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比喻句摭谈

2012-01-29

中学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子贡子路论语

张 娜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著作。它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评人议理妙趣横生、深入浅出。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论著中比喻修辞的使用。孔子言辞的总要求是“辞达而已矣”,就是说言辞要恰当地表达情意。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有些句子需要借助更多的背景知识才可以理解。本文就论语中的比喻句的使用情况作了概括,并对相应的比喻句作出解读。

一、他人运用比喻来评论孔子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将老师比作一块藏在木匣子里的美玉,试探性地问老师,如果有一位识货的商人来购买它,您会卖了它吗?老师迫不及待地答道:“卖了吧,卖了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呢。”孔子急于从政的神态跃然纸上。

汲汲奔走,寻求善贾的孔子在道家的隐士眼中则成了道德衰微的凤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是是一种神奇的动物,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以凤来喻孔子,表明在楚狂接舆的眼中孔子是难得的有才之士,而在如今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中之凤却不隐居相反四处求仕,这不就是不讲道德了吗?虽然孔子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善贾”者,但他在后世人的眼里绝不是“德衰”之人,相反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不但孔子的精神可嘉,在他的学生看来,老师的学问更是高深莫测。颜渊这样评论老师的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然颜回的话中没有出现喻体,读者似乎感觉到孔子的学问就像高山望不到顶,就像大海钻不到底,就像海市蜃楼让人拿捏不准。当别人议论“子贡贤于仲尼”时,子贡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之之云,不亦宜乎?”在子贡看来,老师的学问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理解的,别说是“登堂入室”,就连门都找不到。找不着进去的门,外边的围墙又有数仞之高,当然就看不到夫子的学问有如何博大如何精深了。在子贡看来,老师就是天上的太阳、月亮。“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二、孔子运用比喻来评论他人

在子贡的眼中,老师就是不可超越的太阳月亮,那么在老师的眼里子贡又是个怎样的学生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瑚琏是一种玉器,一般是供在庙堂之上,是贵重的器、华美的器。在孔子看来,子贡是一位有用的人才,但是又未能达到“君子”的标准。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像某个器物一样具有某种固定的功用。孔子眼中的君子应该是能够用道德、用文明、用他的政治才能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人。在老师的眼里,子贡离这个标准还有点距离。

子路率直爽快,他与孔子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关于正名的那段对话中,子路毫不客气地说老师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老师也不假思索地反击他“野哉,由也。”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这位老师竟放下师道尊严,在他的弟子面前向老天发毒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子路嫉妒颜回,只是因为老师总是表扬他。子路承认颜回确实优秀,可是自己也不是没有优点啊。有一回,老师再一次表扬颜回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时,子路故意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落了个自讨没趣,不但老师没有肯定他的勇敢,倒被老师说成“暴虎冯河”。“暴虎冯河”义为徒手搏虎,徒步过河,以此来比喻好勇过人,却有勇无谋的子路确实很形象。不过子路虽很少获得老师的正面肯定,但老师却会在别的弟子面前极力维护子路“大师兄”的形象。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孔子用比喻的手法将学习技艺分为若干个阶段。虽说子路的瑟技不精,但相比于那些门外汉或者是刚入门的小师弟来说,大师兄子路的技术还是相当了得的,门人们可没有取笑子路的资格。

另外孔子还用“割鸡焉用牛刀”来调侃子游用礼乐教化来治理武城;用“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来形容鲁地学有所成的学生;以“朽木”“粪土之墙”比喻大白天睡觉偷懒的宰我。运用比喻来评价人物不仅贴切妥当生动形象,而且有时能使语言风趣幽默令人回味无穷。

三、运用比喻来表明心志

孔子用比喻来表明自己的学习观。有人说道“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说孔子真伟大啊,六艺都通,没办法用一门学科来称他为专家。孔子回答道“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说那我做什么呢?我做车夫还是做射手?我还是做车夫吧。此话中运用了比喻。射手是只盯着一个目标的,而车夫是到处跑的。孔子选择了车夫,就是选择了广博,而不是精专,也不在乎能不能当“专家”。

孔子用比喻来表明自己的富贵观。他说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使物质贫乏,我只要心中有理想有追求,我也是快乐的。孔子视“不义而富且贵”为“浮云”。

孔子用比喻来表明自己的事业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被道家学派的隐士们讥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但是他坚持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地带领学生游说于诸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隐士们劝他的弟子“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孔子感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里孔子把那些不问世事逃避社会的隐士比喻成了“鸟兽”,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的决心。

四、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强调要以德治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古人认为北辰星是天体的中心,以德治国的人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成为社会的中心人物。其他的人都会像众星辰一样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着他。社会就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井然。针对上层统治者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所说的德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个人道德,更是像风吹抚小划那样给百姓布施恩泽。倘能如此,老百姓就会像风吹草低般地服服帖帖地归顺他。

论语中记载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曾这样教训他的两弟子“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这里他把子路和冉有比喻是辅佐盲人走路的人,言外之义把季氏比喻成了盲人,暗含季氏像盲人那样目光短浅之意。他还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季氏就像凶猛的老虎犀牛,看守的人不能尽到责任,让老虎犀牛到处乱跑是要闯祸的。而孔子所推崇的德治的政治主张,本想让他的学生化理论为实践的,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实践就被他们否定了。这不就像珍贵的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一样遗憾。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大多用比喻让学生们更易接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勉励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自强不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就像日月一样坦荡光明。日月尚有阴暗之时,何况是人。君子之过不必遮遮掩掩,只要更正改过,人们依旧会像仰望日月一样仰望他。

孔子的学生们也深受老师的影响,在与老师的交谈中也善于使用比喻打哑谜似的与老师探讨学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觉得如果一个人贫穷但不去阿谀奉承有钱人,一个富有能做到不骄横,那应该是很高的境界了。但老师说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贫困时却能拥有快乐的心态,富裕时能够谦逊好礼。子贡就想到了制造工艺品。玉石象牙有了好的质地还需要进行再加工,才可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器物。老师听了很高兴,赐啊领悟了我想说的话了。

通观《论语》,其中用比喻来评人生动形象,用比喻来表明心志含蓄委婉,用比喻来阐明道理浅显易懂。

猜你喜欢

子贡子路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