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视频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2-01-29王连飞
王连飞
小学科学课视频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王连飞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以探究为主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探究强调动手,但更强调动脑。科学课中,当学生受空间限制或时间限制难以亲历探究时,也可以利用非实体材料来探究。视频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是很有价值的非实体材料。研究表明:人接受外来信息的途径,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频资源能牢牢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注意力,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多媒体设备和数码影像技术逐渐在农村学校得到普及,许多教师顺应时代潮流,经常应用视频进行教学。笔者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目前小学科学中使用视频进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可用的视频资源有限。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从许多渠道获得视频资源。但是当教师在备课中想用某一段视频时,却会发现找到合适的很难。有时总感觉以前在某个地方见过一段很适合的,但要用时怎么也找不到了。(2)对视频资源的使用时机、如何使用把握不好。视频使用不合理,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笔者进行视频资源库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期达到有视频可用、有使用策略的目标,发挥视频资源的最大效益。
一、建设视频资源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适合课堂上使用的视频资源来自哪里呢?笔者认为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可从以下途径广泛收集各种视频素材。
1.自己拍摄素材
数码相机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可靠性、简便性和经济性。笔者平时爱好摆弄数码相机,工作之余总爱拍一些视频。自从有了建设视频资源库的想法,总是有意识地拍摄一些视频备用,外出听课时也拍摄一些实验的视频。自己拍摄的视频针对性强,稍加处理就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教师用书上附带光盘和学生学习资源光盘上的视频
科学教师用书附带光盘和学生的《我们爱科学》学习资源光盘上有许多视频,3~6年级都有,是和教材配套的。这些视频都是精心制作的,非常适合课堂教学。
3.网络视频资源
在网络上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找到海量的视频资源,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些科教类节目就很适合教学使用。但由于网络视频拍摄的意图、主题复杂,要用于教学,往往要经过大的删改和拼接。
4.与同事、朋友共享视频素材
笔者经常与几个兴趣相投的好友交换自己拍摄或收集的视频,不断丰富自己的视频资源库。
收集来的视频素材是零散的,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笔者使用简单的视频编辑、转换软件,将这些零散的视频素材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剪辑、组合,使之成为有结构的,简洁的视频资源。为了便于保存和使用,笔者将它们转化成体积较小、便于播放的流媒体文件(flv文件)。然后将这些资源分别保存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文件夹中,方便查找和使用。这样就建成了视频资源库的雏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对资源库进行补充、整理,目前已收集了容量超过6 GB的视频,约800个视频文件,建成了初步适应教学需要的视频资源库。
二、视频资源库的使用策略
有了自己的视频资源库,还必须合理使用它,即解决“什么时候用”和“怎样用好”两个问题。
1.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视频资源
(1)当需要激发兴趣时使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主动学习意识差,感兴趣时精神就格外集中,思维特别活跃。科学探究本身不乏趣味,但同时探究过程又是坎坷的、枯燥的。视频有优美的画面、动人的声音,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可借助视频刺激学生各种感官,通过激发兴趣实现主动学习。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中,笔者设计用视频导入,让学生观看大地开裂,岩浆迸发、浓烟滚滚的火山喷发场景以及汶川大地震时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扭曲、树木剧烈摇晃的景象。学生被这些画面深深震撼,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2)当探究受时间、空间限制时使用。在科学学习中,有时受空间所限学生无法亲历探究,如南极、北极、人体内部、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等;有时受时间、季节等因素限制,难以短时间内完成,课外又难以有效实施,如观察植物在四季中的变化等;有时教学内容是无法再现的历史变迁,如生命的起源、煤和石油的形成;等等。此时,教师利用视频开展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其效果比教师的讲解要好许多。在《我们的身体》单元中,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内部构造很感兴趣,但苦于看不到,只能是教师讲解,学生通过想象去理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笔者在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时,收集胃镜、肠镜检查的视频,再配合人体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画面,配合教师的旁白,兴趣顿生,求知欲得到激发,注意力被画面吸引过来,并在兴奋和愉快中进入学习的佳境。
(3)当需要指导实验操作的细节时使用。科学实验严谨细致,需要教师在实验开展前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有时一些细微之处教师讲解、做示范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却很难看清楚,也弄不明白操作要领。如果能用视频进行实验指导,利用特写镜头、慢动作、静止等来指导学生,收效将会更快、更好。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一课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示范操作学生根本无法看清。因此,笔者在课前拍摄了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制作过程的特写视频,并进行剪辑,把“滴”“取”“展”“盖”“染”“吸”等重点环节突出出来。在课堂上利用暂停的方法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制作,大大提高了学生操作的规范程度。
(4)当需要展示宇宙天体和微小世界时使用。宇宙部分的内容学生特别感兴趣,但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和宏观的空间观念,因此又害怕学。尽管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模拟实验,但学生还是难以将模拟实验和真实的宇宙空间建立联系。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视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书上有几张水中微生物的图片,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课堂上通过显微镜亲历观察也不可能;还有学生感兴趣细胞的繁殖,更是难以观察到。利用视频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世界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各种微生物的形态、运动、吃食、分裂繁殖过程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5)当实验交流环节需要回顾实验细节现象时使用。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在进行实验汇报时,对某一实验现象描述出现偏差甚至因此发生争论的情况。有的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观察到一些转瞬即逝的现象。此时如果能使用视频对实验的细节进行回顾,既能明辨是非,又能使学生专注观察,加深印象。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时,学生对白糖加热后颜色的变化问题出现分歧。笔者让持各种意见的学生充分发言,之后并没有充当“裁判员”,而是把白糖加热过程的视频播放了一次,让学生达成一致的意见。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得了知识,更形成了尊重事实而不是一味听从教师“判决”的意识。
2.怎样用视频效果更好
(1)将视频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实际使用视频资源时,存在教学与观看视频分离的现象,在课堂上通过视频造势,撑场面,为视频而视频。播放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精彩的画面上,反而影响或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用观看视频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呈现出结论,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视频使用的必要性进行思考,确定需要使用时再用。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遴选、剪辑,将视频作为自己教学的组成部分并巧妙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在播放视频前提示学生应关注什么,有什么观察任务;观看中恰当利用好快进、快退、快慢镜头、暂停、静音等功能,适时以启发性语言给学生提示,为学生思考留下空间;看完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视频宜“精”不宜“滥”。视频教学效果虽好,但它毕竟只能辅助教学,不能代替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视频不能“喧宾夺主”,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滥用视频。笔者虽然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建立了视频资源库,但这仅仅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时进行选择,并不赞同使用大量视频进行教学。视频教学的“精”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视频使用的量要精简,真正使视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当使用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另一方面,每一个视频要精简,即视频要瘦身。对一些主旨不明确、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密、节奏拖沓的视频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大胆取舍,进行大刀阔斧地剪辑,使之成为主题鲜明、指向清晰、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视频。每次使用视频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两三分钟以内,超过5分钟的视频应该慎用。
(3)注重资源整合。任何教学资源、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强调视频教学的重要性并不否定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视频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和图片、模型展示、教师语言的讲解、学生自己阅读资料等方式有机整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 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Z].2005.
[2] 盛瑛,张又伟.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素材库设计思想初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12:50-51.
[3] 张露.数码相机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3:65-66.
[4] 李愉均.视频指导,提高探究效率[J].小学教学研究,2011,4:61-62.
2011-09-29
王连飞,大专,小教高级。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新桥乡中心小学。
稿件说明:本文获《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万讯杯•我与教育装备”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