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设计:开放与简单的结合
2012-01-29王左利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需要有一种新的开发模式,来融合当前高校开发移动应用的三种模式。
移动平台的设计
移动应用的实现依赖于平台的设计。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移动应用团队总结各高校移动平台的模式认为,现在国内外高校采用的移动应用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生社团主导开发;二是校方相关部门自行开发;三是委托校外公司开发。他们经过调查认为,这三种模式均不能添加第三方应用。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樊春表示,这三种开发模式各有优缺点。学生社团开发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开发,如“颐和园路5号”推出后即得到学生们的强烈反响,体现了学生们对此信息渠道的迫切需求。但是因为缺少准确、权威的数据来源,该应用提供的功能相对来说较少,信息误差率高。另外,该应用没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来持续支持开发和维护的工作。
由学校部门研发相对容易获得权威数据,但是往往对学生的需求挖掘得不够深入,功能,界面等方面设计不够理想,而且开发速度相对滞后。而由公司开发最大的好处就是很快可以获得产品,但是公司开发获取相关数据不如IT部门,需求调研方面不如学生社团,而且因为移动互联网领域技术更新比较快,产品时常需要升级,这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如部署BlackBoard公司在移动教学领域的应用,每年每高校需要支付10万美元的费用。
因此,他们认为需要有一种新的开发模式,来融合当前高校开发移动应用的三种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中应该由高校IT部门主导,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开发样例,由学生社团,厂商共同参与。由高校IT部门重点研究移动服务集成平台的现状、标准、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等问题,研究移动服务平台建设的可行性与实施方案,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电子校务信息内容、根据师生的实际需求,确定移动服务平台的应用内容和技术框架。
要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无线实验室李贺武认为,高校移动平台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在线问题,即要确定用户是否在线,比如老师答疑,系统知道老师在线后,就可以直接把学生的问题发过去。二是归属问题,需要明确用户是老师、学生还是校友?不同的用户会接收到不同的服务。三是接入属性问题,既用户以什么方式接入网络,是Wi-Fi,还是3G,是IPv4,还是IPv6?不同的接入属性对应不同的服务。
李贺武说,要让学生真正用起移动平台,首先要让系统做到好用,简单,这就需要解决一些看似微小但实则重要的问题,比如登录和认证问题。如果网络总是要用户不断登录或者是在不同应用中连续输入验证信息,这势必导致用户对系统的不认同,而不认同的结果就是不用。因此,他们在开发系统的时候特别注意了网络认证和退出登录的功能。“以往每次待机的时候,用户可能自己不知道,但流量还在跑。我们感觉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在接入对象方面,校园信息资源应该有对校外服务的功能,校友能访问信息资源,同理,也应当让师生在校外访问资源,但是校外访问与校内访问的资费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技术上的辨认和判断。“同样是访问视频资源,在3G的情况下访问与通过Wi-Fi访问应该对应不同的服务。3G资费高,所以提供给用户的应该是一种粗糙的编码方式,而在校内访问的时候,则可以提供一个质量更好、高带宽的高清体验。这都需要在后台做一些技术上的改进。” 李贺武认为,应该是从本质上找到技术的支撑,从而解决这个问题,“每做一个应用,不仅是要漂亮,关键是要可用。”
目前,很多学校更加看重的是让既有应用能够友好地出现在新的移动平台上。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刘庭晏表示, 移动平台应该是集成的,有一定规划性,具备开放、共享、集成、安全等特点,以达到信息共享、主动服务、集中展示的目标。可以与学校颇具规模的校务信息系统建立共享机制,使广大师生享受到更为便捷的、丰富的移动体验。
相关人士说,“关键是提供一个平台,把基础的构建做好,并且要开放,这样才能让管理与服务都可以用。”