)上指出,要积极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力争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目标。《纲要》中也多项提到要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反复性流浪,增加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可见中国流浪儿童议题不仅是儿童福利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11年我国儿童政策的一大亮点。
我国儿童福利观念和立法还处于形成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及明确规范的政策,还没有形成畅通的儿童福利事业多元参与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公民、企业、团体等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普惠性的儿童福利政策是我国下一步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需要在相关政策上对儿童福利事业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公民支持力、家庭支持力、企业支持力、社会支持力和政府支持力的合力,真正实现儿童福利事业的多元参与和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