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农村教育模式改革

2012-01-29范兴财范振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22期
关键词:城镇化人力资源农业

范兴财 范振林

平度市蓼兰镇坵西小学 山东平度 266731

浅论农村教育模式改革

范兴财 范振林

平度市蓼兰镇坵西小学 山东平度 266731

现行的农村教育造成农村与城市之间人力资源的单向流动,使农村优秀的人才和青壮劳动力流向城市,教育和机会成本却由农村承担,给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及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改革农村教育模式,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并举,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利于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

农村教育;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源

1 现行农村教育方式的弊端

1.1 农村和城市人才“剪刀差”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中国人力资源流动是城乡双向流动或城乡双重循环,先是乡村的青少年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流入城市,即乡村向城市输送人才,然后这部分流向城市的人才到老年时再通过告老还乡等方式,以“乡绅阶层”的身份流回农村,并广泛参与农村的社会管理、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但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这种双向流动的路径就逐步被封闭,双重循环的链条就逐步断裂。近些年来,大量的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当兵、招工、升学(近年来主要是升学)等途径离开农村而一去不复返,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演化成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的“剪刀差”。造成这种“剪刀差”的主要原因固然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所致,但也与面向城市的农村教育关系甚大。

1.2 农村利益驱动和城市反哺机制的缺失

现在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人才,而非为农村、农业和农民培养人才,农村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中专生的绝大多数教育成本都要由农村承担,而最后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里工作是由城市直接享受中、高等教育成果,收获优秀人才、智力资源的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学生甘受十年寒窗之苦,其目的就是摆脱那种被束缚于土地上的命运,享受城市的富足与繁荣,绝少愿意再回到农村的。再加上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中专生缺少返乡的利益驱动机制,农村也绝少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在这个制度设计中,农村青年通过中考、高考进城有着充分的利益驱动机制,城市却缺少对农村制度化的反哺机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制度安排中缺乏回农村的利益驱动机制是现行农村教育方式的主要弊端。

2 中国农村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现实中,农村不需要现行中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从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从城市走出来的大、中专生,研究生更不可能到农村去。所以,农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出足够的、合格的、留得住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次是为城市提供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以利于通过农村城镇化转移出部分农村人口,即利于农民变市民。农村教育为城市输送高等教育精英人才不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但为体现教育公平,也要为有能力、有财力、有信心的农村青年提供一条成为精英,进入城市的途径。因此,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同时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2.1 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内容和模式,继续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针对农村青少年,应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纠正“离农化”倾向。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安排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同时适当增加乡土教材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与认同感,通过教育目标定位,使大多数农村青年成为立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继续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精英教育都得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农村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2.2 做好青年“后继农民”的培养工作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使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女性化、弱质化。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大多在40岁以上,并且以妇女居多,种地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长此以往,随着目前的一线农民老龄化、子女又不愿意回乡务农的继续,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一是从小学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中植入农业内容,使学生增加对农业的兴趣;二是对受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农作职业培训,以培养种田、养殖能手;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部分进城农民返乡种田养殖。因此,在农村中小学、高中课程中加入一些农业及相关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需要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地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3 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未来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便成了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之关键是减少农村人口,即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核心问题。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配备师资。

2.4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

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但大学生就业却越来越难。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之一。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的角度看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大力发展。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面向农村招生必须有特殊优惠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农村城镇化并非简单的农村工业化,更多的是发展经济,加强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内涵。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也是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全面、快速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2.5 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搞好农村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民族的盛衰和国家的兴亡。

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下,改善农村家庭教育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来说,一是要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 施来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二是办好农村寄宿学校,为农村学生创造安心学习、快乐生活的良好环境。对学校来说,一是学校要成为学生的第二家庭,教师要当好学生的第二任父母,设法弥补家庭教育责任缺位及远离父母给学生带来的亲情缺失;二是帮助学生家长提高素质。学校和教师在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不容忽视。对社会和家长来说,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责任重大。

3 农村教育模式改革的结论

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靠人才,农村城镇化也要靠人才。农村教育不仅决定着农村和农村人口的未来,也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正视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农村人力资源优势,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同时面向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实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精英教育、高职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必须同为农村和城市培养人才,必须既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又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有利于人力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双向流动。

[1]李世愉.乡村教育落后是从清末开始的[N].光明日报,2007-11-16(4).

[2]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29-33.

[3]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曹林.农村教育:漏斗经济下的“剪刀差”[EB/OL].[2003-02-23].www.people.com.cn.

[5]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G521

A

1671-489X(2012)22-0006-02

10.3969 /j.issn.1671-489X.2012.22.006

作者:范兴财,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城镇化人力资源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